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时移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基本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田勘探与开发阶段中的地震资料解释越来越依赖于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但2个阶段的地震属性分析又存在许多的异同点。在现有时移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渤海SZ361油田时移地震油藏监测过程的实际应用,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时移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系列,并进一步明确了油藏监测中时移地震属性分析的重点研究内容是时移地震的敏感属性分析,地震属性分析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和时移地震差异的属性综合解释。这对于油藏监测中进一步开展时移地震工作,挖掘和发挥时移地震的作用和潜力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庆TN油田时移地震研究与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庆TN油田油藏和地震条件,从时移地震可行性分析出发,对该区两次采集的二维地震资料进行陧移地震研究,并对该区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该区油藏条件和地震条件均满足时移地震研究的基本要求,对时移地震资料做归一化处理后,其差异地震属性变化与油藏开发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地震反演和时移地震资料差异属性变化研究了该区剩余油分布规律,表明该区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3.
李景叶  陈小宏 《石油物探》2012,51(2):125-132,103
时移地震油藏监测可行性分析评价研究能确定对目标油藏进行动态监测的可行性、结果的可靠性,并针对工作中需要处理的技术难题与重点提前设计解决方案。基于实际油田可行性分析评价研究,并结合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从油藏地质条件、储层条件和地震条件3方面出发,利用油藏实际测量数据和模型数据资料,综合分析油藏时移地震监测可行性的系统评价方法,通过岩石物理模型与叠前地震正演的结合进行油藏参数变化定量解释可行性分析评价。可行性研究为时移地震油藏监测研究从叠后地震资料推进到叠前地震资料、提高不同油藏参数解释精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胜利油区继承性数据和开发阶段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为实例,探讨了时移地震的可行性实践,研究了多次采集的地震数据在开发中的应用。分析了引起采集地震数据不一致的因素,并进行叠前的一致性及叠后的互均化处理,消除由于采集、处理不一致对地震数据在能量、频率、相位等方面的影响,突出油藏变化带来的地震属性差异;与生产动态数据相结合,分析油藏的连通性以及剩余油分布,指导注采方案调整,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胜利油区的探索实践表明,时移地震可以有条件地开展实际试验研究与应用,如何利用重新采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并综合油藏工程等技术解决更多的开发难题是一个策略问题。在油田开发实际应用中应当协同考虑时移和多次采集地震数据2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水驱油田时移地震剩余油表征方法是将时移地震、测井、综合地质和油田开发动态等信息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该方法以时移地震综合研究为基础,描述油藏水驱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进而服务油藏管理,提高油藏采收率。通过水驱油田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基于油藏开发单元描述、时移匹配反演处理、油田开发动态信息解释、水驱特征综合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表征与预测的一体化研究流程。该方法在西非某水驱深水扇油田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6.
时移地震属性分析系统是由863计划支持下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它由工程浏览、测井解释、地震层位解释、地震属性提取分析、时移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属性优化分析、地震属性可视化等8个子系统及相应的数据库系统组成。该系统为复杂构造解释、岩性识别、油气检测与预测以及各种储层物性参数的定量计算提供依据,满足了渤海大油田时移地震监测中有关时移地震属性分析应用的要求,是勘探开发人员进行地质分析、储层预测、油藏开发的有效工具。它完成了时移地震属性应用技术的程序化、自动化、科学化、可视化和标准化,为石油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综合信息挖掘、分析决策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7.
《石油科技论坛》2008,27(3):69-69
由于时移地震受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非重复性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陆上近地表的影响和储层复杂性的影响,国内时移地震实例研究较少。为配合彩南油田的开发调整,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陆上非重复地震采集条件下时移地震技术研究,现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时移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方法和流程,具有了应用叠后数据进行油藏动态分布变化分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黑油模型的时移地震正演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移地震的正演模拟是时移地震油藏监测可行性研究的主要手段,它将油藏数值模拟通过岩石物理参数属性转换和地震正演模拟联系起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时移地震正演模拟的整个过程为建立油藏初始模型、油藏数值模拟(建立油藏时间模型)、岩石物理计算(流体置换方程)、地震正演模拟,最后通过理论模型试算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时移地震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简要介绍了第76届SEG年会反映的时移地震技术的进展,主要内容有:时移地震的可重复性,讨论了激发、接收环境对可重复性的影响,海上拖缆长度、定位精度及排列稳定性对可重复性的影响,以及通过数据处理技术提高数据的重复性;时移地震技术的新领域,讨论了管波时移地震监测、谱分解技术和时移VSP监测等;简要分析了时移地震技术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通过时移地震在某个油田的实际应用,讨论了时移地震技术与其他地球物理手段的综合应用;最后分析了时移地震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层状介质时移时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叠后资料相当于零偏移距资料,而零偏移距的时移时差很小,因此直接用叠后资料研究时移时差很困难。笔者提出采用叠前远偏移距数据来求取时移地震时差。据多层理论模型计算时差的数量级可达10ms以上。但是,对于层状介质,油藏变化前、后的地震波传播路径比较复杂,其激发点和接收点发生了变化,要想用叠前远偏移距数据直接计算垂直时差比较困难。本文以双层介质为例,对层状介质的时差进行了推导和研究,认为采用较大的入射角所产生的时移时差可以较准确地求出油藏流体替换后的速度差,从而达到用四维地震进行油藏监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重点介绍第65届EAGE年会中时延地震技术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部分。首先,从数据采集、资料处理以及解释三个方面,概要介绍时延地震技术的新进展,包括采集设备的改进、震源不一致性校正、时延信号分解以及油气藏特征研究等;而后通过两个实例,展示时延地震技术在油藏动态特征监测中的最新应用成果,第一个实例是时延地震在油藏压力监测中的应用成果,第二个实例是多分量时延地震在强化采油监测中的应用成果;最后用少量篇幅对这次年会中的微地震技术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上时移地震技术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中国海上油田的具体情况,参照国外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时移地震可行性研究。总的来说,在中国海上开展时移地震是基本可行的,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中国海上油田的储层结构和成分比较复杂,因此必须针对不同油田的具体问题,做好各种风险性研究及相应的技术和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挥时移地震技术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主要油田均无基础地震观测数据。如何解决老油田面临的油藏监测和剩余油气预测问题成为了地震油藏监测技术的难点。为此,本次研究选择中国辽河拗陷稠油热采油田,开展无基础观测条件下的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研究。该油田开发始于1997年,第一次三维地震观测是在2009年,尔后在2011年进行了第二次地震观测。通过两期时移地震数据的处理获得了较好的2009~2011年间的油藏监测结果,但无法获得2009年以前的油藏监测结果。针对这一问题,基于2009年地震数据的储层构造和沉积解释、地震与测井的储层静态建模和油藏模拟,通过综合3.5维地震解释获得了2009年以前油藏监测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2009~2011年的时移地震监测结果,最终给出了无基础地震观测条件下的油藏监测和剩余油气预测结果。该研究成果得到了油田实际温度监测和油藏开发等信息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层状介质时移时差研究——兼与李来林等同志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时间推移地震的一个重要属性,时移时差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稠油热采监测。但在注水地震监测中,由于储层厚度小、油水物性差异弱、时移时差变化小等多方面原因,时移时差属性的应用相对较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计算详细分析了同激发点观测以及同激发点和接收点观测两种情形下叠前时移时差的变化特点,并指出了前人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结果表明,叠前大炮检距时移地震资料确实存在较大的时差,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利用叠前大炮检距时移时差资料研究储层的变化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迅速发展的油田强化开采时移地震监测技术已被成功地应用于稠油热采监测中,但油田注水时移地震监测,特别是陆相薄互层油藏注水监测的研究却刚刚起步,时移地震能否用于监测注水动态,可行性分析是关键,利用Lumley等人(1997)给出的时移地震监测技术风险定量评价方法,对大庆T30井区葡一组油层注水时移地震监测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条件下,在大庆油田开展注水时移地震监测工作是比较困难的,至少对T30井区葡一组油层而言,这一结论基本上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6.
陆相薄互层油藏四维地震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维地震监测技术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海上油田的管理中,但陆上油田成功实例较少。本文在认真分析储层条件、油藏条件、地震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陆相薄互层油藏四维地震监测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建议。研究认为,岩石物理研究和可行性论证是实施陆相薄互层四维地震监测试验的基础;提高四维地震资料的可重复性是关键;叠前地震属性的研究和应用是四维地震解释的主要发展方向;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现阶段陆相薄互层油藏四维地震监测试验应首先着眼于稠油热采监测、注气或注CO2监测以及高孔隙未固结或固结较差的砂岩水驱开采监测。  相似文献   

17.
水驱四维地震技术--叠前互均化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均化处理是四维地震的关键技术,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由非油藏因素引起的地震资料的不一致性,使由油藏动态变化所造成的地震变化得以最佳成像。互均化处理一般分为叠前互均化处理和叠后互均化处理。叠后互均化处理比叠前互均化处理容易实现,但是不能完全消除非油气藏因素产生的影响,而叠前互均化处理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由于采集、处理等因素造成的不一致性。以高29断块四维地震叠前互均化试处理为例,探讨了叠前互均化处理方法,建立了叠前互均化处理流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