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沥青基碳纤维的生产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德君 《炼油与化工》2002,13(4):3-4,12
介绍了国内外沥青基碳纤维的生产应用情况,并对沥青基碳纤维的发展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在我国发展沥青基碳纤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石化总公司于1989年7月15日~16日在辽化宾馆召开第一次沥青基碳纤维座谈会。会议由总公司发展部和辽化技术处主持。除总公司系统有关科技人员外,还邀请了国内有关专家共三十多人。会议交流了国内外沥青基碳纤维生产状况和技术开发现状;讨论了辽化开发沥青基碳纤维的问题;就如何展开行业间的协作进行了探讨。会议认为,总公司应在现有的原料和纺织技术优势基础上发展沥青基碳纤维,并使之逐步成为一个行业;要很好地组织成立一个班子,搞个点,以辽化为基地联合攻关,开发和研究沥青基碳纤维。发展沥青基碳纤  相似文献   

3.
李朝恩  申海平 《石油沥青》1993,(2):44-50,F004
本文简要介绍了沥青基碳纤维原料的选择、中间相沥青加工工艺及国内沥青基碳纤维研究及开发现状,为从事该项工作的同行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国外沥青基碳纤维的生产工艺,应用范围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叙述,希望为发展我国的沥青基碳纤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石油沥青》2001,15(1)
目前碳纤维主要分为聚丙烯腈基和沥青基碳纤维 ,后者是以中间相沥青为原料的各向异性碳纤维。研究了土耳其 Raman- Dincer原油用减压蒸馏过程生产的沥青制造碳纤维的可行性。减压蒸馏是在较高温度 ( 380~ 430℃ )和短操作时间 ( 1 h)下进行 ,对生产碳纤维的原料沥青非常有效 ,可显著提高沥青的芳烃性、降低 H/C原子比、提高软化点 (达到 2 50℃ ) ,沥青产率为 1 7% ,改善沥青可纺性 ,可生产出直径小于 1 5μm的细纤维 ,经空气氧化稳定处理 ,所得碳纤维成本低 ,说明减压蒸馏过程是制造碳纤维用的高产率和高性能沥青的简单和经济的方法 ,也…  相似文献   

6.
《石油沥青》2006,20(1):64
近日,从中国石油集团辽阳化纤公司亿方分公司传出喜讯,这里已经能够生产通用级石油基碳纤维的原料可纺沥青。据业内人员介绍,可纺沥青实现国产化对加速我国碳纤维产业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最有诱惑力的新材料——碳纤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报告介绍了二十一世纪最具有诱惑力的新材料——碳纤维的性能特点、生产原料和用途,指出了大力发展我国沥青基碳纤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较系统调查了美国埃克森、菲利浦、联碳、日本鹿岛、丸善、三菱等十几家主要石油公司,近年来有关石油沥青基碳纤维的开发进展情况,归纳了国外有关中间相沥青的加工技术和工艺条件,提出了制备沥青基碳纤维较理想的原料和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9.
用溶解法对通用级碳纤维用沥青的溶剂进行了筛选,发现三氯代苯可将高软化点沥青彻底溶解。以三氯代苯为溶剂,用VPO法测定了4种国产碳纤维级沥青的分子量,所得结果的准确度大大提高。以三氯代苯和正庚烷的混合溶剂对碳纤维沥青进行了分级处理,获得8个不同分子量的沥青级分。  相似文献   

10.
生产工艺技术中,因原料选择不同分别有沥青基碳纤维、粘胶基碳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制备工艺技术方面又有均聚、共聚、两步法、一步法等技术,预氧化、碳化、后处理工序也是生产高性能碳纤维的关键过程。以上技术在原料选择、反应状态、操作参数、反应设备等方面要求各不相同,通过对以上工艺进行比较,选出更优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11.
碳纤维(CF)是目前高技术领域中的重要的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具有十分广泛而重要的用途。日本走在碳纤维研制、生产的前列,我国目前正在加紧沥青基碳纤维的研究开发工作。了解国内外碳纤维发展状况。对有关方面的科研生产具有指导或借鉴作用。一、碳纤维发展概况五十年代初,美国为发展空间技术的需要,首先开始了以人造丝为原料生产碳纤维,首先由 Union Carbide 公司实现工业化生产,并于1965年推出牌号为“Thorne125”的高强度和高模量的碳纤维。  相似文献   

12.
《齐鲁石油化工》2022,(4):328-32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高导热沥青基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将高导热沥青基碳纤维轴卷放出的碳纤维穿过至少两个定位环,经定位辊下压后固定在铺覆有离型纸的排纱机的卷筒上;采用硅烷偶联剂水解处理导热无机粒子,清洗干燥后加入到环氧树脂基体中用于制备环氧树脂胶液,然后注入自动注胶系统;启动湿法预浸料排纱机的卷筒,牵引碳纤维卷绕。  相似文献   

13.
以加氢预处理后的催化裂化油浆为原料,采用低温热缩聚与溶剂热萃取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同性沥青,并研究了不同热缩聚温度、不同溶剂、不同体积比的正庚烷-甲苯混合溶液对同性沥青的影响。将同性沥青通过熔融纺丝、预氧化、炭化得到同性沥青基碳纤维。采用偏光显微镜、XRD、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同性沥青基碳纤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热缩聚过程中,温度小于400℃能有效避免中间相小球的生成;在溶剂热萃取过程中,随着制备聚合沥青的热缩聚温度升高,正庚烷不溶物软化点也相应提高;随着甲苯含量的提高,混合溶液不溶物收率降低,软化点升高;390℃低温热缩聚,以正庚烷为溶剂进行溶剂热萃取制得的同性沥青软化点达到230℃,熔纺性能好。原丝纤维最佳预氧化条件为:先以升温速率1℃/min升温至180℃,然后以0.5℃/min升至270℃维持30 min;炭化后得到的同性沥青基碳纤维碳质量分数达到94%,拉伸强度达到1.113 GPa。  相似文献   

14.
乙烯装置渣油综合利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优质焦和碳纤维沥青生产技术组合工艺,研究了从乙烯渣油生产碳素产品,如针状焦和碳纤维沥青的可能性。探讨了原料组成结构特点与热转化过程中乙烯装置渣油反应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乙烯渣油不能直接生产针状焦的原因。提出了乙烯渣油首先经预处理过程,再进行焦化反应,可以得到低热膨胀系数的针焦。预处理过程得到的重质组分是碳纤维沥青。  相似文献   

15.
详细介绍了石蜡基原油性质,对利用石蜡基原油研制10号建筑沥青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大量的试验,找到了利用石蜡基原油减压渣油馏分、丙烷脱油沥青研制符合CB/T4941998标准的10号建筑沥青的方法,为石蜡基原油加工10号建筑沥青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我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原料路线,指出了我国石油沥青碳纤维的工业化纺丝技术途径,并在分析碳纤维性能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国际碳纤维消费市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石油沥青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间相沥青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红岩  冀勇 《石油沥青》1998,12(2):25-28,34
用热台偏光显微镜(HSMO)对乙烯渣油中间相沥青(ETMP)和澄清油中间相沥青(DOMP)的显微结构进行了静态观察,对ETMP和DOMP经四氢喹啉(THQ),加氢改性后氢化沥青热动态中形成的显微结构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用X-光衍射(XRD)技术研究了中间相沥青,氢化改性中间相沥青的晶格参数及变化;通过显微结构的研究,对制备高性能碳纤维的原料-中间相沥青作了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以超高惰性表面沥青基碳纤维为研究对象,采用XPS、Raman光谱、动态接触角、单丝拉伸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ILSS)等方法考察了H2SO4和NH4HCO3电解质对碳纤维表面电化学活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1%(w)的H2SO4为电解质时最优电流强度为1 A,碳纤维的拉伸强度保留率为86%,ILSS为39.7 MPa,较未处理碳纤维提高了64%;以4%(w)的NH4HCO3为电解质时最优电流强度为2 A,处理后碳纤维的单丝拉伸强度不变,ILSS为39.3 MPa。受酸碱环境电解产生活性氧的机理影响,以NH4HCO3为电解质时,活性氧产生速率相对较慢,氧化环境相对温和,碳纤维表面受损较弱,力学性能保留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酚醛树脂基碳纤维连续抽油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强  朱波  蔡华甦 《石油机械》2004,32(11):22-24
为了克服普通碳纤维连续抽油杆在深井中不耐腐蚀的缺陷 ,开发了以改性的酚醛树脂为基体的碳纤维连续抽油杆。与环氧树脂基和乙烯基酯树脂基碳纤维连续抽油杆在耐腐蚀性能和力学性能方面的对比试验表明 :(1)酚醛树脂基碳纤维杆比另两种碳纤维杆的拉伸强度和抗疲劳强度稍低 ,但可满足油田要求 ,通过对碳纤维表面的处理和对酚醛树脂固化体系的适当调整可加以改进。 (2 )酚醛树脂基碳纤维杆的强度高 ,其韧性不如另两种碳纤维杆 ,由于难以同时获得较高强度和良好韧性 ,只能根据需要在强度和韧性之间选取一最佳值。 (3)酚醛树脂纤维杆交联密度高 ,耐腐蚀性能相对也高 ,特别适用于高温、高腐蚀性的深井 (30 0 0m以深 )原油开采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重质芳烃油的综合利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来自催化裂化、润滑油精制工艺和高温裂解等工艺重质芳烃油的综合利用情况。通过适当的工艺,重质芳烃油可用于生产橡胶软化剂、沥青基碳纤维、导热油、针状焦、表面活性剂等.并讨论了开发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