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往复泵自动锥形阀运动规律的新模型与仿真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董世民  王春华  阎乐好 《流体机械》2001,29(6):19-22,31
针对阿道尔夫往复泵泵阀精确运动微分方程在泵阀开启瞬时存在奇点的不足,综合考虑了液体可压缩性与泵阀运动的魏氏效应对液缸内液本连续流条件的影响,并考虑泵阀运动的动力特性,建立了描述往复锥形阀运动规律的精确运动微分方程,它是关于液缸内液体压力、泵阀升程与泵阀运动速度的一阶常微分方程组。该微分方程组在泵阀的整个运动周期内都不存在奇点。本文应用数值微分方法建立了泵阀运动规律的仿真算法。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液压隔膜计量泵的使用性能,对泵阀滞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液压隔膜计量泵的工作原理和机能,利用AMESim平台建立液压隔膜计量泵的整体仿真模型,根据影响泵阀滞后的曲柄转速和出口压力这两个主要因素,得到滞后角随曲柄转速的变化曲线和不同出口压力下出口流速随曲柄转角的变化曲线。研究了泵阀滞后对泵容积效率的影响,得出合理地改善曲柄转速可以减小泵阀滞后角,能够提高泵的容积效率和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3.
基于粗集理论的往复泵泵阀故障诊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粗集理论的往复泵泵阀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可以直接从经过小波包处理的泵阀振动信号中提取故障诊断观测,并由此建立基于规则的泵阀故障诊断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对发生故障的单个泵阀进行诊断,而且还能对同时发生故障的多个泵阀进行诊断,试验结果表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也为其它复杂机械的故障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针对钻井泵泵阀使用寿命短且更换次数频繁,严重制约着钻井泵向高压、高冲次及大排量方向发展的现状,构造出泵阀冲击过程的动力学模型,采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不同橡胶圈伸出厚度、阀体锥角及阀座类型泵阀的冲击特性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研究表明:全开型泵阀最大等效应力值为706.42 MPa,该应力循环作用于阀体上,使其极易产生变形,甚至发生断裂,这和钻井现场泵阀断裂失效现象相符;当伸出厚度取0.5 mm左右时,泵阀具有较良好的冲击性能;当阀体锥角取60°时,阀体最大等效应力值最小;当阀体锥角取55°时,阀座最大等效应力值最小;三筋阀座的泵阀冲击性能最差;四筋阀座的泵阀相对于全开型泵阀能较大地减小阀体的最大等效应力。研究结果对泵阀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煤层气井低沉没度下泵的运行特性和气水两相流中的动态充满度直接影响到有杆泵的工作优劣,对保证有杆排采系统的正常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泵阀动力学和水力摩阻分析,建立有杆泵泵阀动态特性数学模型,依据数值求解并结合泵阀开启试验测试结果,得到低沉没度时泵阀的动态特性和顺利开启的临界沉没度条件,同时依据气液两相流数值求解和泵运行特性试验测试结果,分析出泵筒动态充满度变化规律及合理沉没度时泵高效运行条件。结果表明,泵阀开启瞬间阀球的水力摩阻较大,其幅值周期波动的频率较快且在短时间内迅速变小后趋向平稳;泵阀水力摩阻和临界沉没度随冲程冲次的增大而提升,冲次由2.0 min~(-1)调为6.6 min~(-1)后,临界沉没度由2.55 m升至3.05 m;减小冲次和气液比及增大泵入口压力会显著提升泵筒内液位和充满度,且气液比的影响最为显著;提升沉没度会使泵效先迅速增大,达到70%~80%时出现拐点而后增长缓慢,煤层气井主要泵型的临界沉没度通常介于3.0~6.0 m,而合理沉没度需达到15.0~20.0 m以上,以维持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6.
小波分析在钻井泵阀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较详尽地讨论了钻井泥浆泵阀的失效机理,针对钻井泵使用工况恶劣、环境噪声大的特点,利用声信号诊断泵阀故障,通过对声信号的多尺度小波分解,找出了泵阀失效的故障特征,用该方法能很好地诊断出泵阀的泄漏故障。  相似文献   

7.
往复泵泵阀失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往复泵泵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对泵阀系统的失效机理研究及破坏形式分析提出了降低泵阀系统失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往复泵泵阀故障诊断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往复泵泵阀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将泵阀振动信号的小波包变换系数作为特征向量,输入到由多个支持向量机构造的一个多值分类器中进行故障模式分类。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对发生故障的单个泵阀进行诊断,而且还能对同时发生故障的多个泵阀进行诊断。与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比较,该诊断方法具有更好的有效性、鲁棒性和推广性,在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往复泵阀运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闫国军  赵军明  董泳 《中国机械工程》2004,15(18):1617-1619
指出了往复泵阀运动规律推导过程及定义阀开启滞后角、滞后升高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对往复泵考虑魏斯特法尔现象时阀的运动进行了研究,得到阀的升程、速度、加速度运动规律,魏斯特法尔现象影响阀关闭时的滞后升高,但不影响阀开启滞后角。  相似文献   

10.
该文讨论了不同填料密封在泵阀系统中的工作原理和受力情况,并以此讨论了填料密封在安装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APS系统是制造业提高竞争力的强有力武器。通过分析泵阀制造企业面临的竞争背景,剖析APS系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泵阀制造企业APS系统的2项关键技术:一是泵阀产品制造系统的建模方法;二是泵阀制造企业APS系统的优化模型和算法,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APS系统是制造业提高竞争力的强有力武器。通过分析泵阀制造企业面临的竞争背景,剖析APS系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泵阀制造企业APS系统的2项关键技术:一是泵阀产品制造系统的建模方法;二是泵阀制造企业APS系统的优化模型和算法,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朱宇  贾春凯 《通用机械》2006,(11):37-37
纵观展会 第三届中国(温州)泵阀管道展览会于2006年10月11日在温州国际会展中心圆满结束。本次展会为期3天,来自美国、我国上海等国内外300多家企业的产品会聚温州国际会展中心。与以往两届不同,本届展会以“科技泵阀,实力温州;自主创新,魅力中国”为主题,并在规模和档次以及观众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大型的泵阀专业盛会。  相似文献   

14.
钻井泵阀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中辉  朱江 《阀门》2001,(6):1-4
在分析泵阀失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合理的泵阀设计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制造了新型泵阀。该阀具有密封好,冲击小及耐磨损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建立气阀模型的基础上,对不同运行工况、工作介质、弹簧刚度系数以及预压缩量对气阀开启角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计算得到了影响气阀开启角度的主要因素,为压缩机气阀的设计研究提供了基础,对于指导设计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钻井泵阀是重要的易损件,其工作性能的好坏与其运动学、动力学特性有直接关系。为研究阀体的运动学特性,介绍了LVDT传感器的制作方法,以及测试钻井泵阀体运动规律的微机测试系统和测试原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减轻往复泵的水头损失及空化现象,以提高吸入性能,根据魏斯特法尔理论分析了泵阀运动特性,基于阀盘结构和活塞冲次等参量,提出了水头损失和空化量的优化模型。采用Fluent动网格技术进行动态数值模拟,分析了各参量对吸入过程水头损失和空化现象的影响及其发展过程,优选出了最佳阀盘结构参数和活塞冲次,可有效减小液缸内的水头损失,降低因阀盘开启滞后而产生的空化现象,改善泵的吸入性能和汽蚀现象。得出了往复泵吸入过程水头损失最小、活塞端面的空化量最小时的阀盘锥角及最优的工作冲次,为往复泵的吸入特性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连续小波变换在往复泵泵阀故障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探讨了小波变换在往复泵泵阀故障识别的应用。分析研究表明,通过对测取的往复泵阀箱上振动加速度信号的小波变换,可有效提取泵阀失效的故障信息,结合泵阀关闭位置信号的相位分析,可较为准确地判别三缸泵任一泵阀的故障,该方法用到的测量数据少,具有较为理想的诊断树现场往复泵泵阀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泵控差动缸直驱技术是电液系统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其具有无节流损失、节能、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势,但存在流量不平衡、低速平稳性差、控制模式单一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并联旁路阀的泵控差动缸电液控制系统,开展了泵阀协同控制策略研究。介绍了系统的结构,阐明了系统在多种模式下的工作原理;基于AMESim搭建了系统的仿真模型,建立了变速泵和旁路阀协同工作机制,根据调速曲线对泵和阀进行权重分配,以提高变速泵控直驱系统的低速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泵阀协同控制,并联旁路阀的泵控差动缸系统能够在多种工作模式下工作,具有良好的工况适应性和低速稳定性,可实现液压缸的平稳快速启停和精确位置控制。  相似文献   

20.
《水泵技术》2007,(1):50-51
全球著名的泵阀制造商德国凯士比(KSB)集团近年来向包括神府东胜煤矿在内的我国一些主要矿山提供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浆泵设备,进一步加强了该公司在中国泵阀设备市场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