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18:1甲酯顺,反异构体的气相色谱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宝民 《中国油脂》1997,22(4):40-41
脂肪酸甲酯(例如,油酸甲酯(C18:1)顺,反异构体的分离,通常采用极性固定液(a)聚酯,(b)氰烷基聚硅氧烷,本工作用涂有非极性固定液的毛细管柱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2.
PEG是一种强极性固定液,多用于分析极性化合物醇、酯等。研究削备了PEG柱,将其应用于浓香型白酒检测酒中己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实践证明,PEG柱分离效果较好,检测速度快,结果准确,且经济耐用。  相似文献   

3.
米糠油的色泽是影响其品质的因素之一。该研究对米糠油中呈色物质的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呈色物质进行分离和鉴定。以甲醇∶水(8∶2,体积比)为萃取剂,用液液萃取法提取米糠油中的强极性呈色物质,然后将样品皂化后利用正己烷提取弱极性呈色物质。强极性和弱极性提取液经质谱分别鉴定出9类物质,共37种,其中强极性提取液中二氢异黄酮类含量最多,弱极性提取液中二氢黄酮醇类为主要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采用Lichrospher C-18柱,用甲醇和水为流动相,流速0.3ml/min,甲醇从60%~100%梯度洗脱25min,液质联用,电喷雾(ESI),对己烯雌酚及其衍生物己烯雌酚-单(双)-丁酸乙酯基-醚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以混合酸酐法将DES-MCPE与载体蛋白偶联形成完全抗原,并以紫外扫描分析了完全抗原的偶联比率。结果表明:在极性溶剂中,己烯雌酚和其衍生物存在着顺反异构转化现象,极性有机溶剂的溶剂化作用促使顺反异构体的转化。计算DES-MCPE-BSA偶联比率为10。  相似文献   

5.
朱东辉  胥传来 《食品科学》2005,26(12):199-201
采用Lichrospher C-18柱,用甲醇和水为流动相,流速0.3ml/min,甲醇从60%-100%梯度洗脱25min,液质联用,电喷雾(ESI),对己烯雌酚及其衍生物己烯雌酚-单(双)-丁酸乙酯基-醚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以混合酸酐法将DES-MCPE与载体蛋白偶联形成完全抗原,并以紫外扫描分析了完全抗原的偶联比率。结果表明:在极性溶剂中,己烯雌酚和其衍生物存在着顺反异构转化现象,极性有机溶剂的溶剂化作用促使顺反异构体的转化。计算DES-MCPE-BSA偶联比率为10。  相似文献   

6.
用非极性固定液5%SE-30+102酸洗硅烷化白色担体(60-80目)作气相色谱固定相,柱长2m×3mm,用FID对白酒中已酸乙酯进行了分析。一次测定仅需3.5分钟,且谱图峰形对称,方法重现性好。相对标准偏差1.00─7.66%,加标回收率95.2-110.4%。本法检出限为3.2×10-11g/sec。  相似文献   

7.
以3种不同极性的固定液,按不同比例混合涂渍并交联,旨在优化白酒分析专用柱的分离性能,通过实验极大改善了白酒中酯类、醇类、醛类、酸类的分离效果,重点是解决了酸类的拖尾现象,为白酒分析者提供了更加优越的色谱柱。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不同极性大孔树脂、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炭及硅胶等吸附介质对红曲菌深层发酵液中水溶性红曲黄色素的吸附分离性能。结果显示非极性大孔树脂DA201-C效果最好,该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吸附不受单层吸附的限制;液膜扩散是吸附主要限速步骤,扩散速率常数为0.16 min-1。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洗脱条件优化,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静态吸附、解吸料液比为1:2,吸附、解吸时间15 min,解吸液100%乙醇,酸性条件解吸效果较好;动态吸附解吸流速为0.25 BV/min条件下,可得到高回收率(96.99%)、脱盐率(99.44%)和脱糖率(92.52%)的水溶性红曲黄色素,经初步扩大实验显示吸附解吸性能稳定。大孔树脂DA201-C分离纯化发酵液中水溶性红曲黄色素操作简单、快速、放大性能好,具有很好的工业化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级萃取的方法提取了地参多酚粗提液中的不同极性多酚,同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FRAP和TEAC评价了不同极性地参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液-液萃取的方法可以实现不同极性地参多酚的有效分离,且随着萃取溶剂极性的增加,其酚含量逐渐升高;酚含量与FRAP具有显著的相关性,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与TEAC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4 种不同萃取特性的萃取头,对核桃分心木水提液中易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并在HP-5(弱极性)和RTX-WAX(强极性)2 种色谱柱上分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联用法进行分析,并讨论不同色谱柱和萃取头对分析其易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不同萃取特性的萃取头,在不同极性色谱柱上分离,经GC-MS分析,共得到结构确定的化合物115 种,其中醇类化合物21 种、酯类化合物18 种、酮类化合物15 种、芳香族化合物14 种、烃类化合物13 种、醛类化合物12 种、酸类化合物6 种、酚类化合物5 种、醚类化合物2 种、其他类型化合物9 种。主要易挥发性成分是乙酸、乙酸乙酯、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薄荷醇、雪松醇、2,3-丁二醇、1-己醇、苯乙醇、3-叔丁基-4-羟基苯甲醚、己醛、甘菊蓝。  相似文献   

11.
惠伯棣 《食品科学》2005,26(8):162-166
在本项研究中,应用反相C18固定相超临界CO2色谱对胡萝卜素、叶黄素和叶绿素的分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胡萝卜素、叶黄素和叶绿素的下述色谱条件下被完全分开:色谱柱:Zorbax ODS;流动相:3%(V/V)正丙醇及超临界CO2流体;超临界条件:压力:4000psi;温度:40℃:流速:2.0ml/min:检测波长:435nm。与反相C18高压液相色谱结果相比,这些组分的超临界色谱呈正相洗脱行为。这一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具有很强的非极性,同时,也证明了预装的反相C18柱可以作为正相固定相来分离这些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西沙诺尼果汁不同极性多酚及抗氧化活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对西沙诺尼果汁多酚进行分离,以Folin-Ciocalteu法测定多酚含量,通过清除DPPH·、ABTS+·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对不同极性多酚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液-液萃取可以实现不同极性多酚的有效分离,西沙诺尼果汁多酚以极性酚为主,水相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为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两者无显著差异,氯仿相最弱。不同萃取物多酚含量与3种方法测得的抗氧化数据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多酚是其主要的抗氧化物质。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对枳椇果梗多酚进行萃取分离,对各部分多酚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确定其紫外吸收特性;以FC法测定总酚含量,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ABTS+ ·能力测定和Fe3+还原法,对不同极性多酚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液-液萃取可以实现不同极性多酚的有效分离,枳椇果梗不同极性多酚萃取物均有特征紫外吸收;不同极性部分的多酚含量、抗氧化活性有显著差异。枳椇果梗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强弱次序为:水相>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氯仿相。枳椇果梗多酚以极性酚为主。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开发利用牛乳中的乳极性脂质,本文采用氯仿-甲醇浸提法对酪乳粉中的极性脂质进行提取研究。以磷脂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氯仿-甲醇体积比、液料比、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四个影响牛乳极性脂质提取的因素参数进行优化,后利用响应面法筛选最优提取条件,并采用薄层层析对所得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氯仿-甲醇比为2:1(v/v, %)最优的料液比为1:4(v/v, %),提取温度20 ℃,提取时间10 min为极性脂质的最优提取条件,在此条件下测得实际提取磷脂含量为(1.647±0.010)mg/g,且存在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神经鞘磷脂等极性脂质。本工艺旨在为乳极性脂质的提取及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发酵科技通讯》2007,36(1):35-35
因为大米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可溶性蛋白质等杂质,这些物质的多少对发酵关系极大,不仅对菌体生长直接有关,而且对发酵泡沫产生和逃液量直接有关。并且会直接影响后道谷氨酸提取。所以应重视往往容易忽视的大米清洗和浸泡的简单操作,这一工序的关键是要统一和稳定操作方法,要求做到:(1)固定清洗水量;(2)固定清洗水源和水温;(3)固定清洗大米的换水次数;(4)固定排水流速和排水程度;(5)固定空气翻腾次数、时间和空气量;(6)固定浸泡时间。  相似文献   

16.
用乙醇:水=1:1,混合溶剂对代表性有机硅皮革防水剂产品进行萃取分组。分别用氯仿:甲醇:正己烷=22:3:35混合溶剂的石油醚:乙醚:冰醋酸=35:5:1混合溶剂作展开剂进一步作薄层色谱(TLC)分离,用薄层层析凝胶H(60型)作吸附剂。用多种不同极性溶剂洗脱制备分离组份样品,并对主要组份作IR分析。从薄层分离效果和制备的主要分离组份的完全不同的IR图看,该法分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10):142-145
为获得具有高抗氧化活性的红枣多酚,文中选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分级萃取红枣多酚粗提物中的不同极性多酚,并比较各极性部位提取物的多酚提取率、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液-液萃取的方法可以实现不同极性红枣多酚的有效分离,极性越强,其提取物的多酚提取率、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越高,即具高抗氧化活性的红枣多酚以极性酚为主。因此,通过去除粗提物中的弱极性部位多酚,以获得具高抗氧化活性的红枣多酚。  相似文献   

18.
1.1.1 运用膜分离(超滤)技术将谷氨酸发酵液的菌体与超滤清液分离开来 膜分离技术根据分离效果及作用方式大致分为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气体分离(GP)、渗透蒸发(PV)、渗析(DL)和电渗析(ED)等。它是以外界能量为推动力,用高分子薄膜,凭借各组分在膜中传质的选择性差异,对多组分流体物质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浓缩。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粗酶液中碱性蛋白酶的种类及其活力的相对大小,根据碱性蛋白酶在碱性条件下水解蛋白质的原理。将粗酶液经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分离后,采用下面2种方法进行活性染色:(1)把分离胶浸泡在酪蛋白溶液中,然后用考马斯亮蓝染色;(2)将分离胶与另外制备的含有底物的胶贴在一起夹紧,浸泡在特定pH值的缓冲液中,将含有底物的分离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结果表明:与福林法测定蛋白酶活力相比,2种检测方法都更加灵敏,而且比较直观。  相似文献   

20.
张栩 《中国油脂》2021,46(7):41-47
为了获得亚麻籽油的最适煎炸条件,在(180±5) ℃下,以GB 2716—2018中规定极性化合物含量达到27%为煎炸终点,对亚麻籽油和棕榈液油在油条连续煎炸过程中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同时对油条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在连续煎炸油条过程中,两种植物油的酸值、总氧化值、极性化合物及聚合物含量均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但在4 h以内,亚麻籽油极性化合物含量较低;亚麻籽油的极性化合物含量在煎炸13 h后达到27.78%,而棕榈液油的极性化合物含量在煎炸18 h后达到27.27%;相较于棕榈液油,在油条煎炸过程中,亚麻籽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断减少,尤其是α-亚麻酸下降幅度更大;亚麻籽油140 ℃下的氧化诱导期均在1 h以内,远低于棕榈液油;油条感官评定表明棕榈液油更适宜于油条煎炸。研究表明亚麻籽油适合短时(<4 h)高温煎炸,不建议长时间深度煎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