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比研究了HPD-100大孔吸附树脂与聚酰胺吸附树脂对总黄酮的静态和动态吸附性能,考察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Freundlich等温方程较Langmuir等温方程更适宜描述树脂对总黄酮的吸附,聚酰胺树脂的方程拟合更好。黄酮溶液的浓度及流速对HPD-100的吸附影响不大,吸附率均高达90%以上,相同条件下,聚酰胺树脂只有其80%左右。而解吸剂流速对HPD-100解吸的影响则相反,只有聚酰胺树脂的80%左右。两种树脂对于黄酮的吸附解析总过程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对比研究了HPD-100大孔吸附树脂与聚酰胺吸附树脂对总黄酮的静态和动态吸附性能,考察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Freundlich等温方程较Langmuir等温方程更适宜描述树脂对总黄酮的吸附,聚酰胺树脂的方程拟合更好。黄酮溶液的浓度及流速对HPD-100的吸附影响不大,吸附率均高达90%以上,相同条件下,聚酰胺树脂只有其80%左右。而解吸剂流速对HPD-100解吸的影响则相反,只有聚酰胺树脂的80%左右。两种树脂对于黄酮的吸附解析总过程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大孔吸附树脂从发酵液中提取去甲基万古霉素的工艺条件。对8种树脂进行筛选,选择吸附性能最好的HZ816型树脂进行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上样液浓度、pH值、流速对树脂动态吸附及洗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样液浓度为2.2mg.mL-1、pH值为9.0、上样流速为2BV.h-1的最佳吸附条件下,HZ816型树脂对去甲基万古霉素的吸附量达36.1mg.mL-1;采用15%乙醇-0.1%盐酸-水即可将吸附在树脂柱上的去甲基万古霉素有效解吸,解吸率达92.0%。该工艺简单、易操作,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静态和动态的方法,对W305-C钨钼吸附专用树脂吸附钨、钼的最佳条件及最大吸附容量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采用静态的方法研究的各种条件如pH值等对树脂吸附钨、钼的影响,测定了最适宜的条件及最大静态吸附量;采用动态的方法测定了树脂的吸附容量,研究了流速对钨、钼离子在W305-C树脂上的吸附量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氨水浓度对树脂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3.74,流速为3mL/min树脂对钨的吸附量最大;pH=3,流速为3mL/min时,树脂对钼的吸附量最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离子交换树脂回收废水中锂离子的工艺参数,使用4种大孔离子交换树脂(HYC-100、 D401、D500、 LI500),在锂离子质量浓度为1 600 mg/L,流速为6 mL/min条件下动态吸附某新能源电池企业生产废水中的锂离子,筛选出锂离子去除效果最佳的HYC-100树脂。采用HYC-100树脂在不同pH值、不同吸附流速及两级吸附条件下开展静态吸附及动态吸附试验,并考察了盐酸解吸液浓度对解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树脂质量为10.00 g,锂离子质量浓度为1 600 mg/L,吸附时间为2 h的条件下,静态吸附最佳pH值为10,静态吸附量为22.4 mg/g。优选最佳pH值为10,不同流速下动态吸附,最佳吸附流速为6 mL/min。在最佳吸附流速为6mL/min,最佳pH值为10的条件下,动态吸附量达到6.46 mg/g。在上述最佳条件下一级吸附混合液进入二级吸附,得到每一级树脂吸附总量与废水中锂离子含量成正比。吸附饱和后的树脂使用不同浓度盐酸在2 mL/min流速下解吸,最佳盐酸解吸液浓度为2.5 mol/L,对锂离子的解吸及浓缩效果最好,浓缩倍数为2.7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亚胺基二乙酸型螯合树脂R604对模拟含镍废水中镍离子静态交换吸附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废水浓度、pH值、温度等,还研究了吸附平衡态、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热力学,并给出了相应的模型,这些模型均与实验结果有很好的符合度。最后研究了独创的U形解吸柱系统对吸附饱和树脂的解吸性能,探讨了树脂停留时间、解吸液树脂流量比对解吸率和金属浓缩液浓度在柱体内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亚胺基二乙酸型树脂在废水金属离子镍的去除中有着高效、独特的性能,连续逆流U形解吸系统能提高重金属浓缩液浓度,并大幅度节省解吸液用量,减少解吸时间。  相似文献   

7.
《化工进展》2009,28(11)
研究了亚胺基二乙酸型螯合树脂R604对模拟含镍废水中镍离子静态交换吸附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废水浓度、pH值、温度等,还研究了吸附平衡态、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热力学,并给出了相应的模型,这些模型均与实验结果有很好的符合度,最后研究了独创的U形解吸柱系统对吸附饱和树脂的解吸性能,探讨了树脂停留时间、解吸液树脂流量比对解吸率和金属浓缩液浓度在柱体内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亚胺基二乙酸型树脂在废水金属离子镍的去除中有着高效、独特的性能,连续逆流U形解吸系统能提高重金属浓缩液浓度,并大幅度节省解吸液用量,减少解吸时间.  相似文献   

8.
李保华  刘洋  李鑫  陈东升 《广东化工》2010,37(11):109-110,112
选用XPD850树脂对湖北蒙特锰业有限公司的锰矿废水所含锰进行回收,研究了温度、时间及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解吸剂种类及解吸条件,并对其经济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以吸附流出液的Mn2+浓度小于2mg/L为穿漏标准,XPD850树脂对锰矿废水的吸附能力可达到25倍以上的树脂体积,动态饱和交换容量约87mg/mL。  相似文献   

9.
采用201×7树脂(凝胶型强碱性树脂)处理含钒氢氧化钠浸出液,并探究pH、吸附时间、树脂用量、解析液配比等因素对静态吸附-解吸钒离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含钒溶液pH=6时,树脂对钒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率达80.1%,这与其在溶液中的赋存状态有关;且吸附率和树脂用量都与时间成正比。进行解吸实验时,NaOH与NaCl混合溶液的解吸能力大于单独NaOH和NaCl溶液的解吸能力;且当NaCl溶液质量浓度一定时,NaOH的质量浓度越高,解吸效果越好;当解吸剂用量为变量时,解吸剂与树脂体积比越大,解吸率越高;当含钒溶液pH=6时,采用4%NaOH+10%NaCl的混合溶液解吸165min时,解吸率可达88.6%。  相似文献   

10.
SQD201树脂对钒的吸附-解吸行为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态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SQD201树脂吸附-解吸钒的交换平衡和动力学特性,考察了pH值、温度和溶液浓度对离子交换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298 K、pH=2.0、溶液浓度为0.040 mol/L条件下,SQD201树脂的静态饱和吸附量为573.80 mg/g;钒在SQD201树脂上的吸附是吸热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吸附和解吸过程主要受颗粒扩散控制,吸附过程的表观活化能为20.41 kJ/mol,解吸表观活化能为22.21 J/mol. 吸附机理分析表明,SQD201树脂主要吸附的钒阴离子为H2V10O284-,H2V10O284-与树脂的理论摩尔比为1:4.  相似文献   

11.
聚乙烯吡啶树脂吸附有机酸和醇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交联度的凝胶型和大孔型聚(4-乙烯吡啶-二乙烯苯)树脂,并研究了此类树脂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交联度为5%(mol)的凝胶型树脂(简称G5树脂)对羧酸和醇等有机物的吸附特性优良。测定了G5树脂的物理性质;讨论了吸附质分子结构对吸附特性的影响。吸附质的酸性和疏水性是影响吸附性能的两个重要因素。酸性越强,疏水性越大,吸附量也越大。  相似文献   

12.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乳酸及乳酸与谷氨酸的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筛选,得到大孔吸附树脂NKA-II,并用其对乳酸进行分离. 测定了该树脂对乳酸与谷氨酸的吸附选择系数,得到了乳酸在NKA-II上的吸附等温线,并对其吸附动力学和动态吸附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NKA-II对乳酸和谷氨酸的吸附选择系数KGL=16.19. 该树脂对乳酸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在26和48℃下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方程的特征参数n>1,属"优惠吸附". 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粒内扩散是吸附过程的主要控制步骤,符合Kannan-Sundaram粒内扩散模型,相关系数R2=0.9906,粒内扩散速率常数kp=6.0129 mg×min0.5/g. 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乳酸的穿透体积比谷氨酸大110.6 mL,故该树脂可以成功地应用于乳酸与谷氨酸的分离.  相似文献   

13.
大孔螯合树脂对Pb2+的吸附行为及机理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Pb2+在D418树脂上的吸附行为,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红外光谱探讨了吸附机理. 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条件范围内,Pb2+在D418树脂上的吸附是吸热过程,同时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液膜扩散为Pb2+在D418树脂上吸附速率的主要控制步骤,随着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大,吸附速率逐渐减小;313 K温度下树脂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375 mg/g,在298 K下用3 mol/L的硝酸作为解吸剂,解吸率可达97%;最佳的解吸剂用量为5倍床层体积. 该树脂吸附操作简单,易再生,不产生二次污染,有望用于含铅废水的治理及铅的富集.  相似文献   

14.
有机羧酸在弱碱性树脂上的吸附平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徐腾  张瑾  戴猷元 《化工学报》2000,51(4):555-559
引 言有机羧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在化工、染料、食品及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 .有机羧酸的重要制法之一是发酵法 ,其特点是原料的利用及转化率较高 ,而分离费用一般占整个产品成本的 50 %~60 % [1].例如 ,乳酸发酵液中除乳酸和葡萄糖外还有乙酸、丁二酸、酒石酸、柠檬酸等常见的有机羧酸 ,其中约含乳酸 3.5%、乙酸 1 .0 % .此外 ,发酵法制备乳酸存在着明显的产物抑制现象 ,发酵液中的乳酸浓度过高将直接影响过程速率 .选择新的有机羧酸分离方法 ,保证在有利于发酵过程的条件下有效地分离发酵液中的有机羧酸 ,已经成为近年来稀溶液分离…  相似文献   

15.
高宇翔  周磊 《广东化工》2012,39(7):1-2,18
研究了对二甲苯在活性炭固定床上的吸附动力学。考察了初始浓度、气体流量、床层长度等因素对吸附透过曲线的影响。同时,采用Yoon—Nelson模型对吸附透过曲线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透过时间缩短,吸附量增大:气体流最对透过曲线的形状影响不大:床层长度基本不影响透过曲线;Yoon-Nelson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固定床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一套半连续式密实移动床离子交换装置上,以001×7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吸附剂,研究了钾离子的吸附特性。结果显示,密实移动床离子交换柱全柱的钾离子吸附率能够达到99.71%及以上,排放树脂的吸附饱和度达90.76%;同一套装置,在进料条件和进出料控制要求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半连续式密实移动床操作的吸附时间为固定床操作的3/8。研究结果为密实移动床的操作和结构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并表明该装置在离子交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Adsorption dynamics of ethane in two granular fixed beds and structured fixed beds with microfibrous composites was studied. 5A zeolite membrane 5A/PSSF(paper-like sintered stainless steel fiber) and microfibrous entrapped activated carbon(MEAC)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wet layup papermaking/sintering technique and in-situ hydrothermal method. Microfibrous 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Structured fixed...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粉煤灰模拟硫酸浸出液中的镓在聚苯乙烯树脂(LX-92)上吸附分离的可能性,采用固定床吸附装置考察了树脂动态吸附-脱附镓的行为,利用Thomas,Yoon-Nelson和Adam-Bohart经验模型对动态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降低流速(F)、增加床层高度(Z)、减小镓(Ⅲ)初始浓度(C0)有助于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吸附K+的001′7强酸型阳离子树脂为固体介质,NaCl溶液为解吸剂,在一套密实移动床装置上,采用连续式液固逆流接触解吸方式,在不同操作条件下考察离子交换柱对K+的轴向解吸特性,并与固定床解吸操作模式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在移动床操作模式下,离子交换柱内单位树脂累积解吸率沿轴向由上至下逐渐升高,在离子交换柱下部1/5区域内增加较快,部分条件下全柱树脂累积解吸率可达90%以上;解吸剂初始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时,轴向各区域单位树脂累积解吸率增大,但当解吸剂初始浓度增大到一定值后,离子交换柱轴向不同区域会出现解吸与反吸附交替主导的现象;随离子交换柱内解吸液表观流速增大、树脂移动速度和原始吸附量降低,其轴向各区域的单位树脂累积解吸率增加. 在解吸液单程流过离子交换柱的时间内,采用连续式密实移动床的全柱累积解吸率和K+解吸总量比固定床吸附模式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离子交换分离L-缬氨酸的传质动力学及动态穿透特征,讨论了不同类型树脂的分离效能,研究了传质动力学及控制步骤,分析了固定床动态传质行为。结果表明,苯乙烯型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有较佳的分离效能,吸附容量是其他树脂的5~8倍、选择性α为1.3~1.8;中性(或弱酸性)时,L-缬氨酸呈两性离子形态,有利于离子交换吸附。苯乙烯型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001×7吸附分离L-缬氨酸,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初期受颗粒内与液膜两扩散共同控制,中后期受多个因素影响。Thomas和Yoon-Nelson模型适合描述L-缬氨酸和L-亮氨酸的动态穿透行为;流速增加,平衡吸附容量qe、体积吸附量N0和操作时间τ递减;料液浓度增加,平衡吸附容量qe和体积吸附量N0增加,但操作时间τ减少;床层高度的影响与料液浓度的影响呈相反趋势,高径比宜在5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