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偏心铰式弧形闸门在启闭过程中其受力状态与常规闸门有所不同,受力条件较为复杂,准确计算闸门启闭力难度较大。设计人员在确定该类闸门的启闭机容量时尚无统一的规范可循。以水布垭放空洞工作闸门为研究实例,通过水工模型全程模拟了偏心铰闸门启闭的运行状况,利用脉动压力和拉压传感器测量无摩擦情况下的闸门启闭力,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了原型闸门运行时所受止水摩擦力后的闸门启闭力,重点研究了偏心铰闸门运行时启闭力的变化特征,并将试验和计算成果绘制成启闭力曲线,为设计人员选取启闭机容量提供了依据。原型闸门在投入运行后经过了超高设计水头的考验,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闸门运行正常。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输配水工程长输水隧洞中段有压平面闸门的动水启闭过程,根据重力相似准则建立水力学模型以研究闸门动态启闭力和静态持住力的变化特征及闸门底缘的水动力特性。结果表明:闸门的动水启闭力在小开度范围内变化剧烈且最大启闭力发生在相对开度0.05附近,持住力与启闭力随闸门开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与底主梁不开孔方案比较,当底主梁开孔率27%时闸门最大动水启门力和闭门力分别减小5.7%和7.8%,降低幅度较小;该工程设计底缘形式的闸门振动是稳定的,闸门整体结构与水流发生共振的可能性很小,能够保障闸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3.
不同启闭形式下,闸门启闭力的检测方法各不相同.该文基于某工程应用实例探讨不同启闭形式下闸门启闭力所采用检测方法的适应性,为水工钢闸门启闭力的安全检测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卷扬启闭形式下的水工钢闸门难以对吊耳与吊轴进行拆卸并重新安装测力装置,其启闭力适合采用动态应力分析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且重复性良好,试...  相似文献   

4.
闸门与启闭机是水利工程重要的设备设施。以某新建引水站闸门和启闭机现场检测为例,介绍了水工闸门启闭力检测的内容和方法和结果。检测结果认为,该引水站闸门在实测水位下的最大启闭力均未超过启闭机的额定启闭力。  相似文献   

5.
天桥水电站泄洪洞工作闸门启闭力原型观测成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天桥水电站泄洪洞工作闸门启闭力和门后压力随闸门启闭过程变化的原型观测,分析了该闸门曾多次出现的启门力严重超载、拉杆和钢丝绳断裂、闸门落不到位等问题,发现影响闸门启闭的主要原因为:泥沙淤积、闸门定轮摩擦阻力增大,以及闸门上止水与门楣结构不合理导致通气量不足等,为改善多沙河流上泄洪建筑物工作闸门的启闭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后,提出了可以作为天桥水电站和相关工程设计改造参考的工作闸门启闭设计和运行管理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弧形闸门动水启闭力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弧形闸门的动水启闭力问题,以N-S方程为流体控制方程,结合k-ε湍流模型,采用VOF方法追踪闸门泄水时的自由表面,以小湾水电站泄洪洞弧形工作闸门为例,对固定在某一开度泄水时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求解出作用于闸门上的水压力大小和分布情况,并将结果与模型试验测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考虑闸门自重、铰轴摩阻力、止水摩阻力、上托力和下吸力对闸门启闭力的影响,得到最终所需的闸门动水启闭力,与模型试验测得的闸门启闭力作对比,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宁车沽防潮闸闸门启闭力现场实测分析,确定泥沙淤积对闸门初始启闭力影响,给出了试验条件下(有、无泥沙淤积)闸门启闭力过程曲线及典型数值,为运行管理、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谏壁节制闸多次发生大水位差下启闭闸门困难的运行事件,结合闸工程实际运行情况和复核计算成果,排除了启闭机工况异常和设计闸门启闭力计算错误的可能性,指出闸门滚轮卡阻、闸门滑动升降和闸门止水橡皮严重摩擦止水板是导致该闸启闭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建议科学合理地对闸门进行调度运行并设计除险加固工程。  相似文献   

9.
水工建筑物上装设的闸门,根据需要有的要求在动水状态下启闭;有的要求在静水状态下启闭。在动水状态下启闭闸门,除要求闸门自身具有较高强度和刚度外,启闭力都较大。为减轻闸门自重和降低启闭机的启闭力,在中小型水电站上一般都尽量采用静水状态下启闭闸门。在静水状态下启闭闸门要求作用在闸门前后的水压力相等或压差很小。以往平压闸门前后的压差采用旁通管充水,或采用闸板式与柱塞式平压装置。作者在雅安地区胜利水电站(12600kW)坝的检修闸门上设计安装了一种新简简易平压阀。该阀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本文就此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秦淮新河节制闸工程检测实例,介绍了闸门启闭力的检测方法,根据现场检测数据,分析闸门的启闭力特性,为闸门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工程检测实例,介绍了水工闸门启闭力检测方法;根据检测数据,反演计算出在设计情况下闸门的启闭力特性,为闸门运行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流激振动对闸门启闭力的影响机理,通过对固定的上、下游水位和底缘形式的平板闸门进行流固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引起闸门振动的激振力和由闸门振动位移产生的摩擦系数和摩擦力臂的变化是造成启闭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前人统计的闸门振动较大的不利开度的基础上,利用波形合成法以及振动理论提出作用于闸门面板上的激振力的计算公式,并考虑其对闸门启门摩擦系数、摩擦力臂以及启门摩擦力的影响,总结出流激振动效应下平板闸门启门力的计算方法。通过与石泉水电站中孔平板闸门启门力实测资料对比发现,理论计算的结果与实际工程的实测值吻合良好,可为实际工程的启闭力计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流激振动对弧形闸门启闭力的影响,基于玛尔挡泄洪放空洞数值模型,对弧形工作闸门进行流固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引起闸门振动的激振力和由闸门振动位移造成的摩擦系数和摩擦力臂的变化是影响启闭力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闸门振动体系进行简化,以振动理论为基础,推导出振动过程中的闸门面板压力以及振动位移变化关系式,在考虑对摩擦系数...  相似文献   

14.
结合工程实践,对液压启闭翻板闸门启门时总水压力对闸门支饺的最大阻力矩进行推导,导出了计算该力矩的公式,并以实例验证了液压启闭翻板闸门的启闭力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15.
水工闸门用于挡水和泄水,经常进行启闭操作.对于螺杆式启闭机,只要选择具有足够启闭吨位的启闭机,正常启闭不存在问题.然而,对于卷扬式启闭机,由于绳索只能传递拉力而不能传递压力,启闭机本身对闸门只产生启门力而不产生闭门力.这样就可能出现因闭门力不足造成闸门无法关闭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若干办法.图2幅.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体模型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 对在不同初始淹没水深和油缸支点位置条 件下, 卧倒闸门运行方式对水体阻力、启闭力以及闸门支铰受力等的影响, 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卧倒闸门采用同步变速运行方式, 基本抑制了门间水位变化, 从而减小了闸门启闭力和支铰力。该项研究成果为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调压室闸门吊力的水力学计算方法,结合调压室涌浪计算过程,计算闸门启闭的吊力变化过程,推导了了调压室闸门启闭过程的闸孔出流量公式。以瓦屋山电站为例,计算了闸门关闭过程的吊力变化过程,并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其计算结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不平衡启门力对弧形闸门安全启闭的影响,基于某实际工程,建立弧形闸门-启门力-水封整体三维有限元接触模型,引入ADINA接触模型和重启动的方法模拟闸门开度为0时的启门工况,计算出该弧形闸门的最大启门力,并与工程实际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同时,在此模型上对不平衡启门力作用下闸门的瞬态动力响应进行计算,分析闸门在不同开度下受不平衡启门力作用而产生的应力和变形。可为弧形闸门的安全启闭和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五年在设计九江县代山水库隧洞闸门时,考虑到我县以灌溉为主的小(Ⅰ)型和小(Ⅱ)型水库钢闸门几乎都是门前止水与门顶封水相结合的型式。实践证明,这种闸门启闭可靠,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如:止水线路长,启闭力大,橡皮易老化,且消耗量大,特别是封顶四角及顶侧止水接合处容易漏水。该水库原低涵管钢闸门即为门前止水,止水效果不好,仅40厘米涵管,闸门工作水头19米需15吨启闭力(管理人员说启门费力)。为了克服上述弱点,减小启门力,使现有80厘米涵管钢闸门启闭机仍用原15吨启闭机,节省工程开支,本人设计了滑块兼侧止水式的钢闸门。通过8个月的运行,发现这种闸门启闭可  相似文献   

20.
刘志雄  金峰  陈辉 《人民长江》2011,42(11):23-26
向家坝枢纽导流底孔属临时建筑,用后封堵。但闸门尺寸大、水头高,若采用固定卷扬机启闭,启闭设备的容量和自重均较大,建造较为困难;若采用液压张紧提升系统启闭,此项技术又从未用于水工闸门的启闭操作,且闸门在启闭过程中经历的水力条件较为复杂。为了弄清在两种不同启闭方式过程中闸门水力学条件的变化情况,通过导流底孔封堵闸门水力学模型试验,进行了两个启闭方案下底孔内流态、压力特性以及闸门启闭力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液压提升系统和固定卷扬机系统进行导流洞封堵的方案均可行;推荐了与不同启闭设备方案相适应的导流底孔体形。但考虑到液压张紧提升系统方案在经济性、工期和缆机资源占用等方面的优势,建议设计采用该启闭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