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永强  周晓彦  赵力  邹采荣 《声学技术》2004,23(2):106-108,116
文章中研究了知觉性声源分离的最基本的问题,即听觉对于不同频率成分特征声源的分离知觉。通过三组听觉辨别实验,定量地分析了不同频率成分特征声源与产生分离知觉的关系,得到了描述这种关系的近似函数,提出了听觉对于不同频率成分特征的分离知觉模型。通过听觉辨别实验得出:两种频率成分的On-set和Off-set的偏离是产生分离知觉的主要原因之一;谐波频率成分之间频率发生的偏移也是产生分离知觉的要因之一;要实现实环境下的知觉性声源分离系统,必须研究各个特征量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2.
语音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计算听觉场景分析和盲源分离两种方法综述了当前语音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计算听觉场景分析是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听觉系统的处理机制。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据驱动型,特点是信息由低级向高级的单向流动;另一类是图式驱动型,特点是信息由低级向高级和由高级向低级结合的双向流动。最后指出信息双向互流的混合语音分离模式将是未来计算听觉场景分析研究的主要模式:基于听觉和视觉的结合来改善语音分离效果的研究将是未来研究方向之一。此外,盲源分离的欠完全问题.非线性混叠信号的可分离性、非平稳混叠信号的盲分离问题都将需要进一步研究:基于CASA和BSS联合进行语音分离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语音的主要频率成分分布在300~3000Hz频段内。中低频听觉障碍对语言听力便有很大的影响。但听觉信息的编码可以有多种模式,本研究表明,语音信息除了可按部位编码模式由中低频的听觉通道传输外,还可通过时间编码模式由非特异性的高频通道传输。此结论是通过大量调制波语、方波语和脉冲语的听觉识别实验获得的。调制波语是用语音信号作调制波对一高频正弦载波(7~14kHz)进行调幅而产生的,其主要频谱在载波及其周围的高频段内,中低频成分很少,但保留了相当多的语音特征,它虽远不如正常语音那样清晰,却可被听懂。滤去…  相似文献   

4.
听觉界面的声音使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在听觉界面中使用的声音主要有语音和非语音两种,非语音又包括自然声音和乐声,它们分别对应听标和耳标的设计方法。章主要针对非语音,分析比较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它们的应用场合,综合国外的研究和作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在听觉界面设计中,选择和使用声音的指导性思想。  相似文献   

5.
电子耳蜗是用有限个电极刺激听神经以恢复全聋人听觉的装置,目前发展的关键目标是研制出可靠、灵活、价格低廉的产品。在介绍了电子耳蜗的原理和语音信号处理方案的发展的基础上,研究了采用短时傅立叶变换方法的电子耳蜗语音处理技术。据此法分析提取参数用以刺激耳蜗内的听神经,使聋人恢复听觉,该技术的优点在于:能根据每个耳聋病人的毛细胞和神经残留多少等情况的不同来灵活的选择刺激参数,达到较好的语音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6.
探讨设计心理学中知觉要素理论及知觉特征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并从形态因素与行动知觉的特性角度,分析知觉要素与产品设计心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阐述在产品设计中知觉要素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电影中听觉语言的分析,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在现代制作技术条件下,听觉语言的表达方法与模式,以及其对电影整体效果的重要作用。以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从人声、音响、音乐三个层面进行赏析。在讨论这三个层面各自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从听觉设计的技术、方法、效果之间的纽带关系加以分析,揭示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中听觉语言的重要性。视听语言中的听觉语言在动画电影中举足轻重。现代制作技术的发展为听觉语言的制作与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模式为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增添了魅力。同时,民族电影作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载体,其听觉语言也必须与民族文化、民族音乐进行融合,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根植于人民,并且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根据人耳听觉特性,提出新的同步多带最大似然线性回归算法用于噪声环境下语音识别。该算法采用最大似然作为参数估计准则,利用各频带信号同步感知和噪声污染假定的方法进行语音模型补偿,有效地提高了识别系统在噪声环境下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9.
李薇  孟子厚 《声学技术》2013,(Z1):231-232
0引言很多研究表明,识别声音特性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练习提高的。B.A.Wright和Y.Zhang等人发现通过听觉训练可以提高听觉感知成绩[1],而且可以泛化到其他未训练刺激和任务。孙文艳的短时性心理干预和听觉训练研究发现[2],训练能够提高在噪声中的声目标辨识成绩,包括纯音辨识、无意义语音听辨和常见目标声听辨。在声目标辨识方面,西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知觉闲散、自我控制和员工反生产行为之间存在的关系,本文采用本土企业的领导及其直接下属作为配对样本的调查方式,调查了来自21个企业的31位管理者和137位员工,结果发现:知觉闲散和员工反生产行为显著正相关;而员工的自我控制能力对其反生产行为产生负向影响;员工的自我控制能力在知觉闲散和反生产行为的关系中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沙彪 《包装世界》2012,(3):74-76
本文从传统户外写生学习内涵入手,解读其同纯艺术和设计类专业之间的价值关系,通过动画语境的植入,从动画的历史发展、本质概念、制作流程、学习方法等角度重新思考动画专业户外写生学习的内涵,阐明户外写生过程中"动画知觉"的培养和运用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和技巧,有助于为日后专业学习建构起整体的动画概念,所以要重视户外写生教学中动画知觉内涵的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人误的相关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章主要介绍通过相关分析的方法进行人误的研究,寻找完成作业所需能力的高低和人误概率之间的关系。Fleishman等人利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越高,人误的概率越高,并且认知能力比知觉-运动能力更容易影响人误。研究还得到了核电领域人误概率对5种不同职务所需能力的回归方程,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3.
王薇 《湖南包装》2007,(2):26-27
人类通过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视觉这“五觉”来了解世界。研究表明,视觉是人类最精准的一种知觉,并且在人类感觉系统中占主导地位。视觉主要是反映物体的形状、色彩等个别的外部特征。所谓“视错觉”,指的是由于环境的不同,光、形、色等各种因素的干扰,造成我们对与物体形状、色彩相关的错误判断和感知。常言道“眼见为实”,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语音识别研究作了评述,包括语音识别的基本原理,语音识别的历史回顾,语音识别的国内进展,语音识别的主要方法,语音识别的开发应用和语音识别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15.
神经营养因子与人工耳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综述了在听觉神经系统中,神经营养因子与听力损伤、电刺激、突触疲劳的关系;介绍了神经营养因子保护听觉的分子机制,及神经营养因子在人工耳蜗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智能控制研究的主导方向和人机语音通信的关键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一直受到各国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如今,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研究的突破,其对智能控制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孙涛 《中国科技博览》2010,(33):151-151
历史比较语言学作为19世纪西方语言学的主要流派,其语音比较是研究语音发展规律的有效方法,本文运用语音比较的方法研究英语的语音大变化,指出其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英语语音。  相似文献   

18.
鲁棒语音识别技术在人机交互、智能家居、语音翻译系统等方面有重要应用。为了提高在噪声和语音干扰等复杂声学环境下的语音识别性能,基于人耳听觉系统的掩蔽效应和鸡尾酒效应,利用不同声源的空间方位,提出了基于双耳声源分离和丢失数据技术的鲁棒语音识别算法。该算法首先根据目标语音的空间方位信息,在双耳声信号的等效矩形带宽(Equivalent Rectangular Bandwidth,ERB)子带内进行混合语音信号的分离,从而得到目标语音的数据流。针对分离后目标语音在频域存在频谱数据丢失的问题,利用丢失数据技术修正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概率计算,再进行语音识别。仿真实验表明,由于双耳声源分离方法得到的目标语音数据去除了噪声和干扰的影响,所提出的算法显著提高了复杂声学环境下的语音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19.
语音超文本界面设计中的工效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音超本是利用超本方式组织信息的语音系统。章试图从工效学的角度对语音超本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总结语音超本设计的工效学原则。在语音超本设计中,语音和非语音信息都可以用于语音超本的结构化和语音超链接的表征,但是它们表征对象的层次有所差异。在语音超本系统的输入中,按键仍然是主流的方式,但是语音输入也开始出现并且受到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魏专 《包装工程》2015,36(18):24-27,32
目的分析将多种感官体验融入儿童包装设计中的可能性,确立多感官体验包装设计的方法,并用于设计实践。方法了解国内外多感官体验包装设计及其研究的现状,通过导入经典儿童感知觉理论,完成对儿童感知觉特点的分析,探索儿童包装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儿童使用心理和感官习惯。结论分别从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等感官体验方面提出具体的包装设计方法,并探寻几种感官设计共同使用时对儿童包装使用体验效果的协同作用,并将该包装设计方法初步应用到设计案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