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菠萝叶纤维为原料,在氢氧化钠预处理后,通过酯化反应制备氯化血红素/菠萝叶纤维改性材料。采用氯化血红素对菠萝叶纤维进行改性,考察了氯化血红素质量浓度、接枝温度、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确定较佳接枝条件为氯化血红素质量浓度为1.0g/L、反应时间2h、接枝温度40℃。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热重分析等,对菠萝叶纤维改性前后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纤维表面已接枝了氯化血红素,且半纤维素被去除;改性纤维仍属于Ⅰ型纤维素,结晶度由65.0%提高到74.3%,改性纤维的热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用压汞法和氮吸附法测定孔径分布及比表面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压汞法和BET氮吸附法是目前测定孔径分布及比表面积最基本的两种方法.利用Poremaster33型压汞仪与Autosorb-3B型氮气吸附仪测定木材、原纸、活性炭纤维纸、纳米级SiO2粉末以及硅藻土,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其孔径分布状况及比表面积大小.  相似文献   

3.
为增强分子筛的吸附性能,采用离子交换法对微孔分子筛13X进行改性,再通过水热晶化法制备成型的改性多级孔分子筛。利用XRD和N_2吸附-脱附等方法表征了改性分子筛的结构,并评价了其对酸性橙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多级孔分子筛兼具微孔和介孔分子筛的特点,比表面积为893.7 m~2/g,总孔容为0.87 cm~3/g,平均孔径为3.15 nm;在pH=3、温度25℃、酸性橙Ⅱ初始质量浓度20 mg/L的条件下,0.20 g/L改性多级孔分子筛吸附70 min后对酸性橙Ⅱ的去除率可达97.05%。此吸附过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可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4.
以饱和ATP吸附材料为硅源,用四丙基溴化铵(TPABr)为微孔模板剂和聚乙二醇1000(PEG-1000)为介孔模板剂合成多级孔ZSM-5分子筛.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红外分析(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等表征合成产物的形貌、结构及孔道特征;再利用亚甲基蓝溶液测试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EG-1000投加量对合成产物的晶型影响不明显,皆为多级孔ZSM-5分子筛,均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约300m~2/g).随着PEG-1000投加量提高,分子筛晶体逐渐粗糙并呈近球状,介孔量和平均孔径均有所增加;当PEG-1000投加量为0.30g时,比表面积为274.230 2m~2/g,介孔所占比例47.92%,平均孔径2.68nm.在亚甲蓝溶液质量浓度为10mg/L,pH为11,吸附150min时,所合成ZSM-5分子筛对亚甲基蓝吸附率达98.2%.  相似文献   

5.
通过氮气吸附法可得到页岩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体积等参数,结果表明,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段页岩样品比表面积为5.17~13.64m2/g;孔体积为3.02~8.89×10-3ml/g;平均孔径为5.12~6.58nm。对页岩各孔隙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孔径小于5nm时,随着孔径的增大,比表面积迅速减小,孔径大于5nm左右,随着孔径的增大,比表面积基本上保持不变;微孔的孔体积与孔径具有负相关关系,中孔和宏孔的孔体积与孔径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分析影响页岩孔隙发育的因素,认为矿物组分、有机质成熟度、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页岩纳米级孔隙发育的因素,但有机质含量对纳米级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发育起绝对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是影响活性炭纤维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选用相同的活化工艺,制备相似孔结构和比表面积的活性炭毡和活性炭布,讨论在比表面积相近的情况下,活性炭纤维的形态和厚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活性炭毡的吸附性能略优于活性炭布,活性炭纤维的吸附能力并不随着活性炭织物厚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强。  相似文献   

7.
为选择性降低卷烟烟气中苯酚释放量,制备了聚醋酸乙烯酯大孔吸附树脂。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对材料的组成、比表面积和孔径进行了表征。通过卷烟添加剂性能模拟评价装置研究了试验参数对材料降低烟气中苯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交联剂二乙烯基苯,致孔剂醋酸丁酯,致孔剂用量为单体1.5倍时,材料具有最高单位TPM苯酚降低率25.8%。应用结果表明:添加聚醋酸乙烯酯大孔吸附树脂的试验卷烟与对照卷烟相比,苯酚释放量降低21.6%,苯酚选择性降低率为20.3%。  相似文献   

8.
基于活性炭纤维、甲醛与水蒸气之间的竞争性吸附原理,探讨活性炭纤维的甲醛吸附性能评价的新方法。研究了活性炭纤维的使用量、吸附温度以及时间对活性炭纤维对吸附甲醛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活性炭纤维的使用量为0.10 g,测试温度为65℃,测试时间为4 h时,能较为客观评估活性炭纤维的甲醛吸附性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4种活性炭纤维材料的吸附性能。认为:活性炭纤维的微孔比表面积越大,其产生的吸附力越大,甲醛吸附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9.
菠萝叶纤维脱胶工艺及染色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不同脱胶工艺对菠萝叶纤维物理性能的影响。用浓烧碱对菠萝叶纤维溶胀改性,并用活性染料对棉纤维、苎麻纤维、改性的菠萝叶纤维和未改性菠萝叶纤维染色。结果表明,菠萝叶纤维对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介于棉纤维与苎麻纤维之间,改性后的菠萝叶纤维对染料的上染性和提升性显著提高,可用活性染料染中深色或深色。  相似文献   

10.
吸附型固载二氧化氯吸附剂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4种吸附剂AC1、AC2、GZT及ATBT对二氧化氯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对二氧化氯吸附性能的影响。重点研究了NH3.H2O改性后AC1的孔结构和表面酸碱基团变化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的微孔孔容及比表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对二氧化氯的吸附;与AC1相比,经NH3.H2O改性后的活性炭GAC1表面碱性基团含量、微孔孔容及微孔面积增加,从而提高了其对二氧化氯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超高压加速梨汁褐变的机制,以鲜榨翠冠梨汁为原料,采用超高压(500 MPa、5 min)处理,以未处理的梨汁为对照,测定超高压处理对梨汁货架期色泽的影响,检测处理前后梨汁中溶解氧质量浓度和总酚浓度,并研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的最适pH值、最适反应温度、热稳定性、米氏常数(Km)。结果表明,超高压组梨汁货架期6 h褐变(色差值(ΔE)=1.61),而未处理组货架期24 h仍未见明显褐变(ΔE=0.56)。鲜榨梨汁PPO存在PPO1(pH 5.0)和PPO2(pH 7.0)两种形式,超高压加速褐变与PPO1和PPO2被激活有关:PPO1活力从6.5 U/mL上升到14.1 U/mL,上升了1.17 倍;PPO2活力从2.6 U/mL上升到25.5 U/mL,上升了8.8 倍。激活效应的内在原因是PPO存在潜在酶活性形式,其本身活力较弱甚至无活力,超高压是激活PPO潜在酶活性的外在原因之一,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热处理等也可激活PPO潜在酶活性。超高压降低PPO的Km值,提高了其与底物之间的亲和力,从而提高酶促反应速率;PPO1与底物的亲和力1/Km从2.353 L/mol上升到46.909 L/mol,上升了18.9 倍;PPO2与底物的亲和力从2.852 L/mol上升到62.857 L/mol,上升了21.0 倍。超高压同时会降低最大酶促反应速率(Vmax),Vmax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如超过Km的影响,将会表现出钝化效应。综上,超高压通过激活PPO潜在酶活力、提高PPO与底物的亲和力和酶促反应速率,加速鲜榨梨汁褐变。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杏的主栽品种小白杏为试材,研究了近冰点温度、0~1、4~6?℃贮藏对小白杏抗氧化能力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白杏果实的生物结冰点为-2.3?℃,确定近冰点贮藏温度为-1.5~-2.0?℃,与0~1?℃和4~6?℃贮藏相比,近冰点贮藏可以有效抑制小白杏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降低果实腐烂率,抑制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和减少丙二醛的积累,保持贮藏后期较高的总酚、总黄酮的含量和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保持较高的主要有机酸含量,近冰点贮藏84?d后的小白杏仍能保持较好的品质。因此,近冰点贮藏可以有效延长小白杏的采后贮藏期,提高贮藏品质,是一种有效的杏果实贮藏保鲜方法;本实验可为近冰点贮藏在杏贮藏保鲜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红曲茶黄酒多酚色谱分析及其对小鼠抗氧化酶活力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将绿茶加入红曲黄酒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红曲茶黄酒酚类物质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法检测小鼠血清的抗氧化酶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并以传统工艺红曲黄酒对照,考察添加绿茶共发酵对红曲黄酒酚类物质及小鼠体内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绿茶共发酵可使红曲黄酒新增4种绿茶特征酚类物质和咖啡因,儿茶素、绿原酸、没食子酸及总酚含量分别提高27.38%、29.52%、30.77%和37.69%;与传统红曲黄酒相比,小鼠血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酶活力分别显著提高3.05%、12.50%(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2.98%(P<0.05)。添加绿茶共发酵不仅可丰富传统红曲黄酒的酚类物质组分及含量,还可提高传统红曲黄酒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初步明确菠萝叶纤维素膜对部分水果的保鲜效果,以青枣和鲜切菠萝为保鲜对象,研究菠萝叶纤维素膜对两种水果的保鲜效果及自身降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菠萝叶纤维素膜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纤维素酶和灰霉对其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菠萝叶纤维素膜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果外观商品性劣变,有效遏制果实失重率、硬度和VC含量的下降,减缓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的上升。综上,菠萝叶纤维素膜可有效提高青枣和鲜切菠萝的常温贮藏品质,在鲜食果蔬贮藏保鲜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料液比、浸泡时间和温度对辣椒油品质的影响,研究鸡油制备辣椒油的最佳工艺。运用单因素试验,对调味辣椒鸡油中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进行测定,得出辣椒油制作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显示,调味辣椒鸡油制作的最优加工条件为,料液比为1∶6(g/mL),鸡油温度160℃,浸泡时间为12 h。此条件下辣椒油品质达到理想状态,研究为企业生产提供指导意义,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动物油脂和辣椒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6.
湘西苞谷酸是一种以玉米和新鲜红辣椒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风味独特的发酵食品,该研究对3种不同温度模式下苞谷酸发酵过程营养品质变化进行测定,并对3种温度条件下的产品进行感官评分。结果表明,3种温度模式下,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苞谷酸pH、淀粉逐渐降低,亚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发酵18 d后pH下降趋缓,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趋缓;25~30 ℃更利于湘西苞谷酸品质的形成,此温度条件下发酵36 d,苞谷酸pH3.8、淀粉含量33.3 g/100 g、蛋白质含量5.71 g/100 g、乳酸菌数对数值为5.03、亚硝酸盐3.8 g/kg、还原糖0.43 g/100 g、总游离氨基酸1.4 g/100 g。  相似文献   

17.
利用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对燕麦进行固态发酵,以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燕麦固态发酵条件,并对燕麦发酵过程中黄酮含量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动态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燕麦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 ℃,基质pH值6.0,接种量0.5%,发酵时间7 d,在此最优发酵条件,燕麦黄酮含量最高,为58.13 mg/g,较优化前提高41.06%;黄酮含量的变化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冠突散囊菌发酵燕麦提高了燕麦生物活性成分,为燕麦再加工提高附加值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过氧化氢与过氧乙酸混合液为漂白剂,微波辅助优化花生壳的漂白工艺。以色差仪检测色泽白度L值为考察指标,通过分析过氧化氢与过氧乙酸混合液中过氧化氢的体积分数、微波时间、微波功率和pH值4个因素对花生壳漂白效果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原理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过氧化氢体积分数30%、微波时间4min、微波功率为640W、pH值为8时漂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分析苹果白兰地橡木桶陈酿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采用液液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陈酿时间的苹果白兰地中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并就风味物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陈酿过程中苹果白兰地共鉴定出90种化合物,其中酯类物质43种,醇类物质32种,酸类物质15种。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苹果白兰地共同酯类及酸类香气物质的种类数量和总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共同醇类香气物质总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而酸类香气成分的种类数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陈酿过程中,苹果白兰地中的香气成分发生着生成、更替、消失的动态变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整个陈酿过程挥发性物质随变化规律聚集为3类,不同大类的苹果白兰地呈现出不尽相同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初步研究食品添加剂L-苯丙氨酸对苹果醋发酵过程中特征性香气成分乙酸-2-苯乙酯合成途径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 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合成相关基质浓度和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表明,当L-苯 丙氨酸添加量为8 g/L时,β-苯乙醇、乙酸、乙酸-2-苯乙酯、乙酰辅酶A质量浓度分别提高了19.2%、35.9%、51.6%、10.86%;L-苯丙氨酸 对乙醇脱氢酶(ADH)、醇酰基转移酶(AAT)酶活性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却对酯酶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因此,本试验初步将8 g/L作为 L-苯丙氨酸的最佳添加量,初步推测L-苯丙氨酸通过醇酰基转移酶途径促进乙酸-2-苯乙酯的合成及其相关基质生成量和关键酶的 活性关键酶活的生成量,为高品质苹果醋的技术研究和指导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