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直立穗和弯曲穗型水稻品种灌浆期部分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品种上3叶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弯曲穗型品种,且随生育进程叶片衰老较慢;直立穗型品种的剑叶和倒3叶SOD、ATPase活性比弯曲穗型品种的高,而POD活性则是弯曲穗型品种的高;直立穗型品种的强势粒中ATPase活性在灌浆前期高于弯曲穗型品种,而灌浆后期则低于弯曲穗型品种。直立穗型品种的强势粒和叶片中内源激素ABA的含量在灌浆前期都低于弯曲穗型品种,而灌浆后期则高于弯曲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2.
对北方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辽优3072进行了产量结构和灌浆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辽优3072在产量结构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杂交优势,比对照辽粳294增产明显。辽优3072在灌浆上的特点为穗上、中、下各部间干物质充实及灌浆速率差异较小:穗下部灌浆启动早,后期灌浆速率大;整穗表现出较强的持续灌浆能力。辽优3072良好的籽粒灌浆特性是其在产量上表现出超高产的生理基础之一。同时探讨了利用水稻杂交优势选育具有特异灌浆特性的杂交组合的育种思路以及在北方冷凉稻区推广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品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以直立穗型水稻辽粳5号、辽粳454和弯曲穗型品种辽盐16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源库处理,对两种水稻品种的结实性与源库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品种间结实率差异显著,辽粳5号低于辽盐16号,辽粳454结实率最高;不同部位籽粒结实率不同,上部结实率高于中下部,一次枝梗的结实率比较稳定,中下部二次枝梗的结实率较低;减源处理后,辽粳5号结实率下降最明显,辽盐16号居中,辽粳454次之;减库处理后,辽粳5号、辽盐16号结实率最高,而辽粳454略有下降;剪去剑叶,辽盐16号、辽粳5号结实率下降明显;相反,剪去一半倒二叶和倒三叶,则有利于其结实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对春玉米源、库特征及源库关系的影响.试验设氮、磷、钾肥处理各4个(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N:0、120、240、360kg hm-2;P2O5:0、75、150、225 kg hm-2;K2O:0、120、240、360kghm-2).研究结果表明,当N用量为240kg hm-2、P2O5;用量为150kg hm-2、K2O用量为240kg hm-2时,春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等源特性和穗粒数、百粒重、产量、经济系数等库特性均高于其它处理;表征源库关系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粒叶比最低.因此在N、P2O5、K2O用量分别为240kg hm-2、150kg hm-2 240kg hm-2时既可以保持较高的叶源性能,又能促进籽粒库容的增大,能够获得协调的源库关系. 相似文献
5.
田间配置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生理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辽粳326的上2叶叶绿素含量显高于奥羽316;品种、行距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水平,行向之间、行向与品种互作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达到显水平,辽粳326比奥羽316高,40cm行距高于30cm行距,南北行向高于东西行向。行距对群体光合速率影响较大,扩大行距对提高群体中午时的群体光合速率有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 ,国内外开始陆续出现了直立穗型水稻品种。自1974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 ,共审定直立、半直立穗型水稻品种30个 ,占审定品种总数的36.6% ,其中 ,“八五”期间达到审定品种总数的32% ,“九五”期间则上升到5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辽宁省直立穗型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年种植面积从6.67×104hm2提高到26.67×104hm2 ,种植比例也迅速提高 ,从15%左右提高到50 %以上 ,1999年高达63.6%。辽宁省审定的直立穗型水稻品种中 ,有2/3的品种直立穗型基因来自意大利古老品种巴利拉 ,而且与辽粳5号亲缘关系密切。中国北方地区 (除辽宁省外 )推广种植的直立穗型水稻品种中 ,有53.3 %的品种与巴利拉有亲缘关系。以辽宁省审定的62个粘型常规水稻品种为对象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直立穗型品种相对于弯曲穗型品种 ,具有产量潜力较高 ,株高较矮、穗型短小而着粒密度较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对两个穗型差异明显的粳稻品种做穗部遮光处理。试验结果显示:抽穗后任何时期穗庶光处理对产量均有影响,表明良好的光照对穗发挥其功能是必要的,水稻对穗庶光反应的敏感期是在抽穗期至穗弯曲阶段。穗庶光既影响水稻植株同化产物的总积累量,又影响光合产物向穗部籽粒的分配,对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更为显。穗遮光对直立穗型品种光合产物分配的作用大于对弯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8.
水稻产量是由其构成要素的乘积而获得。试验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的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220*:穗数与产量也星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236。多穗型品种穗粒数和穗数与产量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13*和0.7321*。在吉林省气候条件下,多穗型品种以分蘖力与产量关系密切,环境要求较严,易高产;大穗型品种对环境要求较松,易稳产。因此,根据品种特性匹配栽培措施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简要分析中国50年来水稻单产变化及其原因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直立穗型水稻群体生理生态特性、株型演变趋势及与产量潜力的关系,认为直立穗型是实现北方粳稻超高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水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籽粒多胺含量与灌浆进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灌浆期 ,籽粒多胺含量依次为:腐胺穴PUT雪>亚精胺SPD>精胺SPM;随花后时间的推移,各种胺 含量逐渐减小。势粒中,SPD与PUT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雪灌浆期呈下降趋势;在灌浆 后期,各品种籽粒SPD和PUT含量差别不大,SPM含量下降幅度较PUT和SPD小。常规稻沈 农8714与沈农 8801在不同灌浆阶段SPD含量均高于杂交稻辽优18与辽优3225。弱势粒 中, 不同品种多胺含量在整个灌浆期间差别均较大, PUT、SPD和SPM含量降低速度均 较快, 而且峰谷出现的时间也提前。PUT含量最高时灌浆速率最大沈农8801, SPM 对 灌浆后期籽粒充实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结合辽宁省2000~2001年区域试验,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与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立穗、半直立穗型品种(系)产量显著高于弯穗型品种。增加直立穗型品种的成粒率、半直立穗型品种的每穗颖花数和弯穗型品种的千粒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拔节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立穗型品种产量与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弯穗型品种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LAI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根据穗型进行栽培上的调控,可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以logistic模型为基础 ,以时间因子为媒介 ,推导出一个能准确描述植物病害I-S的logistic衍生模型。通过对油松落针病、花生锈病、烟草黄瓜花叶病和小麦赤霉病等多组I-S关系数据的实例验证与比较分析 ,显示出这一模型具有较强的数据拟合能力和广泛的适用性。Logistic衍生模型尚可应用于林木胸径与材积(D -V)关系、径与树高(D -H)关系以及生物量预估等项研究。此外 ,还提出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通用模型 相似文献
13.
依据推导的水稻上三叶截获垂直入射光的模型,并结合叶面光强与光合速率的经验公式对上三叶光合作用理论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穗的直立或弯曲是决定垂直入射光在群体内分布及其对应的上三叶总光合作用的关键性状。直立穗型水稻沈农265株形好,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理论值,如果将辽粳294的叶型与沈农265的穗型相结合,有可能通过密植提高上三叶光合作用量,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