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穗倾角穴穗颈节至穗尖的连线与茎秆延长线的夹角雪的大小,将参试的12个品种划分为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弯曲穗型3种类型,研究了不同穗型的群体形态生理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弯曲穗型品种抽穗期干物重较高,直立穗型品种抽穗后和成熟期干物重较高,抽穗后干物重占成熟期干物重的百分比也较高,半弯曲穗型上述方面介于二者之间。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和弯曲穗型的颖花/叶值相近,说明三者单位叶面积所负担的颖花数差异不大。就粒重/叶而言,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弯曲穗型。直立穗和半弯曲穗型品种抽穗后单个颖花拥有的干物质越多,成粒率越高。比叶重大的品种,抽穗后群体叶面积衰减缓慢,具有一定的群体叶面积,对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2.
以12个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品种产量、生育后期生理性状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平均产量列前3位的沈农9418、沈稻2号、辽粳454各产量构成因素多数较高,其余正常,说明其产量构成因素间彼此协调。而任何一个产量构成因素明显偏低的品种,都影响其产量潜力的发挥。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成粒数的负相关极显,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光合作用的有关参数相关性不显,穗干重占总干物重的比例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要进一步提高单产,应该在保证适宜的穗干重占总干物重的比例前提下.增加干物质积累量。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直立穗和弯曲穗型水稻品种灌浆期部分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品种上3叶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弯曲穗型品种,且随生育进程叶片衰老较慢;直立穗型品种的剑叶和倒3叶SOD、ATPase活性比弯曲穗型品种的高,而POD活性则是弯曲穗型品种的高;直立穗型品种的强势粒中ATPase活性在灌浆前期高于弯曲穗型品种,而灌浆后期则低于弯曲穗型品种。直立穗型品种的强势粒和叶片中内源激素ABA的含量在灌浆前期都低于弯曲穗型品种,而灌浆后期则高于弯曲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两种氮素水平对直、弯穗水稻品种植株生长、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条件下两品种的朱粗度和叶片性状均优于低氮条件。增施氮肥能提高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延长叶绿素含量缓降期,使植株在生育后期能保持较高的绿叶面积;同时能提高剑叶的全氮含量,延长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增加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在同一氮素水平下,直立穗型品种的植株粗度、剑叶活力、籽粒灌浆速率、千粒重、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均略优于弯曲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省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次更替的有代表性的4个水稻主栽品种和新育成的2个水稻超高产品种为试材 ,研究各品种穗部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随着品种更替 ,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颖花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颖花数等穗部性状均呈增加趋势 ;超高产品种在各个性状上都有所改进 ,并且结实率较高 ,使得其每穗实粒数显著高于其他品种 ,说明各穗部性状的均衡增加是超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肥力条件下的水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物理性状的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以成熟期植株倾斜角度代表抗倒伏能力,倾斜角度与茎秆第一伸长节间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基部茎秆粗度、厚度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株高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存在着品种间差异;施氮对水稻群体倒伏具有重要影响,最高产群体一般出现在750kg·hm-2的中肥区。研究认为通过减少第一和第二伸长节间长度,适当加强茎秆基部物理性状的强度,降低穗位,增加穗长和穗颈长度等,可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倒性,使倒伏与株高和生物产量的矛盾在更高产水平上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7.
以36个水稻品种或品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光合性状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以有效穗为主。在齐穗期和灌浆期,紧穗型和半紧穗型品种的净光合速率相对较高。在齐穗期,半紧穗型品种细胞间CO2浓度较高;半紧穗型和紧穗型品种的蒸腾速率达到4mmol·m-2·s-1,散穗和半散穗型品种相对较低。半紧穗型品种在整个生育时期都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叶绿素含量下降缓慢,抗衰老能力较强,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1995~1996年的10个大豆品种(系)为试材,利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大豆23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找出各性状间及其与产量间的相互关系,为大豆育种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对单株粒数贡献最大的是主茎二粒荚、三粒荚和分枝二粒荚。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是株高、Cou荚、单株粒数、主茎节数和分枝数。欲提高产量时,对植株的高度以直接选择和间接选  相似文献   

9.
田间配置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生理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辽粳326的上2叶叶绿素含量显高于奥羽316;品种、行距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水平,行向之间、行向与品种互作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达到显水平,辽粳326比奥羽316高,40cm行距高于30cm行距,南北行向高于东西行向。行距对群体光合速率影响较大,扩大行距对提高群体中午时的群体光合速率有利。  相似文献   

10.
以8个不同粒型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优质米品种的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这些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通粒型品种的成粒率较高,每穗成粒数较多,产量高于长粒型品种。糙米率、精米率与成粒率呈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成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提高成粒率对其他米质性状无明显负作用,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米质,使高产和优质在较高的水平上统一起来。粒长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辽宁的自然条件下,既高产又优质的品种谷粒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辽宁省近年来32个水稻品种(品系,以后简称品种)品质性状和穗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弯穗型品种品质指标优于半直立穗型品种,半直立穗型品种品质指标优于直立穗型品种。依品质性状参试材料可聚类为6类,第1类辽盐40组品质特点是垩白率、垩白度较高;第2类是辽粳294组,品质指标普遍很好;第3类辽粳5号组,垩白率、垩白度偏高;第4类沈农654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垩白率、垩白度较高,胶稠度较小。黎明、辽粳326各成一类.垩白率、垩白度很高。直立穗型品种成粒率、谷粒长对品质影响很大;半直立穗型品种一次枝梗、成粒率、谷粒长宽比对品质影响很大:弯穗型品种穗长、二次枝梗/一次枝梗、成粒率、一次枝梗对品质影响很大。以提高成粒率为重点,可使穗部性状各指标实现优化组合,实现优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叶 ,国内外开始陆续出现了直立穗型水稻品种。自1974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 ,共审定直立、半直立穗型水稻品种30个 ,占审定品种总数的36.6% ,其中 ,“八五”期间达到审定品种总数的32% ,“九五”期间则上升到5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辽宁省直立穗型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年种植面积从6.67×104hm2提高到26.67×104hm2 ,种植比例也迅速提高 ,从15%左右提高到50 %以上 ,1999年高达63.6%。辽宁省审定的直立穗型水稻品种中 ,有2/3的品种直立穗型基因来自意大利古老品种巴利拉 ,而且与辽粳5号亲缘关系密切。中国北方地区 (除辽宁省外 )推广种植的直立穗型水稻品种中 ,有53.3 %的品种与巴利拉有亲缘关系。以辽宁省审定的62个粘型常规水稻品种为对象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直立穗型品种相对于弯曲穗型品种 ,具有产量潜力较高 ,株高较矮、穗型短小而着粒密度较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以直立穗型品种辽粳5号和弯曲穗型品种丰锦杂交后代来自同一F4单株的F5世代不同穗型植株为试材,对其茎叶性状和穗部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直立穗性状与其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直立穗型植株较矮,叶片短而宽,叶鞘长且上部节间短,而弯曲穗型则相反;(2)不同穗型植株2次枝梗、2次枝梗籽粒、2次枝梗空秕率在穗轴上的分布趋势很相近,但是直立穗型2次枝梗空秕率极显高于弯曲穗型,而1次枝梗空秕率在不同穗型间差异不明显,选育1次枝梗籽粒比率高,2次枝梗籽粒主要分布在上部的直立穗型品种,有利于改善结实性;(3)直立穗性状有可能是不完全显性。  相似文献   

14.
以直立穗型和弯曲穗型两种类型水稻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外源赤霉素(GA3)对穗部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喷施GA3,对穗型影响较小,但对穗部性状有显著影响;在穗分化期喷施GA3对穗长影响最大;不同时期喷施不同浓度GA3都能相应地增加水稻株高。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不同行向对水稻群体光化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立穗型群体内各高度处向光行测光照强度均高于弯曲穗型群体。直立穗型行距对行内的光照强度影响大,弯曲穗型株距对行内的光照强度影响大。弯曲穗型比直立穗型更适于东西行向种植。  相似文献   

16.
对两个穗型差异明显的粳稻品种做穗部遮光处理。试验结果显示:抽穗后任何时期穗庶光处理对产量均有影响,表明良好的光照对穗发挥其功能是必要的,水稻对穗庶光反应的敏感期是在抽穗期至穗弯曲阶段。穗庶光既影响水稻植株同化产物的总积累量,又影响光合产物向穗部籽粒的分配,对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更为显。穗遮光对直立穗型品种光合产物分配的作用大于对弯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