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脂肪链长度的环氧树脂对联苯苯酚环氧树脂/苯酚-亚联苯基固化剂(NC-3000/GPH-65)环氧体系的影响,合成了两种含萘环结构的具有不同长度脂肪链的环氧树脂R1和R2,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 HNMR)和元素分析(EA)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将R1和R2以1%、3%、5%、7%(质量分数)的添加量分别加入NC-3000/GPH-65固化体系中制备固化物。通过示差扫描量热(DSC)和凝胶化时间测试研究R1和R2对NC-3000/GPH-65固化体系固化行为的影响,对改性固化物进行了热重分析(TGA)、弯曲强度测试、拉伸强度测试、吸水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测试。结果表明,具有长链结构的R1对固化反应有延缓作用,而R2对固化反应有促进作用。随着R1和R2添加量的增加,改性固化物的力学性能、耐水性、Tg和耐热性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SEM对固化物断面进行分析发现,固化物的断裂形式由脆性断裂变成韧性断裂。与短链结构的R2相比,长链结构的R1能够使固化物的力学性能、Tg和吸水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而其耐热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2.
用DSC研究环氧树脂固化动力学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用等温DSC研究了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E-51)与间苯二胺的固化动力学,探讨了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固化按自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体系中产生的羟基可加速反应。计算了固化反应各步的动力学参数,得到E_1=51.96kJ/mol,lnA_1=11.29,E_2=69.68kJ/mol,lnA_2=13.43。 相似文献
3.
环氧树脂固化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是研究环氧树脂固化动力学的有效手段,获得动力学参数的方法分为模型拟合法和非模型拟合法2类.模型拟合法的关键在于确定动力学三因子,即反应模型、指前因子和活化能;其拟合过程需要事先选择模型及模型参数,并且等温和非等温条件下拟合得到的动力学参数差别较大,无法通过非等温条件下的数据预测等温固化行为.非模型拟合法则通过计算活化能与固化度的对应关系研究固化行为,可以避免模型及模型参数选择不当造成的误差,并且等温和非等温条件下拟合得到的动力学参数基本一致,可由非等温数据预测等温固化行为.准确的动力学方程可为优化固化工艺、提高固化产物性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钛酸酯催化环氧树脂固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FTIR“原位”技术,研究了钛酸酯(Tc-114)偶联剂对环氧E-44和二氨基二苯基甲烷(DDM)固化反应的催化作用,得出固化程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又根据DSC曲线,分别算出加有Tc-114和不加Tc-114的两个固化体系的反应表观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结果表明,Tc-114的存在使环氧固化反应活化能降低,催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六氯环三磷腈(HCCP)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六官能度环氧树脂——六(4-缩水甘油氧基甲基苯氧基)环三磷腈(HGPCP),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磷谱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确认。选择4,4′-二氨基二苯甲烷(DDM)和4,4′-二氨基二苯砜(DDS)作为固化剂,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法对HGPCP的热固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HGPCP/DDM和HGPCP/DDS固化体系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52.46 kJ/mol和61.77 kJ/mol,相比于通过Kissinger法、Crane法建立的n级动力学模型,DDM和DDS对HGPCP的固化反应更符合Eestak-Berggren双参数自催化模型。此外,结合不同升温速率的特征温度,对DDM、DDS固化HGPCP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6.
采用热熔法制备了杂萘联苯聚醚砜酮(PPESK)/环氧树脂(E-51)共混物,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共混物的固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借助Ozawa和Kissinger等方法确定了PPESK增韧E-51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参数,包括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指前因子A和反应级数n;结果表明,采用新型高性能热塑性树脂PPESK增韧环氧树脂不仅在工艺上具有可行性,而且PPESK的加入降低了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促进了固化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7.
8.
制备了几种不同纳米粒子(SiO2、TiO2、有机化黏土10A、有机化黏土30B)填充的液晶环氧树脂EP-6-DDM复合材料,并用差示热分析(DSC)、偏光显微镜(POM)、X射线衍射(XRD)和热失重分析(TGA)等方法研究了纳米填料/EP-6-DDM复合材料体系的固化反应过程及其相结构变化和热性能。结果表明,四种纳米填料对于EP-6-DDM体系均有催化作用,其中SiO2的催化能力最强,有机化黏土30B的催化能力最弱。当黏土的质量分数为1%时,形成了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大于3%时则剥离型和插层型共存。纳米填料的加入并未改变EP-6-DDM的液晶相织构,但是会破坏向列相液晶纹影织构的形成和完整性。热分析结果表明,纳米填料的加入使体系的热稳定性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9.
10.
11.
采用动态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用于CIRTM工艺的E-44/GA327(DDM改性芳胺)环氧体系和苯并噁嗪酚醛树脂的固化过程,以及升温速率对固化体系DSC曲线的影响,并采用最佳固化温度外推法确定了两种树脂的最佳共固化制度。结果表明,苯并噁嗪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Ea为70.35kJ/mol,表观指前因子A为1.27×107s-1,反应级数n为0.897;E-44/GA327体系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Ea为44.04kJ/mol,表观指前因子A为1.78×104s-1,反应级数n为0.884。两种树脂的最佳共固化制度为140℃/240min+180℃/240min,按所确定的共注射树脂的固化工艺制备了浇铸体,苯并噁嗪和E-44/GA327的固化度分别达到了96.7%和98.3%,固化物力学性能良好,验证了固化工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840S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反应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在动态条件下对840S 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根据所测量的不同升温速率的DSC 曲线, 运用温度升温速率( T-β) 图外推法得到该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工艺参数, 即凝胶化温度、固化温度、后处理温度, 这些温度参数为制定合理的固化工艺提供了理论基础。采用Kissinger 方程和Crane 方程计算该840S 环氧树脂体系的动力学参数, 即表观活化能Ea 、表观频率因子A 和反应级数n 。根据所计算的动力学参数, 建立了该840S 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模型。利用所建立的固化动力学模型分别预测了等温和动态条件下840S 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3.
反应性聚碳酸酯/环氧树脂体系的反应活性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DSC和TGA等方法研究了反应性聚碳酸酯/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特性,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α-PC的加入,增加了体系的反应活性,固化体系的相容性也良好,形成一个均相网络结构。固化体系在350℃无任何分解,具有较好的耐热性,且体系的韧性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反应性聚碳酸酯增韧改性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环氧树脂/胺化聚碳酸酯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借助Ozawa t ASTME698动力学方法,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该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参数,包括活化能E,指数前因子A,速率常数k和60min的半周期温度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胺化聚碳酸酯含量时的固化行为,放热峰和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硼胺络合物/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机理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DSC 和IR 分析技术, 研究了含有口恶硼杂环的硼胺络合物与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机理和固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 固化反应主要是硼胺络合物与体系中羟基化合物形成含氢质子的配位络合物, 然后由此引发体系的环氧基进行的阳离子开环聚醚反应, 整个体系的固化反应过程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6.
双环笼状取代倍半硅氧烷/环氧树脂的固化机理及其性能(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SC法研究了双环笼状取代倍半硅氧烷/环氧树脂的固化过程,根据Kissinger’s方程计算出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和表观指前因子分别为52.6kJ·mol^-1和1.44×10^3min^-1利用热重分析和氧指数法研究了材料的热稳定和阻燃性能,磷硅两元素的协同阻燃效应及笼状骨架的共同作用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在700℃时成炭量高达24.5%,氧指数为25。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仪表征了材料的玻璃化温度和储能模量。双环笼状取代倍半硅氧烷固化环氧树脂具有较好的低温韧性,在14℃时冲击韧度为3.63kJ·m^-2,洛氏硬度为76。结果表明双环笼状取代倍半硅氧烷是一种兼具增韧和阻燃性能的多功能环氧树脂固化剂。 相似文献
17.
郑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6):98-101
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分别对环氧树脂(EP)及可膨胀石墨/环氧树脂(EG/EP)体系的固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Kissinger和Crane法计算得到两种体系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指前因子A、固化反应级数n等动力学参数,建立了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并用T-β外推法确定了固化工艺温度。结果表明,EG的加入,降低了EP体系固化反应的完全程度,对固化反应时间的影响不大,体系的Ea由63.15 kJ/mol升高到65.89 kJ/mol,A由2.02×107提升到4.5×107,两种体系的反应级数基本一致,同时,EG的加入对体系固化工艺温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