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阐述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明确在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地基处理的目的,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所有方法,通过详细勘察确定湿陷的类型及湿陷等级,在太原地区分布着大片湿陷性黄土,所以经常会用到湿陷性黄土的一些处理方法,通过某一工程实例将经常用的灰土挤密桩消除湿陷性和提高地基承载力进行分析。湿陷性黄土属于特殊性岩土,如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勘察期间必须查明其工程特征,确定最佳的地基处理措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机理,介绍了黄土地基湿陷性与施工现场湿陷类型的评定方法,并阐述了几种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技术,从而提高黄土地区地基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厚度 与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深度以及合理控制剩余湿陷量等是黄土地区工程设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点出发,进行3个方面的相关工作。首先论述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然后,结合建构筑物的类别不同,提出不同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宜采取的相应地基处理厚度和剩余湿陷量控制标准;最后,详细探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整片处理、局部处理及多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等问题,并给出几种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效果良好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4.
《四川建材》2016,(7):67-69
为保障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的工程质量,提出适合高速铁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依托西宝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区,对地基处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段的总湿陷量为234~325.5 mm,此时黄土并没有产生自重湿陷,试验段所在场地主要是非自重湿陷场地和黄土湿陷场地,湿陷厚度为4 m,湿陷等级为Ⅱ级。试验段地层所采用的改良方法对改善地层承载力、消除黄土湿陷性具有很好的效果,处理后黄土的湿陷性消除。  相似文献   

5.
黄土湿陷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防止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实施建设项目时发生失稳事故,保证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对西安Q3黄土进行了双线法压缩试验及湿陷性评价,得到了土样的湿陷系数以及湿陷起始压应力等相关参数。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深度黄土的湿陷系数、湿陷起始压应力、湿陷峰值压应力,以及有关不同深度值的讨论,分析了西安Q3黄土的湿陷特性,从而为当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机理,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指出在设计工程中,应针对不同湿陷机理,对地基采取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法,以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为建筑企业节省更多成本。  相似文献   

7.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广泛,鉴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及地基湿陷等级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前必须要准确查明的关键问题。按规范进行自重湿陷量的计算时,其修正系数因地区土质而异。本文通过分析某浸水试验场地不同深度的湿陷变形量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地层湿陷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地层岩性对浸水湿陷变形的影响,为该湿陷性场地评价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的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管道工艺、结构特点,通过分析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对该种地质条件下给水排水管道管材选用、管道基础、地基处理、管道接口等结构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湿陷性黄土地区一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实例,探讨在湿陷深度较大的情况下,使用DDC法处理地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与其他处理方法进行比较,期望能为安全经济的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首先需要判明地基土的性质,是湿陷性黄土还是非湿陷性黄土;是自重湿陷性黄土还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以及湿陷量和自重湿陷量的大小等。为了正确地判定黄土的湿陷性、建筑场地的湿陷类型和地基的湿陷等级,以便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设计、施工和防护措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新修  相似文献   

11.
黄土常具有湿陷性而容易发生大变形沉降,从而影响城市工程建设。以兰州新区某新建公路为例,对该工程的环境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调查及分析,针对该工程区的黄土地层,基于湿陷系数进行了湿陷性判定及湿陷程度分级,并根据自重湿陷量和总湿陷量进行了湿陷等级划分。最后,在其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地基处理方案。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区的液化地基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等难题,在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6.5 m的场地进行以下浸水试验:不同深度的挤密桩处理地基深层浸水载荷试验,不同深度的孔内深层强夯处理地基载荷浸水试验,不打注水孔、埋设TDR水分计的原位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6~12 m、深层浸水时,发生显著地基下沉;15~20 m时,地基沉降较小;处理深度大于20 m时,地基沉降基本可忽略。(2) 浸水试坑22.5~25.0 m以上土体含水率增加较快,甚至达到饱和,以下土体含水率增加缓慢,基本没有发生湿陷。建议22.5~25.0 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和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3)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在采取有效的综合处理措施之后,甲类建筑可以不全部消除湿陷量,乙、丙类建筑可以根据控制建议适当放宽对剩余湿陷量的要求。(4) 不同地区、不同微结构类型土的湿陷性应当采用不同的湿陷系数 来判定,即“湿陷系数 = 0.015”在自基础底面至基底下15 m的范围内可继续使用;15 m以下适当放宽,按不同深度对 进行修正,可使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评价趋于合理,有效节约大量地基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13.
耿炤宇  侯东 《山西建筑》2003,29(8):48-49
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从湿陷性黄土的分布、湿陷性黄土的鉴定、湿陷性黄土路基地基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湿陷性黄土地基可根据湿陷等级、结构物的要求来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4.
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红云 《山西建筑》2006,32(8):101-102
通过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以及湿陷机理进行分析,结合具体工点,判别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类别和等级,提出对此种地基处理的方法以及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钢结构工程地基情况综合分析,确定钢结构建筑独立基础下,选用挤密法处理地基、消除湿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结合湿陷性黄土的特征和性质,研究了黄土的湿陷原因和机理,并结合兰州等地区的工程实例,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对建筑物的损坏方式,探讨了相应的防治方法,最后提出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与加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东升 《山西建筑》2003,29(13):18-19
结合多年来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上进行公路养护的经验 ,从湿陷性黄土地区土质的勘探、试验、湿陷等级确定、构造物类别划分等几方面 ,提出了处理湿陷性黄土公路构造物地基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大型冷却塔地基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电厂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给予介绍,提出对大型冷却塔,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复合地基或换填地基比桩基更有利,当湿陷土层厚度大于10m时,孔内深层强夯(DDC)技术较优,当湿陷土层厚度小于10m时,采用强夯消除湿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对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时常困扰工程师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地基湿陷敏感单元在地基处理中的特殊意义、黄土渗透机理及工程意义两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工程实践并通过试验结果的分析,对目前湿陷性黄土地基评价中关于黄土湿陷性的评定、湿陷类型的划分和湿陷量预测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供修订《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