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机动车制动液的选择和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波,机动车制动液的选择和使用.物探装备,2006,16(4):292-294
机动车制动液是机动车制动系统传递压力的介质,它的良好性能是车辆有效制动、安全行车的重要保证。本文从制动液的作用、性能,分类、标准、使用选择等方面介绍了制动液的相关知识和使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3.
介绍了我院研制开发的抗冻、抗沸、抗垢和对多种金属有优良抗腐蚀性能的JLKD-01汽车冷却液的研制过程、同专业权三机构的测试结果,结果表明,该防冻液各项技术性能优良可靠,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4.
6.
7.
8.
国内外发动机冷却液研究以长效无胺型为主,特别是从无机型缓蚀剂向有机型缓蚀剂过渡,以便进一步改善冷却液性能。采用8~9种有机型和无机型优质缓蚀剂复配,可充分发挥各缓蚀剂的优势和协同效应,开发的汽车发动机长效冷却液产品符合美国ASTM D3306-89标准。 相似文献
9.
10.
11.
使用2,4-二硝基苯肼(DNPH)采样管,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车用料挥发性醛酮类化合物的方法。结果表明:经优化得到分离度最佳的HPLC分析条件为:选用Analytical C 18型色谱柱为分离柱,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V(乙腈)/V(水)为70/30,柱温为45℃,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25μL;一次进样能够使13种挥发性醛酮类物质有效分离,完成1个试样的检测时长约为25 min;对于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的车用料SP 179,在所得最佳HPLC分析条件下,13种醛酮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在0.045~3.000 mg/L内各组分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等于1,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各组分的分离度均大于1.1;而且,当在DNPH管添加3个不同质量浓度为0.03,0.06,0.09 mg/L的13种醛酮的混合标准溶液标样后,车用料SP 179中的DNPH采样加标回收率为96.67%~104.44%,3次重复加标回收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92%~6.90%。该方法快捷、准确可靠,可适用于车用料中挥发性醛酮类化合物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该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大型物探机械设备车辆润滑油——发动机机油、齿轮油与液压油的作用、使用性能、分类标准及选用方法,可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该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大型物探机械设备车辆润滑油——发动机机油、齿轮油与液压油的作用、使用性能、分类标准及选用方法,可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石油化工企业中高危泵的介质往往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特性,某石化公司高危油泵选择双端面密封方案在实践中获得成功,证明双端面密封结构对于高危介质的密封更为安全和环保。然而某石化公司高危泵在运行中存在外侧密封泄漏的现象,分析认为是隔离液不匹配。案例分析表明,隔离液的选择应考虑介质温度、压力及其物化性质,还要考虑到双端面密封的具体结构及隔离液的循环方式等,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密封泄漏的因素,选择相匹配的隔离液。高温泵选择黏度相对较高的隔离液,常温油泵需选择黏度适中的隔离液,液态烃泵则选择低黏度隔离液。 相似文献
16.
17.
江苏油田地处苏北水网地区,河流纵横、湖泊密布,船舶是水域地震勘探的必备装备,发电船更是必不可少。发电船一旦出问题,直接影响野外生产进度。为了保证野外生产的顺利进行,针对发电船柴油机容易过热这一现象,将柴油机冷却系统由开式冷却改为开、闭式循环冷却,使过热问题得以解决,并在实际使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国外天然气汽车及其相关技术,如加气站设备、天然气汽车专用器件等的发展水平及特点。预测了未来20~30年内天然气汽车技术领域研究发展动向,主要是改进燃烧过程、降低有害物排放;进行LNG技术与装置市场化的研究开发等。指出我国天然气汽车技术基础薄弱,建议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打好基础、控制速度;抓好器件、优化系统;独立开发与有选择地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发展这项产业。 相似文献
19.
以地质构造背景及热演化程度为约束,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对羌塘盆地进行了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羌塘盆地记录的抬升冷却年龄可划分为2大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108.7~69.8 Ma);第二阶段主要为始新世中、晚期-中新世晚期(44.4~10.3 Ma)。第一阶段抬升冷却年龄是班公湖-怒江洋关闭后进一步会聚挤压造成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地层抬升冷却的记录。第二阶段抬升冷却年龄可进一步划分为3期,分别对应44.4~30.8,26.1~22.6,10.3 Ma,其中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26.1~22.6 Ma)为主隆升期。第二阶段抬升冷却年龄反映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之后强烈挤压造成羌塘盆地抬升冷却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确定的羌塘盆地抬升冷却年龄表明,青藏高原在44.4 Ma开始挤压隆升,在26.1~22.6 Ma青藏高原大规模整体隆升,青藏高原形成,在中新世晚期(10.3 Ma)以来青藏高原继续挤压隆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