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缘是什么?庄子说,缘是‘顺中之道’:玄奘说,缘是‘循法之轨’,这些佛道儒学的理论我都说不清。我认为,缘是机遇,是一种彼此间相互认同的情感,是一种内在的信念和动力。”  相似文献   

2.
正"缘是什么?庄子说,缘是‘顺中之道’;玄奘说,缘是‘循法之轨’这些佛道儒学的理论我都说不清。我认为,缘是机遇,是一种彼此间相互认同的情感,是一种内在信念和动力。"戴荣华谈到他毕生与景德镇的因缘,谈到他始终不渝的与陶瓷艺术结下的情缘时,坦然地讲述了对缘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曹新民 《陶瓷研究》2008,23(1):7-12
松经风霜挺且节,剑砺泉濯锋乃刃。《颜氏家训》有勉:“有志者,速能磨砺,以就素业。”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曾维开先生自小存志,终成事业,缘之于他的——  相似文献   

4.
几天前,有朋友给我“推荐”了一篇题为《有些“创新”已经走火入魔》(简称《走火入魔》)的陶瓷专业媒体文章,文中所说的产品,所言的‘创新’,没有点名的企业,业内人士一看就知道,应该说这些产品、企业及创新我们都很熟悉了,但见到如此评说,还真是闻所未闻,看过这篇文章之后,曾与一陶瓷专业媒体资深人士聊起此文,结果他仅轻描淡写地说了两个字“愤青”,给我一种大有见怪不怪之感觉,说实在的我的整体感觉并不是“愤青”那么简单,而是觉得《走火入魔》一文的评述既不成立,也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5.
刘炜 《中国陶瓷》1994,(6):40-44
青瓷因青釉而得名,其呈色因釉中含铁量的多寡,以及烧制的火焰温度和气氛的不同,在呈色上又有淡青、青黄、青绿等色调上的差异.青瓷被正式定名,据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所说:“越州瓷皆青,青则益茶”.在此之前,晋代称为“缥瓷”.如晋代文人潘岳在《笙赋》中有“披黄袍以授甘,倾缥瓷以酌(?)”之说.“缥”是晋代一种淡青色的丝织物称缥帛,晋代青瓷所呈现的那种微带褐色的青绿色,恰与缥帛色调相似,所以称之为“缥瓷”.隋代青瓷因釉层甚薄,多为青泛黄绿色,又有“绿瓷”之称.在《隋书》“何(?)传”内记载说:“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无异.”唐代人们开始以“青瓷”命名,晚唐五代时越州青翠碧绿的“秘色青瓷”,终于达到了“千峰翠色”般富有诗情画意的境地.  相似文献   

6.
王锡良 《陶瓷研究》2005,20(1):12-13
我的师兄曾福庆是“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的开门弟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的人物画在景德镇陶瓷界颇具盛名。当时,“珠山八友”被称为景德镇瓷坛的“八大名家”,他与余文襄,毕渊明等亦有“八小名家”之称。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陶瓷产业发展,集50年的实践认识,讲点竹管之见,为引玉抛砖。2013年8月22日,在全国陶瓷人祝贺守智、晓庄60年陶瓷创作作品展上,我以“只要认真做到,一切都会美好”,讲了一些意见;又写了“张守智同志给我们的启示”,介绍了他为公兴业孕积人格魅力,是陶瓷人的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8.
刘东 《佛山陶瓷》2003,13(9):40-40
石湾是中国南方有四千年历史的制陶区域:明末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称:“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清雍正时的范端昂在《粤中见闻》中也有载:“南海之石湾善陶,备极工巧,通行二广。”清道光时的阮元在《广东通志》中说:“石湾所制陶器,形制古朴,群人有‘石湾瓦,甲天下’之谚。”远在唐代,南海境内就同时有石湾、奇石、官窑、皇帝岗等窑,沿东平河石湾与奇石一线已逐渐形成了当时的制陶系统。北宋以后,其它各窑相继衰落,唯独石湾窑得佛山涌航运之便,不但得以保存,而且在明清时发展为一个巨大的综合性陶瓷基地;特别是明代时,由于奇石至广…  相似文献   

9.
温千鸿 《佛山陶瓷》2002,12(7):17-17
有一个朋友信口开河,大有“天下没有我调节不了的窑”之势,可这两年他到生产一线时,碰壁之多,居然回过来垂头丧气地跟我说,他现在越来越发觉调节窑炉是靠蒙的。窑炉调节真的是靠蒙的吗?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把握住窑炉的动态规律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有这么一种人,总喜欢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然后把信息归类,然后就认为自己凭借这些就能解决问题。其实,实际生产中的变数很多,相互之间各有关联,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各种因素在窑炉中的体现是复杂多变的,可以互相累积然后产生作用。例如,假设窑炉某缺陷有A、B、C、D四…  相似文献   

10.
余果     
江南小画家余果说:“景德镇陶瓷世界瞩目,家喻户晓,百花齐放,如火如荼,赏心悦目,爱不释手。”中华向号瓷国,瓷业高峰是此地,景德镇是全球最大的瓷器之国,名人名作之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文献、实物和科学实验研究的结果,讨论了“帝黎同用、僧俗共享”的建盏瓷器.据已发现的一批入贡的建盏残片的研究结果可知:由于“供御油滴”的发现,证明建窑不止能生产油滴盏而且还有油滴盏的贡品,“建窑不能生产油滴”的论点不攻自破。发现了“供”字错刻成“(彳共)”字的千古杰作,证明入贡建盏是大量生产的。“龟背免毫”残片的发现说明僧家有可能专门“订货”。讨论了“异毫盏”与“曜变盏”的现实性渊缘.从实际考察结果辨明鹧鸪斑盏的赫然存在和它们之间的原则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白杉 《陶瓷》2004,(5):47-48
说到瓷都,人们马上会想到景德镇。2004年,景德镇迎来建镇千年庆典,而在此前后,各陶瓷产区却掀起了一股夺“都”的风潮。2003年上半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福建德化召开会议.分别授予福建德化为“中国瓷都:德化”、浙江龙泉为“中国青瓷之都”、河南禹州为“中国钧瓷之都”、福建永春为“中国陶瓷灯饰之都”。2003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  相似文献   

13.
徐建亚 《江苏陶瓷》1997,30(2):30-31
1996年11月,“第一届西方陶艺家宜兴研习营”在紫砂五厂举办。来自欧美的西方陶艺家终于来到了紫砂艺术的源头。西方陶艺家说:“好象小孩走进了糖果屋”,觉得一个真实的童话在他们面前展现。本文特为研习营而作。十六世纪,宜兴陶艺以“欧窑”产品和紫砂陶为代表。“欧窑”与河南钧瓷相似,故又称“宜均”。其特点在于釉彩妍丽丰富,有“绚丽同晨葩”和“艳芳蝴蝶花”之美誉。英人大维德和瑞典皇太子曾分别收藏了晚明时期的宜均笔洗。紫砂陶由于有得天独厚的泥料和特殊的制作工艺,深受国人喜爱。并在明代就已向欧洲输出。西方最早同中国…  相似文献   

14.
王锡良 《中国陶瓷》2005,41(3):83-83
由方复教授撰写的《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一书,几易其稿并出版了。嘱我为其作序,确实有种诚惶诚恐之感。因为我尽管在陶瓷艺坛画苑中笔耕六十余载,却从未有过著书立说的念头。然而仔细想了想,如今景德镇的陶瓷工作者不仅在继承优秀的工艺传统,在丰富和发展着博大精深的陶瓷艺术,而且也在拿起笔来认真总结、积极宣传陶瓷文化,真可谓“画笔挥写窑火情,文章谱书瓷工心”。方复先生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他堪称文笔与画笔俱妙,艺品与人品双馨。方复先生是个勤快人,一辈子与瓷结缘。他长期从事陶瓷装饰、陶瓷造型和陶瓷教育。他画过古彩,也涉足…  相似文献   

15.
增誉与毁誉     
陶人 《陶瓷研究》2007,22(4):I0001-I0001
人,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孟子有语:“令闻之广誉施于身”,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一个瓷都人,既要维护自身的名誉,也要维护家乡的声誉,这是毫无疑问的。  相似文献   

16.
欧阳景山 《中国陶瓷》2006,42(11):67-67,80
景德镇古陶瓷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国文明的成果,是研究古陶瓷文化的摇篮,同时亦是世界认可的陶瓷之国,文明之都。“中国”和“陶瓷”(C H I N A)是连成一体的,她充实了我们的文化宝库,同时也为世界工艺文化的发展增添了异彩。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不能完全替代各种生活所需,而青  相似文献   

17.
徐国基 《陶瓷研究》1997,12(1):37-41
在造型艺术学中,说到“形”,自然就会想到“神”。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形神兼备”理论无可置疑地被公众默认为测定造型艺术水准的标准尺度,由此而产生的副作用就是谈“形”色变,似乎谈“形”便是庸俗,谈“形”便失境界,谈“形”便跌身份。本文就此提出质疑并通过充分的论证,认为“形”就是“形”,“形”就是艺术生命的本质。一切美感或丑感即所谓的“神”无不来源于“形”的差异,因“形”的差异作用于视觉反映出的心理感  相似文献   

18.
曹新民 《陶瓷研究》2003,18(3):45-46
清代大画家恽南田说过:“有笔有墨谓之画。”而“骨法用笔”则是国画,也是陶瓷绘画的首要条件。因为线条造型不仅能表现形体和质感,也能表达画师的个性和感情,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价值。年及不惑之年的高级工艺美术师邹丽华的陶瓷作品,其物象的“形似”、景色的“立意”和主题的“传神”无不归于她娴熟精到的“用笔”。  相似文献   

19.
庾晋 《陶瓷科学与艺术》2002,36(1):27-28,26
陶瓷是泥土与火的艺术,是我国伟大发明之一。“China”中国,便是“唐瓷之意“,亦有“陶瓷王国“之誉。我国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历史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替今天。世界陶瓷科技日新月异,涌现出越来越神奇的创造发明,我国科学工作者们也融入到这发展的洪流里,向世界奉献出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创造。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我们尝试着运用陶瓷表现书法艺术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创作的部分陶瓷书法作品有幸被一些美术馆和鉴赏家收藏。 在创作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深感到,它不仅在材质和工艺上显示了无穷的奥妙,而且由于它是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的结合,它有许多新鲜的审美特征以及有待发掘的美学意义,极有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估且称之为“陶瓷文”艺术。 创作分两个阶段。第一个创作阶段是把古代和现代的书法名家的字通过书写表现形式“搬”上瓷板,很有点类似“碑”和“帖”,陶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