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矿山工程数字化及可视化的角度,将地下矿山看作是一包含多种几何量、属性量、参数量和状态量的动态量场,称之为地下矿复合场.通过分析各类空间场量的几何特性、分布特性、矢量特性和时空顺序特性,给出了各类空间场量及其相互关系的表征方法,进而提出了基于体素的一体化数字模型.经空间场量体素化、定量化、场量化及一体化处理,形成了地下矿复合场的一体化模型构建技术.以国内某典型矿山的实际数据为例,实现了地表地形、断层和井巷工程等几何特性、矿石品位的空间分布特性、井下通风系统的矢量特性的三维可视化仿真及火灾蔓延的动态仿真,进而验证了地下矿复合场一体化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熊放鸣 《四川冶金》1995,17(1):9-14
本文分析了宝钢1、2号高炉出铁场存在的问题,从出铁场形式的选择、出铁场布置及出铁场设计的特点等,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在宝钢3号高炉出铁场设计中采用的多项新技术、新工艺。  相似文献   

3.
对矸石场采取了灭火、挡护、边坡防护、平台整治、排水等工程措施及植被恢复措施,消除了矸石场安全隐患,恢复了矸石场的生态环境,本工程作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以期为类似矸石场生态恢复治理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蚀变岩型金矿床采场联合控顶技术在河西金矿的实践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影响采场顶板稳固性因素及采场顶板动态全面分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联合控顶技术,详细叙述了控制爆破、长锚索、短锚杆及锚网联合控顶技术在蚀变岩型金矿床采场中的实践应用。根据各采场的稳程度将采场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采场,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控顶技术,有效控制了采场顶板的冒落和塌方,保证了施工作业安全,提高了采矿强度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从而验证了联合控顶技术对蚀变岩型金矿床开采而言,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相似文献   

5.
严鹏  黄志国  褚洪涛 《黄金》2011,32(4):22-25
针对鸡笼山金矿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采场中存在的切割回采顺序及凿岩爆破参数不合理、出矿效率低、采场支护量大、回采作业安全性较差等问题,在采场回采中进行了平立交替凿岩爆破技术试验.详细介绍了平立交替凿岩爆破试验采场回采工艺及作业组织.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对类似条件矿山开采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500kA电解槽物理场优化研究开发,包括电场和磁场、流动场、热场、应力场的平衡设计,500kA电解槽基本参数、生产技术条件及主要生产技术指标情况。  相似文献   

7.
对天钢3200m^3高炉出铁场设计特点进行了总结。天钢3200m^3高炉综合了国内外大型高炉的最新先进技术,出铁场平坦化设计及除尘系统设计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整个出铁场平整、光洁,设备及渣铁沟对称、整齐,为炉前操作的自动化、铁口的操作维护、高炉的高产、稳产、长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炉前作业环境大为改善,在场地的实用性及美观性方面也有所进步。认为在今后的工程设计中,应选用结构更为简单的摆动流嘴及除尘罩,渣铁沟布置应考虑足够的生产检修空间,出铁场应进行整体的系统优化,在满足炉前作业空间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出铁场面积。  相似文献   

8.
《甘肃冶金》2020,(4):11-15
针对矿山采场围岩破碎且含泥量大、易失稳破坏的情况,统计现有采场的采区暴露情况、地应力大小、围岩本身质量、采场维稳措施以及最终的破坏失稳等情况。将其作为条件属性,将最终的破坏失稳情况作为决策属性,对各属性离散及约简后,对采场失稳破坏规律进行了粗糙集规律分析。根据得到的失稳破坏规律,制定了新的采场参数及支护策略,实践证明,该方法科学有效,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指导。  相似文献   

9.
武钢3200 m3高炉出铁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谭璟 《炼铁》2006,25(3):19-22
结合武钢5号、6号、7号3座3200m^3高炉出铁场设计实践,对3200m^3高炉风口平台及出铁场设计的工艺布置及平台结构形式、设备选型(包括炉前吊车、泥炮、开铁口机及揭、移盖机等)、出铁场除尘抽风量及其分配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三山岛金矿8000t/d采选扩建要求,提高采场测量标定效率,减少放线时间和劳动强度,提高采场作业安全系数,首次在原悬挂罗盘仪基础上探索自主加工了铝合金标杆装置及水准装置、罗盘悬挂装置、M-C20-GLX型激光器及树脂调节装置、标杆固定底座,研制了悬挂式激光标线仪并成功运用于采场施工。实践证明采用矿用悬挂式激光标线仪使用简捷,不用人工拉线悬挂,具备激光瞄直定向功能,其红外线现场标划中腰线增强精准性,根源上解决宽采幅采场及残采采场测设难度较大和技术人员偏少瓶颈难题,可选择采场相对安全地点架设,增强了作业人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对山钢日照钢铁厂5 100 m~3高炉风口平台及出铁场设计的工艺布置、平台结构形式、设备选型、出铁场除尘等特点进行了阐述。5 100 m~3高炉出铁场为双矩形出铁场,设备及渣铁沟对称布置。通过采用汽运铁水罐车运输方式、炉前设备自动控制、平台平坦化设计、自然风冷主沟、新型移盖机、渣铁自动连续测温、主沟温度实时在线监测等先进技术,为炉前操作的自动化、铁口的操作维护、高炉的高产、稳产及长寿得到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2.
陈隆玉 《云南冶金》1997,26(4):22-26
介绍了国外堆浸场垫板材料、系统及构筑方法。并通过堆浸场构筑的实例,给堆浸工作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13.
李建峰 《中国钼业》1999,23(6):29-32
凹陷露天采场排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产工艺环节。根据金堆城露天矿采场实际情况,对采场的汇水量、排水方案、设备选型、验证配套设施、工程概述及安全渡汛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对攀钢1750 m3高炉出铁场设计工艺的布置及平台结构形式、设备选型、出铁场除尘设备等特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莱钢3 200m~3高炉出铁场设计的工艺布置、平台结构形式、主要设备选型、出铁场除尘及自动化系统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针对紫金山金铜矿堆浸场堆排方式与结构参数,分析了堆浸场泥石流形成条件及特点,介绍了截水、排水工程,拦挡工程,植被恢复,坡面防护及实时监测等泥石流防治技术措施。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极大地避免了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而确保了紫金山金铜矿堆浸场的稳定安全,保证了矿山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某银矿的最佳采场结构参数,使该矿开采方案的安全性及经济性最优,构建了Vague-RSM-AFSA模型对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优化。采用中心复合试验法设计了15个采场结构参数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选取了采场顶板最大沉降位移、间柱最大水平位移、采切比和矿石损失率作为评价指标。基于Vague理论计算了各指标权重及中心复合试验各方案的优越度,采用响应面法(RSM)建立了中心复合试验各方案采场结构参数与优越度的响应面模型,运用人工鱼群算法(AFSA)对优越度响应面模型寻优,得到最佳采场结构参数:采场高度为20 m,采场长度为32.8 m,间柱宽度为16.1 m,方案优越度为0.2631,高于中心复合试验中的最大优越度(0.2271),寻优结果与数值模拟验证结果误差为0.0037,表明Vague-RSM-AFSA模型具有良好的寻优能力及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岩石多场耦合作用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了更好的分析岩石在多场耦合作用条件下的作用机理,主要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两方面进行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多场耦合微观–细观–宏观多尺度力学试验设备的改进和研发、数值模拟软件及耦合计算程序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展望多场多相耦合作用下岩石力学实验设备和数值分析的研究方向。为了研究岩石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通过改进和研发设计了不同物理场多场耦合试验系统,在开发试验设备的基础上引起和发展现代无损探测手段,比如实时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技术,电镜扫描技术(SEM)、核磁共振技术(NMRI)、X射线立体成像法、超声波技术等,既能无损检测到岩石的内部孔隙微细观结构及演化过程,也能得出岩石在温度?水流?应力?化学(THMC)多场耦合作用中各物理场的宏观关系,进一步从微细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得出岩石在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性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岩石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数值模拟软件及耦合计算程序的开发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TOUGHREACT与FLAC3D相结合的THMC四场耦合作用的数值模拟软件和数值仿真软件Comsol与Matlab对接的多场耦合计算程序的开发,为岩石多场耦合模拟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物理场强化萃取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物理场强化萃取技术进行了简要综述,具体介绍了微波、电场、磁场、超声波强化萃取的原理及近年来的研究应用情况,并展望了物理场强化萃取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基于FLAC~(2D)的空场嗣后充填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缓倾斜中厚矿体空场嗣后充填法在不同采场结构参数及不同回采阶段的采场稳定性,引进FLAC2D软件对采场宽度分别为32m、36m及40m时在三种回采阶段的应力、位移和塑性区分布规律进行二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充填体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及矿岩应变软化本构模型适用于矽卡岩矿体,不同开采扰动及矿房跨度条件下采场稳定性不同,当采场沿走向宽度36m以下时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塑性区分布及顶板竖直位移在安全范围之内。优化后的采场结构参数为采场沿走向宽度36m,其中矿房31m、间柱5m,实践证明该方案在安全性及经济性上能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