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不同的角色会对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导致教师角色冲突的产生。教师的角色冲突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深入探讨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与成因的基础上,归纳并明晰了教师角色冲突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缘关系,进而从如何降低教师角色冲突的角度探寻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 相似文献
2.
郑伟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23-24
在高职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的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却表现出较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出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源于消费者偏好与预期、市场竞争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的外部性、投入与产出矛盾、供给与需求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劳动的复杂性等原因。要缓解其职业倦怠,就必须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建立有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体系;教师自身也要客观认识自我,学会角色调适。 相似文献
3.
职业倦怠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社会层面、高职院校、教师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和消解的策略,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许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77-178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已较为普遍,它对教师个体、学校和学生都有一定的危害性,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此,预防和消解他们职业倦怠的策略也要从多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认为高职院校内部落后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缺陷、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组织气氛的不和谐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诱因。提出相应的的组织应对策略.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许峰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92-93
目前职业倦怠已经慢慢成为教育行业的一种职业病,因此从心理学自我意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教师对自我认知不当,消极的自我体验以及失败的自我调节是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通过增强职业信仰,提升自我素质,同时悦纳真实自我是消解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王玉萍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4(1):94-97
人是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环境的产物.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深受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政治思想工作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李冠军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2):102-104
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已出现明显分化,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在地域的经济状况、所在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劣等是促使其分化的重要环境因素,经过分析,可以得出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柱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6(5):118-121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是我国高校科学研究活动中的最重要的研究力量和核心队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与其内外部环境发生交互而影响其发展。从制度环境、科技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对高校科研创新学术团队的影响进行分析。这些环境因素在高校科研创新学术团队的建设中往往起到一种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教育已处于由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在新一轮的高校竞争中,地方性高等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地方性高校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极易引发职业倦怠现象。通过测量发现,地方性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男性教师、36岁以上教师、本科学历教师、讲师职称教师、未婚或离异和丧偶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比较突出,同时还存在着工作满意度普遍不高、社会支持系统欠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环境因素
ISO14001:2004标准3.6条款对“环境因素”作出了定义:“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环境因素作用于环境,产生环境影响。ISO14001:2004标准3.7条款对“环境影响”的定义是:“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换言之,能够产生环境影响的因素,我们叫它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2):34-38
文章借鉴SCL-90量表,截取福建省高校181位女性管理者的调查样本,对其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表明:福建省高校女性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较高,但职业倦怠的程度也较为严重,高校女性管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较男性管理人员高,但其职业倦怠程度也较男性管理人员高。在此基础上,从组织和社会层面提出降低福建省高校女性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程度,提高工作绩效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煤炭工业是生产系统十分复杂的综合性行业。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涉及的安全、环境问题很多,其中的一些重要环境因素一旦控制不好,极易造成环境影响,而且其后果存在时间长、治理难度大,采用末端治理的代价极高。因此,对于这些重要环境因素,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思想进行前端治理,从根源上避免和消除产生重大的环境影响,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是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事件。对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是整个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的核心工作,正确、充分识别企业的环境因素,确定其产生的影响,从而识别和评价出重大环境因素并进行有效控制,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得以正常实施和不断持续改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管理的日益重视,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日渐增多,笔者在日常的环境管理体系评审工作中,发现一些企业在识别环境因素的时候还存在不足之处,现就环境因素的深入识别和控制加以探讨。一、环境因素识别的重要性首先让我们来看看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架构图: 相似文献
18.
利用自编问卷对南昌市460名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南昌市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中职教师职业认同在性别、学校类别、是否师范毕业、入职动机、工资满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中职教师在学历、教龄、是否在编、是否“双师型”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和使用指南》标准4.4.3“信息交流”规定:“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重要环境因素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将决定形成文件。如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则应规定交流的方式并予以实施。”对于上述要求,不少组织执行得不到位,理不清有什么重要环境因素需要与外界交流。表现为:该交流的没有交流;明明已经进行了交流,自己不知道,需要证据的时候拿不出来;有些审核员审核不到位,不知道如何审核,也不知道审核到什么程度能符合标准的要求;有些参加面试的实习审核员经常面临回答不准确的尴尬。问题出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20.
组织的环境管理是通过对其环境因素的控制过程及其相关支持过程来实现的。组织可以按照产品或服务实现的业务流程来识别和评价环境因素,但是组织对其重要环境因素及其影响的控制可能构成一个独立的,不同于其业务流程的管理过程。环境管理体系是组织环境管理的应用模式,用来建立和实施环境方针和目标,进而实现环境目标的一系列对环境因素的控制过程与相关的支持过程的集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