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隐喻和词汇的概念和关系,分析英语中多义词、复合词及成语等是如何借助隐喻产生的。由此得到启示: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应充分运用隐喻知识,重视基本范畴词汇及其隐喻意义的学习,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多义词汇习得,这样学习词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隐喻反映了人的认知和思维。隐喻概念体系根植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萌发于社会文化的沃土。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对隐喻的运用和理解有所差异,即普遍性中存在着差异性。从隐喻本质分析的角度,探求其内在的寓意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以期指导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3.
隐喻研究历来是一个热门话题,然而从语境的角度来分析概念隐喻的理解和隐喻翻译的研究不多。本论文首先介绍概念隐喻理论的历史贡献及其核心思想,然后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来探讨概念隐喻的理解,最后在语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翻译例子提出隐喻翻译的三种策略,并指出译者必须根据语境的需要来判断所采取的隐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在比喻范畴中的类典型性(prototypicality)、隐喻概念与隐 喻表达式之间的概念与概念因子关系以及概念隐喻的"喻体"和"本体"中所涉及的诸概念之间 的蕴涵关系。语言使用中充满了隐喻,其原因是人们能通过隐喻或其它语言手段来解决在表 达和理解某种概念时遇到困难。从人类认知的意义上讲,隐喻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具有形体特 征的身体经验,帮助人们托此于彼,进行思维和理解活动。  相似文献   

5.
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它是语言现象、认知现象,亦是文化现象。在此对英汉隐喻中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研究,并就英汉隐喻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从英汉隐喻中发现人类思维的共性和因文化差异等因素而产生的个性,了解文化差异可以更好地提高翻译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是一种人们普遍运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研究时,应把其认知功能纳入考虑范畴.本文试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翻译,着眼点放在Fauconnier所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阐述该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认知理论关照下的英汉概念隐喻对比发现,英汉概念隐喻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相似性为隐喻的翻译提供了便利;而差异性又为其带来了难度。翻译是将源语语言转换成译入语语言的活动,隐喻的翻译无疑受到概念隐喻的制约。本文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原理和等值翻译论,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隐喻的"双域"模式是一种更大、更普遍的"多空间"概念映射模式的一部分。从隐喻概念着手,探讨了隐喻的基本发展过程及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关系,阐述了概念整合理论的主要概念,举例分析了古诗词中隐喻的概念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9.
现代隐喻认知理论把隐喻从单纯的修辞学范畴扩大为一种认知模式,它提出的“概念隐喻”、“基本范畴词汇”等概念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作出了有益的补充,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意识地应用隐喻认知论来拓展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增强对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学习的兴趣,并有效扩充词汇量;同时,在运用该理论指导词汇教学时,还要关注“跨文化差异”和“认知语境”对词汇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隐喻翻译的研究从微观到宏观层面经历了不断深入的过程,而其翻译实践中,译者常遇到的难题是碰到富含特定文化背景内涵的隐喻时,应该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本文尝试从各种观点中理顺思路,结合翻译实例分析,找出中英隐喻互译的原则,指导其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Lakof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G Fauconnier及同仁在认知语义学框架下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可用于解释自然语言的动态意义建构,例如隐喻、创新表达、笑话、漫画等。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中国意象诗歌的意义建构,以期阐释意象诗歌中隐喻理解的过程,丰富诗歌的理解和欣赏,并以此证明概念整合理论是目前从认知层面阐释隐喻最具说服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表达比比皆是。隐喻已经被视为人类感知和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许多隐喻认知运作机制研究基本停留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观的单向映射研究层面上,Fauconnier及Turner提出的整合理论认为概念认知过程中不同心智空间具备信息组合与信息新创的整合能力,该理论思路为更多的新奇抽象隐喻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英语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隐喻”的修辞方法进行概念探讨、分析,并重点探究隐喻认知与文化比较的关系。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以及隐喻在不同文化中的运用和体现,说明隐喻所涵盖的不容忽视的概念范畴。  相似文献   

14.
基于语料分析发现,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死亡隐喻概念系统且其表现为阶梯式层级结构。对两者基本源域范畴的次范畴化及具体化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英汉死亡隐喻系统既存在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基于"结束"、"特征"等基本范畴的英汉死亡隐喻的生成认知机制与文化意象的选择上;差异性则主要体现在基本范畴、次范畴以及具体表达和文化意象的选择及隐喻体系特点等四个不同的梯级层次。另外,基于认知性体验和文化体验,在简要分析相似性成因的基础上,主要从地理环境、宗教文化和社会历史三个方面分析了英汉死亡隐喻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1998-2018年情感隐喻翻译研究以学术期刊论文形式公开发表的成果进行整理统计,发现情感隐喻翻译的研究主要从认知语言学、文学和体验哲学的视角,以研究"喜怒哀乐"、"爱情"等基本情感隐喻翻译的内容居多,研究方法大多采用定性研究。通过现状分析,探讨情感隐喻翻译研究,提出加强隐喻理论和翻译理论的学习,拓展研究视角和丰富研究内容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推动了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但由于其理论的内在缺陷,它没能有效地说明隐喻中源城和目的城之间产生联系的认知原因。关联理论把话语放到语境中加以考察,指出人们使用隐喻是为了获得一种动态的最佳关联,为概念隐喻提供了认知上的理论支持。因此关联性是概念隐喻认知研究的一个理论接口。  相似文献   

17.
详细统计并研究了中国1996-2015年(截止到2015年12月12日)刊登在中国知网上有关"隐喻"的文献,发现这些文章绝大多数都是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说明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从修辞转移到认知上来了。鉴于此,本文主要从认知角度对1996-2015年隐喻的研究现状、隐喻的本质、隐喻的分类以及隐喻的工作机制(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相似文献   

18.
根据源域的不同,概念隐喻可分为三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对大学英语教学能起到积极地指导意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英语中的很多词汇,短语和篇章都运用了隐喻,或者都可以用隐喻式的思维加以解析;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英语的教和学本身就是一种隐喻过程,即有效建立已知和未知之间联系的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隐喻性的教学法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折射出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的跨文化翻译,并以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本《红楼梦》中的隐喻翻译为例,对具体译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从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不仅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ichards和Black的“互动理论”;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在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以便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