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蒯因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与其《语词与对象》中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在哲学思想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两者均旨在破除传统经验论的错误思想以重构经验论。破、立中始终贯穿着他从认识论和意义理论角度所论证的整体论。这种整体论由检验整体论和意义整体论组成。"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将整体论的这两个组成部分和盘托出;"翻译不确定论题"则使意义整体论更为精制。  相似文献   

2.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国内的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译者风格的研究成为译学研究的新方向.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下,应当加强对翻译主体的研究,对译者的生活阅历,译文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考察成为翻译研究的必然.以张谷若译《苔丝》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张谷若先生的翻译风格,即:四字格与译者的译学追求,文中注释与译者的科学精神,方言特色与译者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3.
“译文学”是中国学者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继“译介学”之后做出的又一突出贡献.“译文学”与“译介学”的关系不是《范式创新与本体论话语》一文所断言的“对着讲”的关系,而是“接着讲”的关系;“译文学”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并不是无源之水,它们从中国传统译学和中国翻译实践中提炼得出,既是表达性的,也是工具性的,并非是“满足个人需要的强制性阐释”;“译文学”尝试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不是所谓“局部创新”而是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4.
西方历史上的几次翻译大潮不仅推动了西方文化发展,而且还催生了许多译学思想.西方的第一个翻译高潮是古希腊罗马文化时期的翻译潮,其间的翻译活动主要是处于强势的古希腊文化向处于弱势的罗马文化的输入,这次翻译高潮促使西方古代译学思想萌发,并且深受当时的哲学及美学思想的影响.对西方古代译论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译论发展轨迹进行了阐述,以期清晰地呈现西方古代译学的历史源头及其哲学和美学特点.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角度,介绍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通过与传统译论下译者地位的对比,从理论上阐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同时通过引入译介学中"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在实践上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张爱玲创作研究热,其翻译研究则显得相当冷清,而学界对其自译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张爱玲具有较强的读者意识,在自译时采取了不少"为读者"的自译策略。文章借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阐发,明确其读者意识与自译策略之间的联系,并试图指出其自译与创作之间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已广泛运用在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上,为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意义空白"是接受美学的重要思想。"意义空白"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无法表达的表达;另一种是作者为了制造再创造的空间而采用的手段。为了实现"意义空白",在翻译中通常采用补充或保留"意义空白"。随着我国国际交流的深入,川菜也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川菜在受到国外友人喜爱的同时,也因为菜名翻译方法的不规范而使川菜的传播受到一定的影响。文章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寻"意义空白"理论对川菜菜名日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类思维的"同构"特点决定了文化的可译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相互间客观上存在"不对等"的现象,因此翻译过程中也必然有源语言文化信息丢失的时候,导致文化的不可译。饮食文化同样存在这种可译和不可译性。只能通过翻译者的努力去尽量减少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  相似文献   

9.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界一个古老的论题,是人们探索翻译问题中两个矛盾统一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频繁和译者的努力,不可译性会不断地转换成可译性。而语言和文化的异质是产生不可译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从一些例证探析了汉译英中存在的声音表真和文字特征不可译性,并在理论上区分了绝对不可译性与相对不可译性,提出了不可译性最终被翻译出来表现出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翻译理论。本文的目的是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晋商文化外译研究之中。笔者认为,"模拟"是翻译的本质属性。译者是本着"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对原语文本进行模拟。原语文本实质上是译语文本的原型,译语文本实质上是原语文本的模型。研究表明,"适合"与"忠实"这种翻译标准给译者在晋商文化外译过程中的权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译者并不是被动模拟,而是基于忠实基础上的主动模拟。译者外译晋商文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译语文本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范式不仅是科学成就的模式,同时又为研究活动制定指导原则。西方译学就经历了从古典译学范式到近现代语言学范式再到当代译学文化整合范式的演变和变迁。通过对西方译学不同范式下译者身份的考察发现,不同范式下译者的身份迥异。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在西方译学三种范式的历史演进中其地位也经历了由蒙蔽到彰显的过程。我们认为在翻译研究与批评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叛逆不仅用于文学翻译,也同样适用于英文人名翻译。以创造性叛逆为视角,结合人名翻译实例,阐述英文人名翻译不同题材中的改译、结构上的漏译和发音上的变译。但因人名翻译受客观知识规律、文化规范和接受语境三个"度"的制约,译者并非无限制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能动转换或转述原作。因此,译者在正确把握这三个"度"的前提下,有利于译者合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契合读者的文化心理,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3.
译学研究范式为翻译研究制定指导原则,为译学研究者提供研究特定问题的手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译学研究的发展是怀疑、批判和超越传统范式的过程,因此辨认译学研究所经历的范式更替就显得极其重要,而范式的辨认必须从先验的哲学入手。梳理了我国译学研究从传统的语文学研究范式到上世纪80年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再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的解构主义多元研究范式的嬗变更替,并探析了范式更替背后隐藏的哲学基础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译诗的"三美"翻译理论,主张从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保持和传递原诗的神韵。"三美论"对诗歌翻译理论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本文试从许英译杜甫的《登高》一诗来分析说明其"三美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翻译"等值"或等效问题是译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分别从语言学角度和文化视角对此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比较文学变异学将翻译中的变异作为研究支点,"跨语际变异研究"成为译学研究的新范式,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探究并揭示文学变异现象的内在规律性,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玄奘与奈达翻译过程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玄奘"译场"与奈达"翻译四步骤"进行对比分析,揭示玄奘译场的翻译操作过程对当今翻译工作,尤其是大规模的翻译任务具有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章揭示了我国外语教学忽视翻译能力培养这一弊端,根据当前应试教育培养下学生学习外语的致命弱点,提出了以译促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大学英语翻译自主学习的现状,通过引入元认知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译前、译中和译后三环节的自主学习,该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对翻译活动的认知和提升翻译实践能力,对提高自主学习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变通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务英语是一门由"商务"与"英语"有机融合的学科。国际商务英语在词法、句法和风格上的特殊性和针对性说明传统的"全译"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而变通翻译理论对一些己经存在的变译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弥补了"全译"的不足。文章试从商务英语翻译入手举例认识变通翻译理论,通过对变通翻译理论的阐述,诠释其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将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语境"和生态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阐释了二者都关注原语文本、原语作者、译语及译语读者对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起到制约作用。揭示了与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语境相比,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范畴更加宽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