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两个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柱的轴压试验,记录了试件的荷载—变形曲线,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柱的轴压性能和在工程中的适用性,研究表明:在柱尺寸、混凝土和钢筋强度相同的条件下,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柱轴压承载能力可以达到自密实普通混凝土柱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萍  王玲  曹银  袁斌  王阳  张宇燕 《混凝土》2021,(3):39-43,47
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玄武岩纤维复合筋为无机材料,与混凝土基体有很好的兼容性,耐海水腐蚀性好,在替代钢筋用于海洋地材混凝土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对比测试了玄武岩纤维复合筋与淡水河砂混凝土、玄武岩纤维复合筋与海水海砂混凝土、钢筋与淡水河砂混凝土、钢筋与海水海砂混凝土的握裹强度,试验发现玄武岩纤维复合筋与混凝土握裹强度比钢筋与混凝土握裹强度高;玄武岩纤维复合筋与海水海砂混凝土的握裹强度比玄武岩纤维复合筋与淡水河砂混凝土握裹强度高;玄武岩纤维复合筋与混凝土握裹强度极差较大。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对钢筋握裹力的大小,与混凝土施工的强度等级、钢筋直径的大小、钢筋埋入深度等相关。该文使用预埋钢筋来测试不同的预埋深度对钢筋握裹力的影响,采用拉拔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实验表明:相同直径的钢筋,握裹力随着预埋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且钢筋混凝土的植筋破坏主要表现在钢筋拉断(达到钢筋屈服强度)、胶-混破坏、混凝土劈裂三种破坏形式;相同的预埋深度,钢筋直径越大,握裹力也越大。  相似文献   

4.
贺军 《商品混凝土》2013,(3):121-122
自密实混凝土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工作性能和耐久性能,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通过对桥梁加固用C40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强度、钢筋握裹力、弹性模量及抗渗性能等指标进行测试,表明其符合桥梁加固工程施工的要求,并对其工程施工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快硬UHPC与钢筋的握裹强度、与普通混凝土的粘结强度,选择C40普通混凝土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照组的28 d握裹强度为5.08 MPa,破坏在混凝土基材;快硬UHPC的3 h、3 d、28 d握裹强度分别为6.44、16.98、20.07 MPa,破坏在粘结界面或钢筋。对照组的28 d粘结强度为2.36 MPa,破坏在新老界面;快硬UHPC与C40的3 h、3 d、28 d粘结强度分别为2.76、3.57、3.39 MPa。快硬UHPC的3 h握裹强度及粘结强度均明显优于普通混凝土28 d龄期时的性能;3 d和28 d龄期则远高于普通混凝土。快硬UHPC作为湿接缝材料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6.
一.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和特点 自密实混凝土是一种高性能混凝土,从力学性能看.自密实混凝土具有优良有力学性能.不同的配合比条件下,28天抗压强度在40-90MPa之间.自密实混凝土与钢筋握裹力与振捣成型的混凝土相同.抗拉、抗折、  相似文献   

7.
对高强轻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能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轻骨料混凝土导热系数低,保温隔热性能好,钢筋握裹粘结强度性能良好,抗渗和抗冻性能均优于普通混凝土。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方原材料,在自密实混凝土初步配合比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配制出C25芯柱自密实混凝土,分析了粉煤灰掺量、砂率、高效减水剂和增稠剂掺量等主要因素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与同强度等级C25混凝土进行了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9.
自密实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强度的直剪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自密实混凝土(SCC)作为新混凝土材料,进行了新老混凝土粘结强度的直剪试验研究,考察了混凝土强度、界面剂和抗剪钢筋对粘结抗剪性能的影响,并与普通混凝土(NC)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自密实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的粘结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用粉煤灰水泥净浆作界面剂,能提高粘结面的抗剪强度。新混凝土强度会影响新老混凝土的粘结性能。而在界面上植入抗剪钢筋后,能大幅度提高了新老混凝土的粘结抗剪强度。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自密实新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抗剪强度的计算式,以供实际加固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水胶比,超细粉煤灰(以下简称UFA)掺量对高性能混凝土(以下简称HPC)钢筋握裹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UFA掺量一定时,HPC钢筋握裹力随水胶比增大而减少,当水胶比一定时,HPC钢筋握裹力随UFA掺量的增加而减少,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当抗压强度相等时,掺UFA的HPC钢筋握裹力要大于不掺UFA混凝土钢筋握裹力,作者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HPC钢筋握裹力与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式,该关系式表明HPC钢筋握裹力随抗压强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  相似文献   

11.
自密实混凝土(SCC)由于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在国内外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对自密实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锚固性能研究工作并不多见.文章在参考国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试验方法、破坏形态、粘结机理研究以及粘结强度公式几个方面对自密实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研究工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矩形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的钢管-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有福  韩林海 《工业建筑》2006,36(11):32-36
钢管混凝土构件在受力过程中,钢管及核心混凝土间的粘结性能一直是设计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合理确定钢管与核心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是进行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设计的重要前提。通过对矩形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构件界面粘结性能进行的试验研究,对钢管自密实混凝土与钢管普通混凝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自密实混凝土可以提高钢管与混凝土间的界面粘结强度。最后,提出粘结强度的简化计算公式和粘结应力-相对滑移关系的简化模型。  相似文献   

13.
提出外套钢管自密实混凝土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复合加固方法。通过11个加固钢筋混凝土圆形截面短柱试件(其中2个为增大截面加固柱试件、9个为复合加固柱试件)和2个未加固钢筋混凝土圆形截面短柱试件的轴压试验,对不同方法加固的钢筋混凝土圆形截面短柱承载力、刚度和延性进行研究,分析加载方式、含钢率、后浇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界面处理方式等因素对复合加固柱轴压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加固柱试件的承载力和延性均优于未加固钢筋混凝土圆柱试件和增大截面加固柱试件。仅核心混凝土受压的试件承载力略大于全截面受压的试件;随着含钢率的增大,复合加固柱试件的承载力和延性提高显著;随着后浇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复合加固柱试件的承载力略有提高,但延性有所下降;界面处理方式对复合加固柱试件轴压性能影响不显著。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复合加固钢筋混凝土圆形截面短柱的承载力计算式,得出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风积沙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黏结性能,制作了28个试块进行中心拉拔试验,研究了风积沙掺量、钢筋形状、钢筋直径和龄期对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基于试验结果拟合出风积沙混凝土与带肋钢筋之间的黏结强度-滑移本构关系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风积沙掺量小于30%时,极限黏结强度随着风积沙掺量、钢筋直径、龄期的提高而提高;风积沙掺量分别为10%、20%和30%时,带肋钢筋对应的极限黏结强度分别比光圆钢筋提高了61.2%、58.5%、56.1%。  相似文献   

15.
通过11组33个奥氏体不锈钢筋混凝土中心拉拔试验,研究钢筋直径、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混凝土强度及配箍率对试件破坏现象、黏结应力-滑移曲线、极限黏结强度的影响,并与1组3个普通碳素钢筋混凝土试件、1组3个铁素体不锈钢筋混凝土试件进行对比,分析3种类型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差异。基于试验数据,统计回归出奥氏体不锈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的计算公式。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锚固长度拔出试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模拟分析,并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奥氏体不锈钢筋与混凝土的极限黏结强度要略低于普通碳素钢筋,但略好于铁素体不锈钢筋;荷载-位移曲线和极限荷载值与试验所得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闫佳  张海燕  吴波 《建筑结构学报》2019,40(12):178-186
通过10根钢筋-地聚物混凝土梁式试件的拉拔试验,研究了箍筋间距、拉拔钢筋黏结长度对钢筋-地聚物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箍筋间距从150mm减小至100mm时,钢筋-地聚物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强度增加较少,但是试件的延性明显提高;随着黏结长度增加,试件由黏结破坏变为受弯破坏;对于直径d=18mm的拉拔钢筋(变形钢筋),7d的黏结长度可使其在钢筋-地聚物混凝土界面黏结破坏前屈服。将试验结果与已有文献中的钢筋-普通水泥混凝土梁式拉拔试件以及钢筋-地聚物混凝土中心拉拔试件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所制备的地聚物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黏结强度不低于相近试验条件下普通水泥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黏结强度;采用梁式拉拔试验测得的钢筋与地聚物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强度高于相同试验参数下采用中心拉拔试验获得的黏结强度。  相似文献   

17.
对24个钢筋-地聚物混凝土黏结试件进行中心拉拔试验,分析钢筋与地聚物混凝土的黏结 破坏机理,考察地聚物混凝土抗压和劈裂抗拉强度、钢筋类型、钢筋直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及钢筋黏结长度等因素对钢筋-地聚物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并与钢筋-普通水泥混凝土之间 的黏结性能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当钢筋的黏结长度为5d时,相对保护层厚度c/d =3.67为 变形钢筋-地聚物混凝土中心拉拔试件破坏模式由拔出破坏向劈裂破坏转变的临界点;对于d=14 mm的钢筋-地聚物混凝土中心拉拔试件,9d的钢筋黏结长度可使钢筋屈服先于钢筋拔出或混凝土 劈裂发生。基于实验结果,还建立了变形钢筋-地聚物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本构模型,采用该模 型计算得到的不同直径的变形钢筋-地聚物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曲线与实测曲线接近。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一种承载力高且便于施工的钢骨混凝土异形柱, 研究其破坏的一般规律和极限承载力,进行了3根以粗钢筋和型钢为钢骨的不等肢L形截面混凝土柱试件在双向偏心压力作用下的试验.试验得到试件中的钢骨及混凝土在不同荷载时的应变、裂缝开展情况以及极限承载力等相关数据.表明在双向偏心压力作用下,这种柱子破坏过程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相似,横截面平均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极限承载力比相同截面普通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有显著提高;粗钢筋作为钢骨可以有效利用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不必在钢骨间设置钢腹杆.粗钢筋作为钢骨便于施工.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behaviour of pin-ended axially loaded concrete encased steel composite columns. A nonlinear 3-D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developed to analyse the inelastic behaviour of steel, concret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reinforcement bars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concrete confinement of the concrete encased steel composite columns.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steel section and concrete, th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reinforcement bars, and the reinforcement bars and concrete were also considered that allowed the bond behaviour to be modeled and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to retain their profile during the deformation of the column. Furthermore, the initial overall (out-of-straightness) geometric imperfection was carefully incorporated in the model.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has been validated against published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and modes of failure of the columns and to assess the composite column strengths against current design codes. The study covered slender, non-slender, stub and long concrete encased steel composite columns. The concrete strengths varied from normal to high strength (20-110 MPa). The steel section yield stresses also varied from normal to high strength (275-690 MPa). Furthermore, the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 the composite column behaviour and strength comprising different slenderness ratios, concrete strength and steel yield stress were investigated in a parametric study. It is shown that the increase in structural steel strength has a small effect on the composite column strength for the columns having higher relative slenderness ratios due to the flexural buckling failure mode. The composite column strengths obtained from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esign strengths calculated using 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Steel Construction AISC and Eurocode 4 for composite columns. Generally, it is shown that the EC 4 accurately predicted the design strength for the concrete encased steel composite columns having a concrete cylinder strength of 30 MPa and structural steel yield stresses of 275 and 460 MPa, which are in the limits of the code, which otherwise, was generally conservative. The AISC predictions were quite conservative for all the concrete encased steel composite columns.  相似文献   

20.
通过试验室加速腐蚀的试验方法,在对变形钢筋进行的拔出试验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腐蚀程度的混凝土与钢筋的平均黏结强度与相对滑移的曲线,获得了硫酸盐腐蚀后混凝土与钢筋黏结性能随不同混凝土腐蚀程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腐蚀的进行,变形钢筋与腐蚀混凝土之间的极限黏结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同时,对受腐蚀混凝土进行了超声检测,得到了不同腐蚀时期混凝土的损伤层厚度,根据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建立了极限黏结强度降低系数与损伤层厚度的数学表达式,给出了混凝土腐蚀后,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强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