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鸣浩 《时代建筑》2016,(4):159-165
文章借鉴近十年来兴起于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返八十年代"的研究视角,提出以一种"历史化"的态度和视角,重新考察并深入分析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语境下的中国建筑思潮及观念,从而对中国当代建筑研究中的一些"本质化"或"制度化"的既有阐释或批评模式形成挑战和批判。在此基础上,以波特曼的"共享空间"概念在该时期中国本土的建筑写作和设计实践中的具体表述为例,文章质疑了既有批评话语中对80年代西学引介有效性的简单化评价,提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在特定的本土社会-历史语境中,那些取得优先位置(合法性)的外来建筑观念或知识所依赖的是何种阐释或叙事;而这些合法化的外来观念或知识又以何种方式分别在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被加以组合和编织,构成中国当代建筑的现代化想象。  相似文献   

2.
赵辰 《时代建筑》2021,(3):16-19
关于中国建筑的思想与观念之讨论,在中国建筑学术界的历史并不算长.以作者自身的经历可相对完整地回顾这个领域学术研讨的过程.文章涉及对中国建筑自身的理论问题探讨,以及对中西方文化比较为前提的建筑理论发展历史回溯与批评,从而对建筑的观念与思想问题有了深刻的认知,乃至面对世界的当今中国建筑需要探讨重新定义的建筑观念:符合中国文...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思想图景里,观念的话语被不断地"叙述"和"重构"。反思80年代中国建筑学的学术环境、思想状况和观念演变,对今天观察和评介当代实践和历史理论研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文章以建筑专业期刊文献的话语生产为线索,围绕80年代建筑学科内部讨论较多、论争活跃、话语生产密集的事件主题,聚焦建筑媒体对重要学术会议的主题、决议与论争和建筑理论与创作思想的热点议题两个方面的报道.归纳和分析建筑专业期刊的文本话语,以此呈现当时的热点议题及其论争下学科内外的学术景观和中国80年代建筑观念演变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赵辰 《建筑师》2020,(1):92-95
"中国近现代建筑",作为一种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历程较短,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而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该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少概念定义不清,观念方法落后的学术研究基本问题,乃至研究目的也不清晰。本文试图再次回述"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的历史,以建筑文化的空间与时间之本意,论述"中国近现代建筑"正是起始于中国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中国建筑与国际建筑文化相融的关系,正在进入了新的阶段,需要引起"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时代建筑》2014,(6):34-39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思想图景里,观念的话语被不断地“叙述”和“重构”。反思80年代中国建筑学的学术环境、思想状况和观念演变,对今天观察和评介当代实践和历史理论研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文章以建筑专业期刊文献的话语生产为线索,围绕80年代建筑学科内部讨论较多、论争活跃、话语生产密集的事件主题,聚焦建筑媒体对重要学术会议的主题、决议与论争和建筑理论与创作思想的热点议题两个方面的报道,归纳和分析建筑专业期刊的文本话语,以此呈现当时的热点议题及其论争下学科内外的学术景观和中国80年代建筑观念演变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的"非西方"现当代建筑的研究综述,可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建筑历史写作提供借鉴,并指出未来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可以增加"非西方"为参照系,在全球图景下发掘更丰富和多层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文章试图从理论构架和中国案例两个方面,探索建筑的"美学现代主义"的社会史。从政治和美学具有内在联系这个想法出发,根据雅克·朗西埃的理论,这篇文章展开了一些理论思考和历史分析,倡导一种强调社会(政治)和形式(美学)意味的"进步"概念的历史写作。文章随后转向现代中国的建筑,呈现了在此语境下对这段历史的一些观察结果。这个研究同时面向史学家和建筑师,倡导形式设计的社会史,以及在社会和形式意义上都具有"进步性"的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8.
崔勇 《建筑学报》2001,(6):32-34
作者在辩析以往的历史分期观念与方法——线性演化论、循环论以及螺旋式进化论、形态变化论、“代以体验”论等的基础上 ,提出了文化整体性—— 2 0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的概念 ,主张在史学研究中打破建筑论、建筑历史、建筑评论各自为政的局面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 ,对 2 0世纪中国建筑史研究进行评述。作者认为对历史的理解不应是编年性质的 ,而应当是观念性质的 ,即观念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范文兵 《建筑师》2008,(2):73-79
本文以同时代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路易·康和他的中国同学们为例,围绕“历史原理与现代设计如何结合”为线索,探讨了两种不同的设计观念。文章主要从风格化与问题化、本体表达与再现它者在解析、理解,表达建筑等方面的差异,展开论述。并对这二种观念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现代性的建构——政治、制度、话语"、"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谱系、时代、个案"、"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全球、地方、身份"三个方面,全面回顾了第一届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论坛"构想我们的现代性——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诸视角"会议的主旨、发言内容和交流讨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建筑和中国的历史一样的悠久,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建筑美学观大相径庭。本文从不同的社会性质对建筑产生影响的这个角度,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审美的比较分析。归纳中国建筑美观的时代变化的特色和规律。为当今的建筑设计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是9幢近代建筑,而其中7幢为柳士英设计。柳士英设计的建筑主要体现的艺术特征是:表现主义,维也纳分离派,中国传统元素。柳士英也是湖南大学建筑学科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介绍了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师如何思考和表达本国建筑传统。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民族主义背景下,这一主题引起了很多日本建筑师的注意,他们热衷于将现代建筑表现为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上加上一个倾斜的瓦屋顶。但也有日本建筑师认为这只是对中国建筑的继承而非日本建筑本质的转译,并进而在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发展了自身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擒要:本文从简述建筑关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及特点开始,阐述了中国古建筑中的建筑美学。从建筑哲学的层面上分析中国古建筑中的美学思想.以及中国古建筑中的特殊美学思想产生的哲学及文化基础。结合中国历史、礼制和民族文化的特征,说明中国古建筑各种特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重构建筑学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建筑现代转型问题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家与建筑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一关联的现代转变及其影响至今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还鲜有讨论。本文考察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性质的变化对中国现代建筑专业的影响。文章论证,在近代中国,伴随着外来势力和文化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多元的公民社会出现并成为建筑商品化和多元化建筑价值取向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建筑的话语权的把持者,即建筑职业标准和审美评判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建筑师职业在中国社会分工中的独立。传统国家与建筑业的主宰与被主宰关系被以租界为代表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取代,建筑形式从传统等级社会的制约下获得了发展的自由。20世纪20年代之后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不仅延续了外国租界对于建筑活动的法制化管理方式,还出于国家认同和改造国民的需要,推动了建筑中关于民族风格的探索以及对于政府行政建筑、纪念物和国民教育空间等特殊类型建筑的建造。国家与建筑学形成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限于当时的建设条件,国家与建筑再次经历了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多元化格局为中国建筑业的繁荣提供了新的条件,国家正在重建与建筑之间管理与被管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金磊 《建筑创作》2009,(9):132-144
回溯新中国建筑设计及建筑学理论研究60年的历程,既经历了创建、发展和辉煌,也经历了顿挫、困境与危机。"建筑中国60年"系列丛书从策划、编撰到出版的两年间是《建筑创作》杂志社团队不懈追求、理清历史史实、揭示事件内涵、把握作品评析要点的过程。为此本丛书力诫当下文化的"浮躁"病症,每一位作者力求用独特而深刻的历史批判视点,在展示中国建筑60年学术成就及优秀作品的同时,还坚守文化态度和积极探索真理的精神,努力反映出新中国一代代建筑学人们求真务实的学术品质。我以为"建筑中国60年"系列丛书的宗旨:要让新中国60年建筑的经典作品不仅仅真正成为一种思想和精神财富,更要引发出一系列真切的反省及总结机制,本丛书的"建筑中国"一词凸显新中国大厦奠基与新中国建筑作品建设过程这双重含义,前者具有宏观精神,后者更体现扎实的工程意义。作为一部志向于以建筑的名义向新中国60年华诞致敬的大型系列出版物,它已不再是一套具有某些个人情绪的建筑师随笔类"小书",而是集中反映"建筑中国60年"历程中的记忆、作品、语言、文字、图片等精神财富的"大书",从中不仅能读到建筑随时代变迁的发展史,更能成为珍贵的建筑设计学在理念与信息上的"教科书",因为其中闪现着一代代建筑师在艰难中奋进且不无坎坷的身影,从此种意义上讲"建筑中国60年"系列就是希望用"全集"呈现60载中国建筑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17.
赵玲 《华中建筑》2010,28(5):155-158
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而中国建筑院校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的20世纪20、30年代,近代建筑专业期刊扮演了建筑学科知识普及的先行者角色,并进行了西方建筑学科知识本土化的最初尝试。该文以《建筑月刊》的长篇连载《营造学》为切入点,为近代建筑学科的历史研究提供微观案例。  相似文献   

18.
袁忠 《华中建筑》2009,27(8):9-13
该文从我国建筑文化的研究历程出发,回顾了中国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的历次活动经历,指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一书在中国建筑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对文库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解读民族形式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半叶,以大屋顶和传统装饰细部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复兴样式成为中国主流的建筑样式从清末民初、民国南京建设、日伪的“新京”建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建筑”.虽然各个时期的民族形式建筑背后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大不相同,但是若仔细剖析.仍能看出背后有一条民族主义思想的主线,不绝如缕贯穿其间这种以传统文化为旗帜的民族主义,利用建筑为手段表达了近代民族性与国家观念,该文考察民族主义的反抗与建设的两个面相,及受之影响的民族形式建筑在近代中国的发生发展这一现象也说明,中国近代建筑史应当从思想史的角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传统建筑是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纵观中西方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建筑与装饰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建筑装饰艺术是建筑文化的体现,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全球一体化的信息交流,文化交流正在加速。随之而来,在建筑设计领域也掀起了欧陆风,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我国的建筑领域也盛行起来,西方传统建筑装饰上的柱式、山花、涡卷、铁花栏杆、花坛、线脚等等随处可见。我们既不一概反对在中国建筑领域采用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也不能盲目崇洋媚外,生搬硬套。本文通过中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比较,想对这个问题有个正确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