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998年汛末黄河下游白鹤至孙口河段河势与往年相比变化较大,小浪底至东坝头河段滩槽高差加大,局部高达30m;河湾增多,造成较多工程脱河。高村至孙口河段洪水期河道冲刷。1988年河势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浪底初期运用的河道状态。提出了小浪底水库运用前下游河道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黄河下游,尤其是游荡型河段的研究资料为背景,通过模型试验,在分析河势变化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统计与理论探讨,研究了不同水沙条件下河湾中心角、河湾半径和河湾跨度的变化趋势,初步揭示了随水沙、比降条件的改变,河势的变化过程,总结出河流在边界条件改变后河势演变的特点,对预测河道演变趋势,有效地河道整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窦焕春  朱志方  朱建奎 《人民黄河》2002,24(1):14-15,22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改变了黄河下游水沙条件,白鹤至京广铁桥河段现有河道整治工程对水库运用初期的水沙变化和游荡性河段河床演变形势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对控制下游河道游荡范围效果明显。调整河湾布置方案,尽快完成重点整治河段工程布点,能进一步控制下游河势变化;大力推广新结构、新材料的应用范围,重视工程自身安全,加固现有工程根石基础,有利于增强工程抗冲能力,提高整治工程对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小浪底水库的投入运用,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因部分河道整治工程与新的水沙关系不匹配,下游河势极易发生调整,使得现有流路与规划流路不一致,一些河段出现畸形河势。通过开展黄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推荐方案模型试验研究工作,来检验工程续建后对河势的影响。对比工程现状方案和拟建方案的试验结果发现,拟建方案不利河势的调整部位较现状方案多,拟建方案有利于河势向规划流路调整,河势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5.
1986~1995年黄河下游河势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景芍 《人民黄河》1996,18(5):27-30
目前,黄河下游在小水长期作用下,河势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特点,在游荡型河段,特别是在河道整治工程不配套,不完善的河段,小水河势不稳定,主溜摆动幅度大,畸形河湾多,在过渡型河段,小水河势不理想,较1986年以前主溜摆动幅度大,工程上首滩地坍塌严重,工程靠溜部位上提严重,有些已上提到工程上首靠溜极限,小水期畸形河湾增加,相应“横河”,“斜河”时有发生,在工程靠溜部位大幅度上提的同时又往往造成一部分工程河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渭河下游河势演变对防洪的影响及其治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渭河下游近期洪水特性为洪水流量小,含沙量高,水位高,灾情大,损失严重。渭河下游近期河势变化剧烈,主流摆动幅度大,畸形河弯增多,小流量漫滩现象严重。河道严重萎缩是渭河下游河势变化的的主要原因。渭河下游河势变化使发生横河、斜河和滚河的几率增加,治理难度增大;河道整治工程着流率大幅度降低。针对渭河下游河势演变情况,应加强河势演变研究,合理规划布置河道整治工程;充分发挥临时抢险工程作用;积极推进防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7.
黄河上游宁蒙河道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上游来水沙地区分布不均匀,水沙异源。大型水库修库前,来沙多,宁蒙河道淤积,50年代淤积尤为严重。青铜峡、刘家峡水库运用后,水库大量拦沙,宁蒙河道发生冲刷。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后,汛期蓄水削峰,出库中小水流量历时加长,大流量出现机会大大减少,宁蒙河道重新调整,主要表现在;水流挟沙能力降低;河道淤积严重,水位升高,平滩流量减小;河势摆动加剧,滩岸坍塌严重;西柳沟高含沙洪水淤堵干流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情况与工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截至目前,黄河下游白鹤至高村游荡性河段共有险工和控导工程110处,工程长度305.2km,裹护长度261.3 km,坝垛2830道,对控制河势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修建后,减少了在控导工程掩护范围内发生“横河、斜河、滚河”危及堤防安全的机率,黄河下游河道主流摆动范围大幅度减小.同时,整治工程的修建改善了断面形态,有利于加大水流输沙能力,减少河槽淤积.随着工程不断增加,掉村现象已很少发生,塌滩现象也大为减轻,为滩区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河道整治工程的修建也改善了下游河段引黄涵闸的引水条件,促进了沿黄工农业的发展.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包括水沙条件和河道演变规律的新变化;上下游、左右岸统筹考虑,兼顾防洪与护滩保村、引水等问题;充分利用小浪底水库控制水沙的有利条件,掌握住下泄清水的有利时机,主动布设工程,提高工程迎流、导流、送流能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黄河下游的洪峰频次及水量明显减少,由此造成了河道萎缩、二级悬河加剧,畸形河势时有发生,一些河段河道整治工程部分或整体脱河,河槽被垦蚀等一系列问题.应在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初期,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河道整治,积极开展防治畸形河势的研究工作,采取综合措施遏制或延缓二级悬河发展,加大滩区治理建设力度,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加快下游治理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河道管理,以实现黄河下游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低含沙水流作用下黄河下游河势调整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长期下泄清水或低含沙水流,游荡性河道河势发生显著调整,研究其变化过程特征,对于深化认识游荡性河道演变规律并进行有效调控具有很大意义。依据2000—2015年的河势资料,对铁谢—高村游荡性河道的河势调整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河势变化的建议。结果表明:①在长期清水或低含沙水流作用下,游荡性河道的河势变化较大,河宽增大、心滩增多、河势较散乱、畸形河湾现象突出;②2000—2015年黄河下游河势调整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前期河势以下挫为主,后期则以上提为主,且河势调整从上至下逐步演进;③对危及滩区群众安全的东安—桃花峪、三官庙—黑岗口、堡城—青庄河段,急需进行河道整治,对长期持续清水或低含沙水流作用下的河势新情况应给予高度重视,确保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中游水利水保工程减水减沙及其对黄河下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实测水沙量变化入手,分析探讨了黄河中游近年来水沙量变化原因及其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水利水保工程和气候因素的双重作用,使得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水沙量锐减,其中减水使得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物增加并逐步细化,且使下游断流现象加剧;减沙使得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物减少。分析后指出,多沙粗沙区必须加速治理、少沙清水区和黄河下游要节约用水,才有可能缓解黄河下游的断流和中常洪水高水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稳定主槽是当前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关键。窄深河槽具有很强的泄洪能力与输沙能力,是主槽整治追求的目标。黄河下游均是顺直微弯河道,河道水流最基本的主导机理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流动,走直路、走近路,主槽整治设计流路应以顺直为上策。当前有必要对微弯整治方案进行再认识,实现对其否定之否定的提高。控制性弯道整治、对口丁坝整治、节点整治都属于双岸整治的范畴,对双岸整治的方向应予肯定。今后的整治应从微弯整治向节点整治发展,逐步过渡到以节点整治为主,最终达到稳定河势流路、高效排洪输沙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小浪底水库泥沙多年调节的减淤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璞 《人民黄河》1996,18(9):10-15
由于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经验的局限性表现得更为突出。从黄河下游河道输沙、防洪和水充分利用出发,小浪底水库应采取泥沙多年调节的运用方式,平水枯水年蓄水拦沙运用,丰水年集中泄空冲刷产生高含沙洪水,塑造窄深河槽改造高村以上宽浅河道,利用窄保河槽输送高含沙洪水入海,计算结果表明对黄河下游减效果显著,并可大量节省输沙用水。  相似文献   

14.
渭河下游近期河道萎缩特点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近十多年来 ,由于潼关高程居高不下和渭河下游来水来沙减少 ,渭河下游河道发生了明显的萎缩 ,出现了“小流量 ,高水位 ,大灾害”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渭河下游淤积速率增加 ,主槽束窄 ,过流能力显著降低 ,同流量水位升高 ,洪水传播时间延长 ,河势不稳 ,主流摆动增强 ,塌岸严重 ,支流口门淤堵 ,防洪形势十分严峻。作者在分析上述现象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降低潼关高程 ,渭河下游河道整治 ,北洛河尾闾改道 ,黄、渭汇流区治理 ,泾河东庄水库调水调沙运用 ,跨流域调水等渭河下游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黄河小浪底水库运用与下游河道防洪减淤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下游淤积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来水流量减少、河运输沙能力严重不足.通过干流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的指导思想,似乎仍然建立在河道输沙能力强,足以将大部分或绝大部分泥沙输送入海的认识基础上.极据黄河下游水沙特性及河道的具体条件,通过试验得出河道输沙能力的关系,分析了不同河段输送各级含沙量需要的输沙流量及游荡性河段在高含沙条件下的演变特性和带来的危害.提出在下游来水量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河道减淤除利用水库调节水沙外,应采取出库高含沙水流通过渠道向两岸低地放淤等综合减淤措施.其优点是大大减轻了河道的输沙负担,使小浪底水库不受或少受排沙运用制约而发挥应有的综合利用效益,还可大量节约黄河的输沙用水.  相似文献   

16.
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治理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黄河水沙条件的不利变化,黄河下游出现了小水大灾和长期断流,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经验的局限性表现得更为突出。从黄河下游河道输沙,防洪和水资源充分利用出发,小浪底水库应采取泥沙多年调节的运用方式,枯水,平水年蓄水拦沙运用,丰水年洪水期集中泄空冲刷产生讷和洪水,塑造窄深河槽,改造高村以上宽浅河道,利用窄深河槽输送较高含沙洪水入,,经多方案计算结果比较分析表明上述方案减淤效益显著,并可大量节省输  相似文献   

17.
1946年以来,关于黄河下游根治的认识,首先经过“治本靠拦沙”到“下游也有治本任务”的重大转变,然后,是对“下游也有治本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入的分析论证.“黄河下游也有治本任务”的论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重点对围绕“下游也有治本任务”的研究作了梳理总结,主要进展为,多来多排现象的发现、“小水挟沙”的不利影响和对洪水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山东河道的输沙潜力及窄深河槽排洪输沙能力的论证、泥沙多年调节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水库水沙调节优化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过程.将下游高村以上宽河道整治成窄深河槽,使整个下游形成一个输沙通道输沙人海.  相似文献   

18.
黄渭洛河汇流区河势演变及其带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70年代以来黄渭洛河汇流区河势恶化 ,其表现是黄河西摆、河床展宽 ,渭河口上提 ,汇流区水流散乱。这些不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潼关高程抬升和不合理的河道工程布设引起的。同时由于汇流区河势的不利变化减弱了黄渭河泄洪输沙能力 ,又不利于潼关高程的冲刷下降。作者针对渭河下游及黄渭洛河汇流区泥沙发展及河势变化 ,提出合理的潼关高程为 32 5m以下 ,为稳定汇流区河势 ,改善汇流区河道条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沙调控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沿岸地区进行引水灌溉不能忽略引入泥沙的处理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黄河下游发展引黄灌溉事业以来,目前不同灌区已基本形成适宜自身地理特点和灌溉需求的引水输水类型和入渠泥沙处理方式。本文根据引黄灌区所处河道位置和地域条件,结合灌区灌溉类型和泥沙处理方式,归纳提出了4种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沙调控模式,即,沉沙输水模式、输水沉沙模式、分水滞沙模式和输水输沙模式;根据不同水沙调控模式的形成条件、调控效果和存在的水沙问题,分析了适合不同水沙调控模式的输水输沙关键技术和重点调控目标,分别为沉粗排细调控、远距离输沙调控、分沙入支渠调控和泥沙入田调控;泥沙远距离分散输送技术是实现灌区水沙资源优化配置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河道洪水冲淤临界水沙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总结了以往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临界条件的研究情况,根据非饱和输沙理论导出了河段排沙比与水沙系数关系,通过1960~1999年422场次洪水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了黄河下游各河段的冲淤临界水沙条件,该水沙条件包括了洪水平均流量、含沙量,给出了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上、花园口~高村、高村~艾山、艾山~利津4个河段在不同三黑小(三门峡、黑石关和小董3站)水沙组合情况下的冲淤关系,该临界水沙条件可为小浪底水库调度决策以及黄河下游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