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某国产600 MW超临界机组汽轮机存在热耗偏高、低压第五级叶片易断裂、高中压内缸变形等问题,该汽轮机采用国外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实施了通流改造,通过介绍改造的特点,从热耗、缸温、结构、末级叶片适应性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改造效果,表明机组通过通流改造在经济性、可靠性获得了提高的同时,由于改造的局限性也存在部分不足,并提出了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GEC ALSTHOM公司生产的660 MW亚临界汽轮机通流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通过对沙角C电厂2号机组通流改造前试验数据分析,指出了其改造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汽轮机高中低压缸效率偏低、高中压转子动叶被固体颗粒冲蚀、叶片和内缸结构落后等,给出了通流改造的方向和建议,根据改造后的性能试验结果,分析了改造后的机组性能与设计值之间的偏差,对同类型机组通流改造及效果评价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4年9月,在玛电的4号机组A级检修中,对汽轮机低压缸末级叶片实施了超音速喷涂保护工艺,通过对汽轮机末级叶片超音速碳钨镀膜保护后,提高了末级叶片的抗水蚀性能,本文对所采取的超音速喷涂保护工艺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自2017年国内首台汽轮机低压缸零出力运行试验成功后,其供暖期调峰灵活、改造工程量小、投资少、回报高等优点让热电联产企业获得了增加效益的新途径。但引起更多关注的是低压缸零出力运行对汽轮机振动、轴串、瓦温和末级叶片等设备的影响情况。通过阐述350MW机组低压缸零出力改造过程和运行实践,论述了低压缸零出力运行灵活实现热电解耦,满足供热期间深度调峰需求。通过运行中主机振动、轴串、瓦温等参数和运行后对低压转子末级叶片的检查情况,给其他电厂低压缸零出力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苏猛业 《电力设备》2006,7(6):69-73
平圩发电厂2号汽轮机存在低压缸转子次末级叶片设计和制造缺陷,高、中压缸通流能力不足、滑销系统膨胀不畅等重大缺陷。文章介绍了2号汽轮机通流改造方案和施工过程,并给出了详细的校核计算过程和数据。改造完成投入运行后经考核试验计算,供电煤耗率下降了13g/kWh。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如:汽轮机热耗率比原设计值高;投顺序阀时对1、2号轴承瓦温、振动影响较大;高压缸通流面积过大,主汽压力低。  相似文献   

6.
为缓解热电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升机组灵活性,以国内某发电公司供热改造为例,对低压缸零出力技术在300 MW机组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低压缸零出力运行后低压缸末级叶片安全性,并制定出完善低压缸运行监视测点、末级叶片金属喷涂、设置低压通流冷却蒸汽系统以及维持低压缸高真空等技术措施;对改造后的供热与调峰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核算改造后的经济收益。结果表明,在保证机组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低压缸零出力技术不但实现了热电解耦,还进一步减少了汽轮机冷源损失,提高了机组运行经济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白山热电有限责任公司2号机组存在系统内漏、汽轮机的各级汽封间隙超标、汽轮机的级间泄漏量大、汽缸效率偏低等问题,为了减少高、中压缸级间漏汽量,提高各缸的效率及低压缸的真空,在2号机组大修中进行刷式汽封改造。改造后在五阀全开工况下,汽轮机的高压缸效率由81.47%提高到83.28%,提高了1.81%;中压缸平衡盘漏汽情况达到了较好水平;凝汽器真空度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8.
小流量下汽轮机低压缸末级内部流动与温升现象十分复杂,为火电调峰与低压缸零出力改造带来挑战。为此,以某电厂汽轮机低压缸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低压缸五级叶栅单通道流场计算模型,数值研究了不同工况下低压缸工作性能、流动结构与温升特性。结果表明:当低压缸通流流量降低至设计工况的3.84%时,低压缸无法输出功率;流量很小时,低压缸进入鼓风状态,末级叶栅出现下端壁分离区、静叶分离区、机匣环面涡、末级动叶涡等流动结构,且在末级叶栅转-静间隙叶顶位置出现显著鼓风加热现象;流量降低至设计工况的2.23%时,末级静叶、动叶表面平均温度分别升高219.6 K与243.7 K。鼓风状态下,低压缸工作性能、内流结构均会发生显著变化,末级叶栅内温度升高使叶片工作环境恶化,机组小流量运行需对其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9.
汽轮机运行背压变化不仅影响热力性能,还因排汽比容的改变对低压缸运行效率造成较大影响。通过不同负荷变背压试验,对东汽改进型1000MW汽轮机变背压热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背压对出力、热耗的影响关系式和低压缸效率与排汽容积流量关系曲线,并对低压缸工作特性进行分析,估算出该汽轮机极限运行背压,提出了提高低压缸运行效率的建议。试验结果与分析表明,这台配置1200 mm末级叶片的汽轮机具有较高的低压缸效率、良好的变背压特性和低压缸工作特性。但是,由于低压缸实际工作特性与设计预期存在一定偏差,对机组运行经济性将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利 《中国电力》2007,40(6):10-15
针对国电电力大同第二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的600MW直接空冷汽轮机组,结合空冷机组的特点和国产600MW空冷汽轮机的主要设计原则,介绍了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为大同二期工程设计制造的国产首台600MW直接空冷汽轮机的低压缸、背压、低压缸末级叶片、低压缸落地轴承等技术和结构设计特点,从设计角度介绍了空冷汽轮机的主要技术规范及投运以后的机组性能状况。  相似文献   

11.
曾荣鹏 《黑龙江电力》2012,35(5):394-397
针对300 MW等级机组汽封运行中存在热力性能差、煤耗高、可靠性低等问题,阐述了汽轮机汽封类型和结构特点,通过实例分析了机组改造前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式,提出了汽轮机汽封改造方案和改造工艺,并对改造前后汽封调整间隙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实践证明,300 MW等级机组汽封经过改造后,减少了汽轮机端部及级间漏汽,保证了汽轮机相对内效率和运行安全,提高了机组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电厂超临界600MW机组存在汽轮机本体通流效率偏低、再热减温水用量偏大、低负荷凝汽器端差偏大等情况,致使汽轮机能耗偏高,采用机组大修前热力性能考核试验,分析了汽轮机本体通流和辅机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汽轮机组能耗的影响,可为电厂节能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国产引进型300MW机组中普遍存在的汽轮机各缸相对内效率低、机组汽耗率高、辅机电耗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得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汽轮机组节能降耗的改进措施和增容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4.
邹县发电厂针对国产300MW汽轮机组经济性和可靠性低下、调峰能力差、自动化程度落后等问题,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子午收缩型调节级和弯扭马刀叶片及DEVA自润滑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300MW机组存在的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提出了机组效率。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压力汽轮机固体颗粒侵蚀的表面硬化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要介绍汽轮机的固体颗粒侵蚀及其对机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危害,介绍国外为预防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某些喷嘴和动叶固体颗粒侵蚀所采用的各种表面硬化处理技术,包括等离子喷涂和扩散渗层的现场运行经验,供我国发展高性能大容量超临界压力汽轮机及亚临界压力机组受到固体颗粒侵蚀损伤恢复其性能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汽轮机通流部分是工质在汽轮机本体中流动做功所经过的汽轮机部件的总称.汽轮机通流部件主要包括截流调节装置、汽轮机静叶栅和动叶片、汽封和轴封及其它辅助装置.汽轮机通流部分技术改造是提高机组效率、节能降耗的有效措施.文章介绍了自2009年以来某地区汽轮机组改造的技术特点、原则和内容,结合现场性能考核试验对改造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对汽轮机级的热力计算方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叶片级的热力计算方法的异同。利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将汽轮机的级的热力计算抽象为一个研究对象,建立了汽轮机级的热力计算模型的基本框架,并详细讨论了其内部的实现过程。通过计算实例验证表明,此方法具有便捷、可靠、界面友好的特点,提高了汽轮机级的热力计算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我国超超临界机组参数与结构选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热效率与蒸汽参数的关系、高温材料、设计技术、制造技术、运行技术、国外业绩、技术经济、环境保护等层面,对我国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技术选型的几个主要问题,如主要蒸汽参数(主蒸汽压力、温度、再热蒸汽温度)、再热次数、机组容量(600MW或1000MW等级)、锅炉主要结构型式(炉型、燃烧方式、水冷壁型式)、汽轮机主要结构型式(汽缸数、排汽口数、末级叶片、单轴或双轴布置)等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9.
国产600MW汽轮机本体技术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涛 《中国电力》2006,39(12):40-43
平圩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号机组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产引进型亚临界、中间再热、凝汽式汽轮机,限于当时的设计计算手段落后、加工工艺水平低等原因,使机组在设计工况运行时达不到设计值要求,其经济性较差;该机组启动时滑销系统膨胀不畅,运行时轴系振动大,轴承、轴瓦温度高,低压次末级动叶片可靠性差,此外该机组自动化程度落后。通过采用先进的子午收缩型调节级和弯扭马刀叶片及DEVA自润滑等技术对机组进行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机组存在的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提高了机组效率。  相似文献   

20.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sign features of condensing turbines for ultrasupercritical initial steam conditions (USSC) and large-capacity cogeneration turbines for super- and subcritical steam conditions having increased steam extractions for district heating purposes.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and reliability indicators of USSC turbines, it is proposed to use forced cooling of the head high-temperature thermally stressed parts of the high- and intermediate-pressure rotors, reaction-type blades of the high-pressure cylinder (HPC) and at least the first stages of the intermediate-pressure cylinder (IPC), the double-wall HPC casing with narrow flanges of its horizontal joints, a rigid HPC rotor, an extended system of regenerative steam extractions without using extractions from the HPC flow path, and the low-pressure cylinder’s inner casing mov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PC thermal expansions. For cogeneration turbines, it is proposed to shift the upper district heating extraction (or its significant part) to the feedwater pump turbine, which 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improve the turbine plant efficiency and arrange both district heating extractions in the IPC. In addition, in the case of using a disengaging coupling or precision conical bolts in the coupling, this solution 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disconnect the LPC in shifting the turbine to operate in the cogeneration mode.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need to intensify turbine development efforts with the use of modern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ir efficiency and reliability involving, in particular, the use of relatively short 3D blades, last stages fitted with longer rotor blades, evaporation techniques for removing moisture in the last-stage diaphragm, and LPC rotor blades with radial grooves on their leading ed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