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了叶片式减振器内部缝隙泄漏对阻尼力的影响.将泄漏缝隙简化成一个与常通孔并联的等效节流通道,依据伯努利方程计算常通孔流量,并将计算值作为真实值,应用减振器阻尼力台架实验数据,间接得出了等效节流通道的流量特性及结构参数.最后,利用插值法绘制了泄漏流量百分比与常通孔孔径、叶片摆动角速度之间的关系图.研究表明:极小孔径变化能引起极大阻尼力变化,说明通过控制传统叶片式减振器常通孔的流量可以实现可控阻尼力减振器;减振器内部泄漏缝隙对阻尼力的贡献要大于节流孔的贡献,缝隙泄漏量是影响可控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关键数据.等效节流通道的结构参数可为可控减振器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对悬架减振器外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根据试验数据反求减振器的速度特性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奥拓轿车减振器的速度特性数学表达式。  相似文献   

3.
非线性金属丝网减振器的试验建模和参数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非线性金属丝网减振器进行研究分析,建立了一种基于工程实践应用的减振器非线性数学模型,以此来描述迟滞非线性系统的动态特性.试验表明:在周期激励作用下,非线性金属丝网减振器的迟滞回线不仅与振幅有关,还与频率有关.通过对金属丝网减振器工作机理的分析,将减振器的恢复力分解为弹性力和阻尼力两部分.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描述这类非线性迟滞系统的动态特性,为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传统缝隙尺寸的公差分析公式进行改进,得出了一套适合工程应用的缝隙计算的统计方法,并针对目前主战坦克上广泛使用的叶片式减振器进行计算,将其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对照,表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分析出叶片式减振器各尺寸、形位精度对阻尼力散布的贡献,从而为叶片式减振器各尺寸和形位公差的调整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5.
特种车辆驾驶室减振器的阻尼特性是由阀系参数决定的,准确地求解节流阀片在阀口位置的变形是通过仿真准确获取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关键。以特种车辆驾驶室减振器为研究对象,建立其节流阀片在区间线性均布压力下的力学模型及变形解析式,并进行了正确性验证。分析阀片开度随阀系结构参数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驾驶室减振器阻尼分段特性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实例与试验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不同速度下阻尼力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对偏差均在6.19%以内,说明所建立的驾驶室减振器阻尼分段特性仿真模型可较为真实地复现减振器的动态阻尼特性。  相似文献   

6.
车用双筒盘形缝隙式磁流变液减振器阻尼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进秋  王洪涛  冯占宗  贾进峰 《兵工学报》2009,30(11):1488-1492
设计出一种盘形缝隙式双筒磁流变液减振器( MRD)的结构并描述了其工作原理。对联合研制的盘形缝隙式双筒MRD的阻尼力随电流、位移、缝隙高度和频率等参数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盘形缝隙式双筒MRD的阻尼力随着控制电流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加;峰值阻尼力可调系数和耗功能力可调系数均随频率增大呈非线性减小,相反却随缝隙高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加。通过分析该型MRD的阻尼特性,为其在装甲车悬挂系统半主动控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车辆悬架减振器外特性反求工程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根据我国汽车悬架减振器国产化进程中的生产和科研实践,就悬架减振器外特性反求与主动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提供了若干试验和反求数据;提出了悬架减振器外特性设计规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电流变液体及其在汽车减振器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探讨了电流变液体在汽车减振器上的应用。这种减振器通过电信号的控制来实现阻尼力的快速、连续调节。该文讨论了电流变减振器的典型结构及其控制系统,并阐述了电流变减振器对电流变液体的要求。此外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电流变减振器结构,并提供了该减振器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钢丝网垫减振器结构动响应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轲  张福祥 《兵工学报》2004,25(3):308-311
本文根据钢丝网垫减振器特性,建立了非对称的参数模型并采用单自由度强迫振动试验进行有关参数的识别.在此过程中,解决了位移时域信号的降噪和峰值点的精确确定问题,将非线性参数识别转化为分段线性的参数识别.进一步结合所建模型的特点推导出了含非线性钢丝网垫减振器复杂结构动力学响应的计算方法,并以某试验结构为例计算分析响应特性,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本文的研究为钢丝网垫减振器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驾驶室悬置系统都是采用被动减振器系统无法适应不同工况对于减振系统不同参数需求的问题,将可调阻尼减振器应用于驾驶室悬置系统,系统可通过手动模式阻尼力切换或自动模式对阻尼力进行自动调节.通过实车测试,验证了不同车速下不同阻尼力对于车辆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在阻尼力自动调节模式下能够取得良好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1.
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多级阻尼可调减振器的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之中,利用模糊控制规则动态调节减振器的离散阻尼系数。在液压振动实验台上进行了1DOF半主动悬挂实验模型控制实验,结果表明了该减振器能有效地衰减系统振动,大大提高了悬挂住能。该文对此项研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几种典型减振器做了一些分析,并根据我国主战坦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设计方案,在文中暂称为“复合作用”式减振器。它既能产生象摩擦减振器的摩擦阻尼,又能具有筒式减振器的小孔节流阻尼效果。两种阻尼的复合作用如调整适当,则对提高悬挂系统对地面情况的变化适应能力,改善车辆行驶平稳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针对火炮反后坐缓冲应用场合,设计了多级可独立加载电流式磁流变缓冲器。依据45°射角下理想后坐阻力变化,分析该缓冲器在3种不同工作模式,即统一加载、组合控制及开环级联下的动态响应特性。冲击实验结果表明:在非可控区域内,单出杆式磁流变缓冲器动态过程存在气体压缩阶段,导致后坐阻力与速度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而在可控区域内,以2 A总电流输入为前提,组合线圈(线圈级数大于或等于2)工作模式下所产生的最大库伦阻尼力显著优于等值加载情况;开环级联控制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后坐峰值阻力和延后其出现时刻,逼近理想缓冲效果,同时也对缓冲器最大有效行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基于时间和空间二维电流加载次序,该缓冲器可实现灵活多变阻尼特性输出,在较大射角的火炮反后坐缓冲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2自由度汽车悬架模型,研究减振器阻尼对车辆行驶平顺性的影响,进而确定相对阻尼系数.根据系统微分方程,用Simulink建立了零均值白噪声路面速度谱输入的非线性悬架系统模型,通过多次循环仿真得到系统响应量的时域信号.分别计算各平顺性指标,并绘制其曲面图,可以观测压缩行程和复原行程阻尼对平顺性的影响,从而确定合适的减振器阻尼.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车辆悬架系统的角度和减振器本体的角度对车辆筒式减振器侧向受力与摩擦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 .提出了减振器硬系数等工程实用新概念 .文中系统归纳了使用国产设备进行减振器侧向受力与摩擦台架试验的技术路线与试验参数  相似文献   

16.
某导弹故障诊断系统减振器设计遵循隔振、缓冲系统期望的动态特性要求--变阻尼、变刚度,采用刚度拟合、干摩擦阻尼技术,实现了低固有频率、无谐振峰,并兼顾了缓冲要求。  相似文献   

17.
王之千  毛保全  冯帅  杨雨迎  朱锐 《兵工学报》2019,40(10):1977-1986
针对黏弹性胶体在阻尼缓冲器中流动时黏弹性较强,用于模拟和研究阻尼缓冲器间隙流和孔隙流启动流模型较少的问题,提出一种含准态特性参数、用于研究黏弹性胶体阻尼缓冲器启动流的分数Maxwell模型。阻尼缓冲器阻尼孔和节流间隙中启动流的流动情况简化为圆管内加速流动和两平行板间一板不动、一板加速运动两种单向加速启动流形式,按照实际工况设立控制方程、初始值和边界条件,采用有限差分法求得分数Maxwell模型的数值解,并通过试验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数值模拟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分数Maxwell模型模拟的流体具有良好的黏弹性,其应力呈线性增长趋势;随着模型参数α、β和ζ的增加,分数Maxwell模型流速分布曲线曲率呈下降趋势;启动流试验测试系统捕捉到的黏弹性胶体在阻尼孔中启动流形状从扁平状发展为抛物线状,该结果与分数Maxwell模型模拟结果变化趋势相同;分数Maxwell模型模拟的流体最大液面高度和最大曲率距离与试验结果相吻合,最大误差分别为4.79%和4.67%,证明了所提出的分数Maxwell模型可准确地模拟黏弹性胶体在阻尼缓冲器的阻尼孔和节流间隙中的启动流特性。  相似文献   

18.
轿车、微车悬架减振器设计与反求工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被动悬架可行设计区理论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由悬架减振器的开阀阻尼系数、最大开阀阻尼系数和平安比构造的非线性外特性为依据,对轿车、微车减振器匹配"软簧轻阻尼"悬架的设计与反求工程,以及减摩擦力、降噪声的软件和硬件质量控制工程,提出了原则性的方法和应用工程结论.  相似文献   

19.
行程敏感减振器阻尼特性仿真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减振器的建模方法不能准确描述具有旁通槽的减振器模型问题,根据流体力学缝隙流动、管嘴流动及并联管路流量计算理论,建立了行程敏感减振器的详细数学模型.采用AMESim和MATLAB/Simulink的接口技术对模型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证明利用AMESim和Simulink对行程敏感减振器建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