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四合院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前的西周,是我国传统建筑群体布局的基本形式,被应用于宫殿、寺庙、民居等各个建筑类型。其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者,当属四合院民居建筑。四合院民居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合在一起,故名四合院。这种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局,不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彰显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便是在当代也仍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楚天舒 《建筑》2008,(16):77-78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是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在中国,除了传统的老北京的地上四合院以外,在陕西境内的张庄村,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地下的四合院形式—地坑院。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四合院是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北京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及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位,可以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适合各种不同家庭居住。在建筑  相似文献   

4.
《广西土木建筑》2010,(5):125-125
北京四合院是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北京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及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位,可以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适合各种不同家庭居住。在建筑格局上,北京四合院不仅体现了以家长为中心的封建家庭秩序,也有着高度的私密性和亲和性,而这种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宜居模式也和西方建筑有着截然不同的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5.
四合院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最典型代表。“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四合院的建筑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礼制思想与宗法意识观念,还蕴含着《周易》阴阳思想与风水理论。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居》2011,(1):72-73
四合院是老北京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这种民居由正房、倒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住宅大门多设在东南角上,象征风水八卦上的"巽门"方位,附会"紫气东来"的吉祥。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7,(8)
在我国传统建筑研究过程中,"门"一直都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不仅因其本身装饰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还因其蕴含的深层次伦理观念。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之一,"门"既有组织交通的功能作用,也有丰富建筑形态"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门由门楣、门簪、门铁、门墩等构成,每个构件在具体设计时都会融入伦理观念。"礼"作为伦理内核,"规范"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标准,通过三进四合院、皇家宫殿等建筑代表,浅析了"门"的伦理,总结了建筑及其"门"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卫伟 《建筑》2008,(19):60-62
北京四合院建筑是北方四合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映,由于工作原因,我几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的四合院,对其建筑意境、寓意及文化底蕴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9.
民居北京四合院 ,有正房 (北房 )、倒座 (南房 )、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 ,形成一个口字形 ,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 ,故称为“四合院”。四合院规模不同 ,大小相差悬殊。但无论大小 ,都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由四面房屋围合起一个庭院 ,为四合院的基本单元 ,称一进四合院 ,两个院落为两进四合院 ,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 ,依此类推。有资料显示 ,北京旧城内昔日数也数不清的四合院 ,现仅存300多万平方米。青砖灰瓦 ,玉阶丹楹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 ,自元代正式建都、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就已经出现了。…  相似文献   

10.
《建筑》2018,(23)
正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四面建有房屋的传统民居合院式建筑。四合院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在中国民居中占据首位,而北京四合院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营建方式,成为北方民居的代表。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青砖灰瓦,造型古朴。组成房架子的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扇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色彩缤纷。墙习惯  相似文献   

11.
有机更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统四合院的功能转换已有很多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在四合院建筑装饰上的转变却一直处于附着的地位。北京四合院建筑的装饰艺术并不是为了装饰而装饰的摆设,其中深藏着北京人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审美理想的物化形式。在老北京四合院的有机更新过程中,应该对其建筑装饰有所强调,根据不同的功能置换对装饰进行类型转变,让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意蕴在时代发展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宋词 《城市建筑》2022,(4):136-139
建筑形式和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国,南北文化差异影响下建筑样式形态不一,其中四合院是北方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时代更迭和文化发展相融合的产物。四合院的方正制式恰是中国千百年积淀的礼法思想的体现。“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方圆之中“修身齐家”。四合院这种建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架构严谨、排列整齐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更多的是蕴含其中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思想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四合院的特点,结合现代生活分析现代居住建筑面临的问题,并用实例展现传统四合院在现代居住建筑中的延续方式,旨在解构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和人文特点,尝试找到四合院建筑生生不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门窗》2017,(2)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最主要的代表建筑形式,老北京的文化、传统城镇的建设风貌、形成的街巷肌理、城建发展历史都能在四合院建筑及其建筑群中体现出来。随着社会成员在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方面追求水平的不断提升,北京市城区内的传统民居自身性质的改变,以及保护工作的开展,也逐渐受到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我国大力推广民族传承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建筑,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日益受到重视,划为城市保护范围,从而推进了一些新型四合院工程的开发和建设。为了保护北京地区的传统风貌,保护四合院建筑,新东城和新西城两个新建区对于保存比较好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逐步开展修复工作,而内城区中具备新改建条件的地区已经复建了一些传统四合院,正在逐步恢复古都原有的风貌特色。在北京四合院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新建、翻建还是修缮,为了保存北京四合院特有的建筑格局和传统风貌,需要我们认真的去完成每一项设计以及每一个施工细节,注重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同时满足时代特点,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处理和解决一些古建筑传统技术与现代建筑材料的结合使用问题,并解决部分传统施工工艺和现代材料的变化和技术处理的方法,同时符合现行规范的规定,并保持着传统四合院形式的布局和外观形式,也保留原有四合院建筑的特有传统风貌,最后建造完成一个合格的北京四合院工程。为了继承和弘扬文化遗产和保护古都风貌,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传承四合院的工艺和特征,保留原有四合院的特色,满足现代的使用功能,为今后四合院的传承和发展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5.
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要保护古都风貌,必须认真保护北京四合院.以南池子试点改造为例,对比西方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结合北京四合院的现状,分析了四合院保护过程中的难点及其对策,初步探索了北京旧城保护的出路,试图为保护北京四合院提供另外一种思路,希望对四合院的保护、修缮提供具体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传统四合院民居风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仿真,研究了不同合院形式的中国传统四合院民居在建筑设计上适宜冬季风环境的策略。通过分析比较,讨论了院落进深、面宽、楼层高度等建筑细节对四合院民居周围及院内风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10年>提出的首都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调整和历史名城整体保护的总体构思,已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新总规中提出的"市域战略转移"和"旧城的保护与复兴"及"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的建筑形态"等规划思路,是当前形势下推动首都城市发展与深入开展北京历史名城保护工作的新认识,对今后历史名城整体保护工作的实施,以及切实做好北京传统四合院、胡同的保护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代表,浓缩了中国古代匠人的技艺、审美,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以北京四合院为样例,分别从四合院中的坐标立场、平衡、简化、空间以及第四维度五个方面来探究人的视觉规律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正id+c:我们看到您完成的项目中,经常用到"庭院"和"天井"的概念,最典型的是北京四合院天井住宅,以及去年的海棠公社住宅中也有看到天井元素。您为何对这种空间组织形式如此"情有独钟"?韩文强:依靠"院落"这个元素来组织空间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四合院,四合院把重心放在"院"字上,足见"院"对于居住生活的重要性。而由于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中国,中国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辉煌的贡献。中国建筑健康建筑和历史经验就很值得研究。四合院是自古以来遍及全中国的传统建筑。由于各地的气候不同,四合院也有不同的形式,如图1-图5所示^「1」。这些四合院的共同特点是容易保持好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