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稳燃腔煤粉燃烧器是在钝体燃烧器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燃烧器。它将钝体罩在稳燃腔中,利用腔壁消除了钝体上下两端的不合理的气流卷吸,从而使回流强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本文通过冷态空气动力场式验,研究了稳燃腔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对气流特性的影响,并在试验炉上研究了这种燃烧器的燃烧特性。结果发现,由于稳然腔煤粉燃烧器具有较长的回流区和较大的质量回流率,使得它比钝体燃烧器具有更好的稳燃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1燃烧器介绍某电厂300 MW锅炉是采用美国燃烧工程公司ABB-CE的引进技术设计和制造的。锅炉采用四角布置的切向摆动式燃烧器,燃烧器采用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以提高锅炉低负荷运行的能力,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是利用煤粉入燃烧器一次风喷嘴体后,经百叶窗的分离作用,将一次风气流分成浓淡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用垂直隔板分开,燃烧器出口处设有带波纹形的稳燃钝体。浓相气流的煤粉浓度高着火特性  相似文献   

3.
煤粉浓度局部富集可使析出的挥发分易于与环境氧气达到合适匹配的,向回流区喷入一股煤粉,利用回流区高温,低速、高湍以度的特点,使这股煤粉首先着火,然后通过回流区边界强烈的热质交换,将回流区热量传给主流,从而点燃主流,这是煤粉局部富集、分级点燃的过程。基于这一思路,工发出了新型煤粉开缝钝体燃烧器。实验室研究及工业应用表明,开缝钝体燃烧器对劣质烟煤具有较好的稳燃烧性能,并且中缝射流可屏蔽正面来的辐射热,使  相似文献   

4.
邵春台 《中国电力》1997,30(11):31-33
上海锅炉厂采用ABB/CE技术的燃烧器在结构及同轴射流应用上存在问题,实施了新燃烧器小钝体和同心反切配风的改造后,使烟气热回流在喷口外加热煤粉,以利着火燃烧稳定、防止燃烧器烧坏及壁面结渣,同时炉内气流强度和炉膛出口的残余扭转减小,促使烟温、汽温调平。有效地防止了高温对流受热面超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针对双蜗壳旋流燃烧器调节性能差,阻力损失大,检修难度大,研制开发的XWD型旋流浓淡燃烧器的稳燃原理及应用情况,该型燃烧器二次风采用内旋流,外直流的双通道,通过内,外通道调节挡板调节旋流强度及回流区大小;在一次风管道中设置该型燃烧器,提高一次风煤粉气流中的煤粉浓度,有利煤粉气流着火,燃烬及降低NOx排放量,在该型燃烧器出口加装扩流锥,增加回流量,提高低负荷稳燃能力,采用该燃烧器在偏离设计煤  相似文献   

6.
稳燃腔燃烧器射流中粒子动态分析及燃烧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稳燃腔燃烧器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它是在钝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煤粉燃烧器。本文用三维激光粒子动态分析仪测量了燃烧器出口气流的平均特性和湍流特性,回流区内外的颗粒数密度、直径和体积流量分布,以上数据不仅正确解释了钝体的稳燃机理,也说明了这种燃烧器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粗糙壁面钝体尾迹流流动与燃烧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建立了正三角形钝体尾迹流流动模型,基于冷态实验对粗糙壁面钝体尾迹流进行了求解,并与光滑壁面钝化的解进行了比较。通过实验,比较了粗糙、光滑壁面钝体的湍流度。并分析了煤粉浓度对一次风湍流度的影响,提出用粗糙壁面钝体,提高弯管类高浓度燃烧器后气流湍流度的方法。通过一维护中热态实验,研究了粗糙壁面钝体对煤粉燃烧及NOx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广东云浮发电厂锅炉结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评价,并根据重点解决结焦同时兼顾稳燃的原则,提出燃烧器钝体竖置、中下二次风集中布置、下一次风采用钝体稳燃腔、煤粉气流左右浓淡的优化方案。对改造后的效果依经验进行了预报。  相似文献   

9.
开缝钝体燃烧器是一种可使煤粉浓度局部富集,从而使析出的挥发分易于与当地氧气达到合适匹配;同时利用了回流区内高温、低速、高湍流度等有利于着火的条件的新型煤粉稳燃器。由于中缝射流的喷出,屏蔽了正面来的辐射热,而使开缝钝体不易被烧毁.本文报告了开缝钝体燃烧器的实验研究及工业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0.
回流区火焰稳定的最低煤粉浓度的近似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粉浓度对着火和火焰稳定有很大的影响,要得到对实际工程具有指导意义的最佳浓度和最低浓度,必须结合具体燃换器和燃烧工况、回流区热平衡模型可以近似求出开缝钝体和钝体燃烧器在一定工况下保证火焰稳定所需的最低煤粉浓度。以此为判据,模型对能否稳定燃烧的预测,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煤粉燃烧器的分级浓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次风的浓缩有利于煤粉气流的着火、稳燃和降低NOx排放,是煤粉燃烧器一个主要任务。介绍浓淡燃烧器的工作原理,通过对燃烧器的浓缩过程的分级解析,说明分级浓缩是提高煤粉浓度的有效方法。有效的第1级浓缩增大了煤粉的输送浓度,进而可改善第2级浓缩.提高燃烧区的煤粉空间浓度。讨论了第1级和第2级浓缩对燃烧器性能的不同影响,说明了第2级浓缩的重要性和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并提出煤粉燃烧器的第2级浓缩和其后的一、二次风的配合是保证燃烧器性能的关键,也是未来煤粉燃烧器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对钝体喷口的煤粉浓淡分离复合型燃烧器内的空气动力场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气相场计算采用标准双方程湍流模型,网格系统采用三角形网格。通过将燃烧器内部和喷口射流炉内区域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计算,分别得到了内置钝体和外置钝体2种喷口的整个气流场的空气动力特性。经分析对照,发现内置钝体的煤粉浓淡燃烧器有着更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在四角布置的直流燃烧器组织切圆燃烧的煤粉锅炉中,由于受到一次风送粉管道布置的限制,造成喷口两侧气流中煤粉浓度的差异,使炉内切圆燃烧时4个角中,有2个角出现向火侧煤粉浓度偏低、背火侧煤粉浓度偏高的不合理分布。分析认为,在燃烧器喷口出现煤粉浓度的差异,是燃烧器前一次风弯管对煤粉气流离心分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带护罩的十字形钝体煤粉稳燃器,该燃烧器与一次风管相联,由十字形钝体和护罩组成,其中十字形钝体由水平钝体和垂直钝体垂直相交而成。冷热态试验结果表明,该燃烧器具有较好的空气动力特性;既保留了钝体燃烧器的优点,又克服了其不足;能够明显使着火提前,燃烧稳定性增强,对煤种变化和负荷的适应性均较强  相似文献   

15.
以某电厂600 MW机组锅炉的单个DRB-4Z型双调风旋流燃烧器为例,通过CFX软件模拟研究一次风速、外二次风叶片角度对燃烧器出口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减小一次风速可增大回流区,有利于煤粉的着火,但过低的一次风速会使一、二次风的后期混合变弱,不利于煤粉的稳定着火;随外二次风叶片角度的增大,火炬长度明显增大,推迟了外二次风与一次风的混合,降低了着火稳定性,同时易引起燃烧器对面水冷壁的结渣;随外二次风叶片角度的减小,旋流强度增大,煤粉气流的最大轴向速度和最大切向速度的衰减加快;当外二次风叶片角度过小时,较大的旋流强度使火焰尾部形成开放式气流同时在尾部中心出现回流区,将降低燃烧器的使用寿命并对着火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钝体燃烧器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构思——用垂直交叉射流来使煤粉火焰稳定和强化。冷态试验结果表明,当副射流和主射流垂直交叉后,在副射流的尾迹处形成一个稳定的回流区,回流区的大小及回流率与一般钝体相当,其边界上存在着一个煤粉高浓度集聚区。热态试验中投入副射流后,火焰根部温度大幅度提高,飞灰含碳量有所下降。这种用气流柱来代替钝体的新型煤粉稳燃装置,解决了常规稳燃装置的磨损和烧坏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煤粉气流在高温空气直接点火燃烧器内部以及其出口区域的煤粉颗粒的着火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所得结果,对各种因素如煤粉浓度、一次风流量、热风温度、热风流量等对煤粉着火距离的影响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一次风煤粉浓度的减小或一次风流量的增加,煤粉气流在燃烧器内的温度场下降,着火距离增大;一次风流量变化对煤粉着火的影响大于煤粉浓度对着火的影响;着火距离随着热风温度的升高而近似线性缩短,随着热风流量的增大先缩短后还长。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煤粉锅炉钝体燃烧器中回流流动的数值计算结果。为了简化,把直流式煤粉燃烧器中一次风看作二元紊流自由射流。在研究楔形物体后回流流动中,本文还提出一种处理楔形物体斜壁面的方法。在本计算中采用控制容积法离散二元椭圆型微分方程,紊流动能K和紊流动能消耗ε的紊流模型。为了验证计算方法合理性,本文还用热线风速仪和荧光丝法测定回流区长度,把所得的实验数据与计算值加以比较,结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9.
锅炉在低负荷条件下的稳定燃烧是调峰的关键。强化高温烟气回流来加热未燃煤粉快速着火加强燃烧稳定性.介绍强化燃烧的理论基础和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的边界射流钝体稳燃器,中心回流稳燃腔、内外双回流稳燃腔和相交式高浓度煤粉燃烧器。几种稳燃器分别应用于海口、永安、耒阳、南昌等电厂均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可控涡煤粉燃烧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叙述煤粉燃烧与回流的关系,从理论上阐明用回流来稳定煤粉燃烧的机理,着重叙述在钝体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可控涡煤粉燃烧器,它不仅能有效的控制回流区的长度、宽度、回流率,而且加强气流的湍流强度。结果使火焰根部温度明显提高,炉膛温度也普遍提高,飞灰含碳量降低,锅炉效率提高。最后进行可控涡冷态和热态工况的计算机数值模拟,计算和试验结果是相一致的,取得较满意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