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实现RPC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讨论了RPC的功能和通信模式,在分析了几种典型的RPC机制之后,提出了一种实现RPC的方法,内容包括RPC语义的研究,RPC机制的构成成分及功能,实现时所用的主要数据结构和算法步骤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分布式计算环境中两种典型的远程过程调用机制:OSF/DCE中选用的RPC,即NCS2.0,和Sun/ONC中的RPC。文中重点在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性研究:数据表示,联编,可扩展性与一致性,传输层无关性与透明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多线程技术。最后,介绍了为实现两种RPC间的可移植性和可互操作性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大规模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的入侵检测系统大多存在系统可扩展性差、入侵检测技术单一、缺乏对入侵事件有效的响应机制等问题,难以满足企业对入侵检测系统在规模及有效性上的的需求。文章设计了一种大规模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整体模型,并在系统中综合运用了多种入侵检测方法和响应机制,使整个系统具有好的规模扩展性、高的入侵检测性能和有效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LDM如何通过事件驱动机制实现安全、灵活和有效的数据分发,在数据来源的多样、数据格式复杂而且数据量巨大的情况下,通过配置实现数据的选择、获取、管理和分发。  相似文献   

5.
针对远程过程调用(RPC)系统无法支持响应式流编程(reactive stream)的问题,设计并实现基于响应式编程的RPC系统.采用基于响应式编程的Reactor-netty组件作为RPC底层通信框架,采用Zookeeper作为系统的注册中心,集成Kryo作为通讯序列化方式,设计并实现一种动态的负载均衡方案,针对ja...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RPC的基本概念和Python中常见的RPC框架,并调研了各个框架下计算器例子的实现,比较了各个框架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远程过程调用是建立分布系统的一种有效工具.目前已有十多种实施方案.本文首先讨论了远程过程调用的一般工作原则和实现机制,对 Sun RPC实施方案进行较详细分析,最后指出了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8.
胡波  谭良 《计算机科学》2016,43(4):97-101, 110
HBase已成为大数据存储、分析和处理的关键部件,对其进行性能优化是当前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HBase架构包括多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的通信采用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RPC)通信机制,但这些子系统的RPC客户端采用的是阻塞通信模式,这种模式在客户端数据请求密集的情况下会引起线程的阻塞,影响了子系统之间的通信效率,降低了HBase的性能。首先分析了HBaseRPC客户端与服务端的通信机制,然后提出了一种HBaseRPC客户端非阻塞的通信模型,并通过Java NIO技术实现。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有效降低了阻塞模式对通信性能的影响,提高了HBaseRPC客户端的通信性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要介绍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信息处理的发展趋势──顾客/服务器网络服务方式,并以此为基础,描述了NOVELL网络环境下,为顾客/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开发提供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
该文简要介绍了事务、事务对象、存储过程、远程过程调用等概念。以PB为背景,提出了提高数据访问速度、加快程序运行的三种方法,即:游标、直接存储过程调用、事务对象远程过程调用。并通过实例验证应用事务对象的远程过程调用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数据访问速度。  相似文献   

11.
王之元  杨学军  周云 《软件学报》2012,23(4):1022-1035
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并行计算的性能不断提高,但可靠性却也在不断下降,因此需要采用某种容错机制来容忍或恢复硬件故障和数据错误.目前常用的容错机制Checkpoint/Restart和多模冗余均引入了额外的开销,这些开销均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并行计算的可扩展性.因此,在高性能计算需求不断增长的今天,可扩展容错机制的设计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以三模冗余(triple modular redundancy,简称TMR)为典型案例,描述了传统TMR在大规模MPI 并行计算上的实现方法,分析了该机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指出传统TMR制约了并行计算的扩展.根据该技术所面临的问题,设计了可扩展三模冗余(scalable triple modular redundancy,简称STMR),并进一步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可扩展性.该机制不仅能够处理Checkpoint/Restart针对的fail-stop故障,还能够解决绝大部分硬件不能直接感知的数据错误.最后,借用BlueGene/L的系统参数进行模拟,预测当系统规模增大时,在分别采用TMR和STMR的情况下并行计算可扩展性的变化,结果进一步验证了STMR是可扩展的容错机制.  相似文献   

12.
袁菲  陆阳  海深 《计算机工程》2007,33(9):266-268
远程过程调用(RPC)是分布式系统中常见的进程间通信手段,与显式的消息传递方法相比,RPC能为多节点进程间通信提供更好的透明性。该文在分析了RPC系统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嵌入式环境设计了一个通用的RPC系统,并在ARM7、μC/OS-II、以太网和TCP/IP的基础上实现了该RPC设计。通过测试,比较了RPC方式与显式消息传递的时间损耗。  相似文献   

13.
The emergence and standardization of system area networks (SANs) has provided distributed applications with a medium for high‐bandwidth,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 Standard user‐level networking architecture such as the Virtual Interface (VI) Architecture enables distributed applications to perform low overhead communication over SANs. The VI Architecture significantly reduces system processing overheads and provides each consumer process with a protected, directly accessible interface to the network hardware. Developing distributed applications using low‐level primitives provided by user‐level networking architecture like the VI Architecture is complex and requires significant effort.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high‐level communication paradigms like stream sockets and remote procedure call (RPC) can be efficiently built over the VI Architecture. To evaluate performance benefits for standard client–server and multi‐threaded environments, our focus is on off‐the‐shelf sockets and RPC interfaces and commercially available VI Architecture‐based SANs. The key design technique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include credit‐based flow control, decentralized user‐level protocol processing, caching of pinned communication buffers, and deferred processing of completed send oper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the one‐way bandwidth achieved by stream sockets over VI Architecture was three to four times better than the bandwidth achieved by running legacy protocols over the same interconnect. On the same SAN, high‐performance stream sockets and RPC over VI Architecture achieve significantly better (between 2× and 3× less) latency than conventional stream sockets and RPC over standard networking protocols in a Windows NT? 4.0 environment. Furthermore, our high‐performance RPC transparently improved the network performance of the distributed component object model (DCOM) by a factor of two to three.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属性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严重影响回归学习的性能.针对大规模数据属性效应控制的非线性回归学习问题,提出了快速等均值核心向量回归机(fast equal mean-core vector regression, FEM-CVR).首先基于间隔最大化目标学习准则,通过施加等均值约束条件,提出了等均值支持向量回归机(equal mean-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EM-SVR).在此基础上,证明了EM-SVR等价于一个中心约束最小包含球(center constrained-minimum enclosing ball, CC-MEB)问题,然后通过引入近似最小包含球理论,得到原始输入数据集的压缩集即核心集(core set),进一步提出了针对大规模数据属性效应控制的最小包含球快速非线性回归学习方法FEM-CVR,并从理论上对相关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处理针对大规模数据属性效应控制的非线性回归学习问题,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并且其时间复杂度上限与数据集大小无关,仅与最小包含球近似参数ε有关.  相似文献   

15.
序列是一种重要的数据类型,在诸多应用领域广泛存在.基于序列的特征选择具有广阔的现实应用场景.交互特征是指一组整体具有显著强于单独个体与目标相关性的特征集合.从大规模序列中挖掘交互特征面临着位点的“组合爆炸”问题,计算挑战性极大.针对该问题,以生物领域高通量测序数据为背景,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并行处理和演化计算的高阶交互特征挖掘算法.位点数是制约交互作用挖掘效率的根本因素.摈弃了现有方法基于序列分块的并行策略,采用基于位点分块的并行思想,具有天然的效率优势.进一步,提出了极大等位公共子序列(maximal allelic common subsequence, MACS)的概念并设计了基于MACS的特征区域划分策略.该策略能将交互特征的查找范围缩小至许多“碎片”空间,并保证不同“碎片”间不存在交互特征,避免计算耦合引起的高额通信代价.利用基于置换搜索的并行蚁群算法,执行交互特征选择.大量真实数据集和合成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证实提出的PACOIFS算法在有效性和效率上优于同类其他算法.  相似文献   

16.
刘邦舟  汪斌强  王文博  吴迪 《计算机应用》2016,36(12):3239-3243
针对大规模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多控制器部署模型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定义了控制链路可靠性等多个衡量网络服务质量的指标,并提出一种针对大规模SDN的子域划分及控制器部署方法。首先,该方法利用改进的标签传播算法(LPA)将网络划分成多个子域,然后在子域中分别部署控制器。在考虑控制链路平均时延、可靠性以及控制器负载均衡等多个性能指标的基础上,将问题模型的计算复杂度降低至仅与网络规模呈线性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与原始的LPA相比,控制器负载均衡性得到明显优化;与容量受限的控制器部署(CCP)算法相比,模型的计算复杂度和网络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在Internet2拓扑中,控制链路平均时延最多减小9%,控制链路可靠性最多增强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