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烧碱行业中乙炔气干燥问题,介绍了乙炔干燥的变压吸附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变压吸附装置吸附塔内是由装载氧化铝、硅胶和分子筛组成的吸附剂复合床层,乙炔气经复合床层干燥后含水量≤30×10-6。吸附剂再生方法采用带冲洗的变温变压吸附新工艺,以保证分子筛实现彻底再生,从而延长分子筛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泸天化日产1150t合成氨装置在2004年的改造中对整个合成循环系统作了较大改动,由塔前分氨改为塔后分氨,为此氢氮气压缩机段间增加分子筛系统。改造后对氢氮气压缩机和氨压缩机而言,吨氨所耗轴功率相应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刘洪 《中氮肥》2014,(1):47-50
1合成回路流程简介我公司200kt/a国产化合成氨装置新鲜氢氮气经水冷、氨冷、分子筛吸附净化后进人合成气压缩机(103-J)压缩,从组合式氨冷器(120-C)来的循环气也进入103-J循环段,与新鲜气混合并经循环段压缩后压力升至14.37MPa(温度48℃,流量142523kg/h),之后去氨合成塔进出口热交换器(121-C),被加热到270℃后进入氨合成塔(105-D)。合成回路流程示意见图1。  相似文献   

4.
杜贵锭  陈波 《大氮肥》2007,30(6):391-394
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1150 t/d合成氨装置在2004年的改造中,对整个合成循环系统作了较大改动,由塔前分氨改为塔后分氨,为此氢氮气压缩机段间增加分子筛系统.改造后对氢氮气压缩机和氨压缩机而言,吨氨所耗轴功率相应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气体处理     
施小红  梁锋 《气体净化》2004,4(5):19-21
9 分子筛吸附脱除氮气。该工艺适用于从天然气中脱除氮气。原料气中氮气的含量为5%~30%,在变压吸附(PSA)系统中,通过分子筛及一种专利吸附剂的吸附,净化后的天然气达到管道输送质量要求,其中氮气的含量为3%~4%。工艺流程见图9。  相似文献   

6.
为降低制氨能量消耗,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研究所开发了合成氨原料气高压吸附净化技术,近两年先后在清江、溧水化肥厂生产系统中使用至今.效果良好,操作方便。此技术是将氢氮气压缩机最终段出口的气体(约30MPa),经油分后送入高压吸附器,脱除气体中的水蒸汽、微量CO_2和油雾,使之不再经氨冷器直接送入氨合成塔。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为氨基改性试剂,采用后嫁接法制备氨基功能化的SBA-15介孔分子筛。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对氨基改性SBA-15介孔分子筛的形貌、结构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溶液pH等因素对铬离子(Ⅵ)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SBA-15介孔分子筛相比,氨基改性后的SBA-15分子筛对铬离子(Ⅵ)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8.
氨系统抽负的方法,是传统的置换方法。但是操作上难度较大。尤其抽真空达720毫米汞柱往往不太容易达到。所以有些厂用液氨加入系统挥发成气氨赶走空气进行正压置换。这种方法浪费的液氨较多。大修后采用氢氮气置换比较好。具体的置换方法是:精炼工段开车后,由于氨冷器不能加氨,再  相似文献   

9.
以Y分子筛和HZSM-5分子筛为前驱体,以纯氨为氮源,在800 ℃焙烧制备了氮化微孔分子筛。采用元素分析、氮气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等技术对材料的结构与酸碱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Y分子筛是可获得高比表面积和完整结构掺氮分子筛理想的前驱体。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证实了氮原子主要以-NH2-或-NH-形式进入各分子筛骨架。原位探针分子吸附漫反射红外光谱实验表明两种分子筛均含B酸位与L酸位,经高温氨处理掺氮后B酸位显著减少、L酸位变化不明显,碱性变强。  相似文献   

10.
针对焦炉气制甲醇驰放气中大量氢气及其空分单元中大量氮气未被有效利用这一问题,建立了焦炉气制甲醇联合驰放气合成氨过程模型,并采用氢资源利用率、?效率和产品成本等技术指标分析比较2种工艺流程的技术经济性能。在新流程中,焦炉气制甲醇驰放气通过变压吸附分离得到氢气和其它可燃气体,其中氢气与空分单元的氮气用于合成氨。焦炉气联产甲醇和氨过程将氢利用率由63.4%提高到91.9%,其?效比焦炉气单产甲醇过程提高约10%。尽管焦炉气联产过程投资比单产甲醇过程高81.3%,但其产品成本低11.2%。  相似文献   

11.
分子筛纯化系统是位于深冷分离项目的前端净化单元,能吸附原料气中的H2O、CO2、CH3OH等微量杂质,以避免这些杂质在深冷设备中结冰.通常,用于分子筛的再生氮气都会被放空,本文通过对几种获得氮气的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回收分子筛纯化系统的再生氮气具有良好的可实施性,并能获得很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12.
分子筛纯化系统是位于深冷分离项目的前端净化单元,能吸附原料气中的H2O、CO2、CH3OH等微量杂质,以避免这些杂质在深冷设备中结冰。通常,用于分子筛的再生氮气都会被放空,本文通过对几种获得氮气的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回收分子筛纯化系统的再生氮气具有良好的可实施性,并能获得很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13.
我公司甲醇装置是利用100kt合成氨铜洗气中的CO、CO2和300kt合成氨弛放气中的H2作原料气来生产的,氢提纯采用的是变压吸附工艺。为了满足油脂化工所需高纯度氢气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弛放气中氢的回收率,1993年底对原有的变压吸附装置进行了节能技术改造,即由原来的二套四塔一均工艺改为目前的八塔三均工艺。改造后投运不久,就发现分子筛粉化现象严重,后经分析及处理,解决了分子筛粉化问题。1 粉化情况变压吸附装置改造投用后,仅运行了20多天,就发现部分吸附塔的仪表导压管有被分子筛粉尘堵塞的现象。起初仪表工均一一取下进行疏通,随着装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氨合成催化剂采用氮气升温的理论计算和分析,根据离心式压缩机采用氮气试车的经验,对比合成气压缩机在氢氮气介质下运行的压力和温度,得出合成气压缩机在氮气介质下运行的压力和温度技术参数,从而获得了采用氮气升温操作的压力条件并编制氨合成催化剂氮气升温操作方案。采用制定的操作方案,成功地进行了氨合成催化剂氮气升温操作,使合成气压缩机开机时间由10~12 h缩短至2 h以内,不仅减少了大量原料气的长时间排放,而且可提前8~10 h恢复合成氨生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陈劲松  李小定 《气体净化》2004,4(4):111-121
合成氨工艺中串入甲醇生产,或单纯的甲醇生产工艺延伸到以生产合成氨为终端,前者的目的是通过联产甲醇。充分利用原料气中的一氧化碳生产甲醇;后者则是把原料气制造时带入的少量氮气与氢生产氨,避免了合成甲醇后排放氮气造成有效气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黄石峰  郑育英  付成波 《广东化工》2013,40(1):19-20,40
论文对3A分子筛对乙酸乙酯溶剂中少量水分的吸附及再生进行了的探讨。对3A分子筛对的饱和吸附量,水分的吸附效果,分子筛的再生条件和寿命分别进行了研究,为相关工艺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流量为5 mL/min时,吸附效果较好。分子筛再生采用干燥方式,在230℃下干燥4 h,循环使用30次后的吸附效果仍然较好。对分子筛的微观结构通过SEM进行了分析,发现新鲜分子筛和循环使用30次后的分子筛微观表面结构有所不同,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对无粘结剂Na K-LSX分子筛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材料的氮气与氧气吸附量。结果表明,型体分子筛中的高岭土转化为X型分子筛,晶化后的无粘结剂Na K-LSX分子筛的微孔比表面积增加了720.985 1 m2/g,经离子交换后,Ca-LSX分子筛的氮气吸附量达到了27 m L/g,Li-LSX分子筛的氮氧分离系数α(N2/O2)为5.95。  相似文献   

18.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对无粘结剂Na K-LSX分子筛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材料的氮气与氧气吸附量。结果表明,型体分子筛中的高岭土转化为X型分子筛,晶化后的无粘结剂Na K-LSX分子筛的微孔比表面积增加了720.985 1 m2/g,经离子交换后,Ca-LSX分子筛的氮气吸附量达到了27 m L/g,Li-LSX分子筛的氮氧分离系数α(N2/O2)为5.95。  相似文献   

19.
张兴春 《中氮肥》2014,(2):62-64
我公司氨系统的管道、设备在检修后通常的置换方法是先用氮气把大部分空气置换掉,然后抽真空,再用气氨进行置换,并严格控制氧含量≤0.5%来保证设备安全.因为在通入气氨前,经过了抽真空(一是对系统进行试漏,二是减少气氨的置换消耗量),系统中只存在少量的氮气和氧气,当导入气氨后,系统中气氨含量会迅速上升,而氮气、氧气含量则随之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20.
无氢脱氧催化剂制备高纯气及保护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 言 惰性气体的脱氧方法文献报导很多,而工业上应用最多的是吸附法、低温精馏法和催化法。传统的催化脱氧法有以下两种: (1)采用贵金属为催化剂、利用氢氧反应生成水的原理来脱除氧。经分子筛吸附水后便可制得高纯气。此法在净化后的气体中含有少量的氢,因此对电子、半导体等行业中忌氢的工艺系统不能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