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采用现代制瓷工艺,选用景德镇附近所生产的陶瓷原料,在梭式窑中烧成,仿制钧红分相窑变釉,基本达到了其深浅不同的青蓝色流纹与紫红色交相辉映的效果。实验中借助色度计、SEM等手段,探讨了Si/Al摩尔比、促分相剂P2O5添加量及着色氧化物CuO和Fe2O3含量对钧红分相窑变釉呈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Fe和Cu在钧瓷紫釉和青釉中的存在形态。结果表明Fe在紫釉和青釉中都以Fe2O3、Fe3O4、FeO3种形态存在;Cu在紫釉中以CuO、Cu2O和少量的Cu存在。FeO和CuO共同作用的结果使钧釉呈现紫色。通过热力学分析了Fe和Cu的各种氧化物。并给出在不同CO2/CO分压下各种氧化物的热力学状态图,这些结果为钧瓷釉成色的理论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烧成工艺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洪巍  王淑玲 《陶瓷》2000,(3):27-29
利用河南省神地区的原料研究了烧成温度制度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通过对釉色的观察和利用国产JFY-PS测配色仪进行颜色分析,结果表明,在适当的烧成工艺条件下,可以在相当宽的组成范围内获得呈色良好的钧红瓷釉;还原温度的高低是影响钧瓷釉呈色的重要影响因素,较低的还原温度减弱了Cu2O胶粒和Fe^3+显色,使釉的长波反射率降低,相对强化了Fe^2+的显色使用,可以获得不同深浅的葡萄紫浅釉;偏高的还原温度将显  相似文献   

4.
以生料石灰碱釉为基础,通过三角配料法,确定了钧瓷窑变釉的最佳配方。以同一配方釉在同一窑炉中烧制出紫红色、蓝紫色的窑变釉。利用色度仪、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Raman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仿钧瓷窑变釉的形成及呈色机理。结果表明:同一配方样品在窑中摆放的位置不同,表现为温度以及气氛不同,导致其微观结构以及着色元素价态不同,从而形成钧瓷窑变釉;此外,窑变釉的成色原因是氧化铁和氧化铜共同参与形成的,其中不仅仅只有离子着色,还有结构成色的参与。成功的解释了钧瓷窑变釉的形成原因及呈色机理,为钧瓷窑变釉的复仿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高温熔体液相分离的基本概念,以及分相的机理与范围,并以此为基础,对分相机理在陶瓷窑变釉中的应用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陶瓷艺术釉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6.
阎飞  王双华 《陶瓷学报》2012,33(3):376-379
通过对传统钧瓷窑炉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馒头窑和风箱炉的基本结构和装烧工艺的研究,分析了窑炉的不同结构,描述了不同的装烧方式。结果表明密封性能好的窑炉以及相应的保温烧成制度与钧瓷釉面呈色、纹路和釉画的形成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钧釉的外观上,对古今钧瓷窑变的艺术特征进行描述,并结合现代钧瓷生产工艺的特点,讨论了影响钧瓷窑变的工艺因素。指出:钧瓷窑变的关键,是使用特定的原料、合理的釉料组成和独特的烧成方法。  相似文献   

8.
孙忱  殷书建 《山东陶瓷》1997,20(2):11-14
利用二价然离子的着色机理对宝蓝釉的呈色进行了分析,主要探讨了基础事碱性氧化物以及宝蓝料对色釉呈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组成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河南省Hou地区的原料系统研究了滑石、骨灰、ZnO和Fe2O3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通过对釉色的观察和利用国产JFY-PS测配色仪进行颜色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烧成工艺条件下,可以在相当宽的组成范围内获得呈色良好的钧瓷釉;少量引入滑石、骨灰、ZnO、和FeO3不会明显改变钧瓷釉的发色;过多引入滑石会导致釉的析晶而使釉的红色变浅;适量引入ZnO有利于釉色明度的提高,增强釉的乳光效果,获得浅紫红色的钧瓷釉,过量引入ZnO则会明显增中釉对短光的反射率而使钧釉紫红色调增强;过多的引入Fe2O3与骨灰都会降低釉对可见光特别是长波光的反射率而不利于钧红釉的呈色;Fe2O3的引入会使釉色偏向紫红。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佛山地区通用原料,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金属光泽釉的最佳组成。实验发现MnO2是发色主要氧化物;使色差减小的氧化物可同时增加光泽度。与以前金属釉配方相比,所需铅的含量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11.
南宋官窑青瓷釉呈色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南宋官窑青瓷釉的颜色分釉色色调(颜色种类)与釉色饱和度(颜色鲜艳程度)两方面进行研究,釉色色调与主波长位置对应,釉色饱和度与刺激纯度对应,用穆斯堡尔谱分析,配以反射光谱测定,CIE色品图.及配位场理论分析研究南宋官窑青瓷釉的釉色色调,并试验烧成温度和釉层厚度对釉色饱和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南宋官窑青瓷釉的颜色主要受六配位Fe(2+)离子的dd跃迁与Fe(3+)离子的荷移光谱控制,前者的吸收带位置在1000nm左右近红外区,后者在230nm左右紫外区,两者共同决定南宋官窑釉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光谱。(2)实验表明,控制南宋官窑青瓷釉色色调,关键是控制/Fe(3+)比值。/Fe(3+)比值增大,主波长位置移向短波方向,反之则移向长波方向。(3)实验表明,烧成温度提高和釉层厚度增大都使南宋官窑青瓷釉色饱和度增大。  相似文献   

12.
以新型包裹镉硒红色料为着色剂,长石-石灰混合生料釉为基釉,研制出适于骨质瓷坯料的新型高温大红釉。此釉无镉溶出,不含铅、钡等对人体的有害成分,在氧化气氛下烧成,其烧成温度为1240~1260℃。还探讨了基础釉组成对色釉呈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包裹型镉硒红在三种不同基础釉中的发色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三种不同的熔块作为基础釉,研究ZrSiO4晶体包裹Cd(SxSe1-x)色料在其中的发色及外加不同含量Zn、Ca、Mg、Si、Na对发色和釉面质量的影响,并在本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建陶行业全抛釉气泡存在的难题,本文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全抛釉气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规律,揭示了坯体、底釉以及全抛釉的相关性能与气泡的关系。结果表明:全抛釉始熔点应与坯体的烧结性能以及底釉的融熔特性相匹配,严格控制全抛釉的高温黏度及表面张力有利于控制抛釉层中的气泡的数量和尺寸。全抛釉中形成一定量的晶体对气泡的控制和稳定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包裹型镉硒红釉的组成和呈色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ZrSiO_4-Cd(S_XSe_(1-X)包裹色料制备了镉硒大红釉。应用XRD、IR、EPMA等现代测试方法,对包裹型镉硒红釉的组成和呈色机理作了初步研究;探讨了该类型釉的呈色与基础釉组成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杨晓兰 《江苏陶瓷》2010,43(5):53-55
均陶是陶都宜兴最早的陶瓷种类之一,它与精陶、紫砂、青瓷、美彩陶一起被称为宜兴陶瓷艺术的"五朵金花"。宜兴均陶以大气、古朴、美观著称于世,堆、贴是它的主要装饰手法,这在民间艺术的装饰手法中极具代表性。均陶堆花作品具有实用与陈设的双重价值。然而,今天的陶都却成了紫砂陶"一枝独秀"的局面,作为均陶工艺从业人要振兴现代均陶工艺,我们就很有必要深入探讨、研究它的堆花工艺,从装饰形式、装饰内容、装饰技法这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创新。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宜兴均陶走上繁荣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纳米TiO_2添加对陶瓷釉的表面结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武艺  张微 《硅酸盐通报》2009,28(5):1071-1075
采用纳米TiO_2对丝网印刷釉料进行改性,制得一种能在低温下快速烧成的改性釉料.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分析仪等仪器对釉料、釉面进行了结构与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在750~800 ℃温度烧成时,当加入5~7.5wt%纳米TiO_2能与原釉料良好地结合,制得平整、致密、光滑有光泽的乳白色釉面.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微波烧结条件下釉层配料比对长余辉发光陶瓷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法得出发光陶瓷的最佳发光条件:釉层配料比1∶5,时间8min,助熔剂7%,吸波物质的质量2.0000g。  相似文献   

19.
乙烯装置裂解炉热效率是裂解炉的重要参数,同时与装置能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提高裂解炉热效率是降低能耗的关键。本文以抚顺乙烯裂解炉装置为例,结合近几年实际运行数据对影响裂解炉热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优化各项参数,在实际操作中切实可行的,提高热效率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程光辉  郭江 《硅酸盐通报》2015,34(1):286-289
设计了粉磨的圈流工艺流程,研究了研磨的介质、工艺流程及参数等因素对粉末矿渣的比表面积、粒径尺寸和活性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研磨时,不同的研磨体对研磨结果有较大影响,合理的预磨时间有助于提高粉磨效果.在15 min钢棒预粉磨+30 min球段粉磨的工艺条件下,可得到最大的比表面积、最小的粉粒粒径和最大的活性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