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筱雅  何依  邓巍 《城市规划》2021,45(8):67-77
革命老区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事件特性,因特定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而成为历史纪念地。由于革命性事件发生剧烈和短暂,仅少数旧址以纪念物形式成为文化遗产,而与事件本身相关联的历史环境,则在事件消失后大多湮没在浩瀚的时空中。一方面,历史事件因脱离了具体环境而无法整体"阅读";另一方面,历史信息的碎片化使历史的整体意义逐渐模糊。本文基于记忆之场理论,以山西岚县抗战史迹为例,在县域空间的单元内解析革命老区的事件特征与事件环境,通过记忆之场使历史事件的意义在县域空间内进行重构,探索事件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代铁路建设作为历史“大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广泛的集体记忆之一,相应的铁路遗址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成为跨区域、大尺度、系统化的工业遗产。当下,铁路遗址在区域环境中不断碎片化,失去了整体视角下的空间联系,导致与其相关的社会记忆无处承载。对此,立足“记忆之场”的理论内涵,认为历史建成环境中的“记忆之场”,是保护、更是一种建构。通过对社会记忆的多方位挖掘,在城际、城区、场所三个尺度进行记忆场域的营造,对破碎化的铁路遗址进行整体解读。并进一步以潮汕铁路为例,揭示其承载的社会记忆、探索相应的记忆场域营造方式。在超越建成遗产的视角下,探索普适意义上,铁路工业遗址的记忆建构与保存的现实问题,以期为同类铁路遗存的“遗产化”路径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3.
4.
历史痕迹、场地记忆是一座城市的特色和生命力所在。在分析概括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景观是承载城市场所记忆最重要的物质空间载体。通过引用国外案例及国内外相关保护法规,引申出通过景观表达场所记忆的必要性。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探索城市文脉、场地记忆等在城市更新及多元化社会背景下的景观表达途径。最后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为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景观项目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章引入“记忆之场”理论,结合城市历史公园公共场域属性,探索建构了基于记忆之场识别、建构的历史公园保护更新方法。该方法旨在建立公园客观遗产要素、历史信息与主体历史经验的连接,将场域、场所、场景作为人本主体读取和存贮集体记忆的空间媒介,以实在、功能、象征为记忆之场的构成要素,以经验、价值、意义为三元要素的经验结果,从空间尺度、时间阶段、存在状态等多重维度开展识别与解构。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重庆市枇杷山公园为证例,通过对公园不同时期历史场域、场所、场景的识别解析,提出相应记忆之场要素的修复、活化和呈现策略,以促进公众对公园“记忆之场”的动态经验和建构,创新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践逻辑与行动理论。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2005年5月对德国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德国鲁尔区的发展历程、工业废弃用地与工业设施遗存改造规划做了初步的分析;并通过对鲁尔区与我国城市工业废弃设施问题的比较辨析,探讨了鲁尔区改造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米元培 《居业》2021,(4):26-27
城市历史景观作为一个城市的文脉所在,对其保护的研究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研究热点.然而不同于物质保护,集体记忆则提供了居民独有的归属感,使得集体记忆的保护逐渐进入了公众视野.本文以兰州市五泉山公园与文庙为例,对于集体记忆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概念分析以及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8.
城市记忆与工业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2005年5月对德国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德国鲁尔区的发展历程、工业废弃用地与工业设施遗存改造规划做了初步的分析;并通过对鲁尔区与我国城市工业废弃设施问题的比较辨析,探讨了鲁尔区改造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引入“记忆之场”理论,结合城市历史公园公共场域属性,探索建构了基于记忆之场识别、建构的历史公园保护更新方法。该方法旨在建立公园客观遗产要素、历史信息与主体历史经验的连接,将场域、场所、场景作为人本主体读取和存贮集体记忆的空间媒介,以实在、功能、象征为记忆之场的构成要素,以经验、价值、意义为三元要素的经验结果,从空间尺度、时间阶段、存在状态等多重维度开展识别与解构。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重庆市枇杷山公园为证例,通过对公园不同时期历史场域、场所、场景的识别解析,提出相应记忆之场要素的修复、活化和呈现策略,以促进公众对公园“记忆之场”的动态经验和建构,创新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践逻辑与行动理论。  相似文献   

10.
11.
潘玥 《建筑遗产》2023,(1):134-143
在当下广义的遗产保护再利用课题中,建筑师深度介入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工作中,对于数量巨大且并未进入遗产认定名录的一般性工业遗存类型,建筑师有一定的主动权,通过设计操作进一步再塑场所精神,提升地方文化的凝聚感。文章通过对上海市杨树浦路原煤气厂滨江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设计为边园案例的再读,聚焦并解析其基于当代工业废墟的现代再现设计策略。分析以非遗产的“遗产化”操作为线索,逐步展示了设计师梳理工业残迹及周边景观要素,创造性地以防汛墙废墟建立城市记忆边界这一历史化处置,通过现代景园式设计成功地将废墟转化为再现上海历史的空间舞台。文章指出建筑师的创意性操作策略对于遗产保护再利用与修补集体记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记忆的回归     
谢渝辉 《中外建筑》2007,4(11):36-37
罗西类型学的设计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在设计中尊重历史文化的一种思路。通过列举罗西·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三个作品,分析设计师有意识地从地区的历史中寻找"原型",通过各具风格的处理手法,达到尊重文化传统,延续记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何捷 《四川建材》2019,(2):58-59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不但体现了城市文化内涵,而且代表了城市形象,通过简要分析城市建筑记忆元素、公共艺术景观,能够有效提高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中记忆元素的应用价值,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城市建筑记忆元素的应用要点,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14.
《华中建筑》2008,26(7):215-215
仅仅把优秀近现代建筑列入名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保护、利用好这些建筑,让它们继续发挥余热。我们国家目前还缺少公认的,成熟的近现代建筑保护利用的理论和方法,急需我们进行认真探索。  相似文献   

15.
对四川省绵阳市4个典型三线工业遗产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三线工业遗产记忆场所的因子主要包括建筑因子、相关物件资料因子、自然因子、运动休憩空间因子4个公共因子,其中建筑因子对三线工业遗产记忆场所起主要作用。同时,通过对影响三线工业遗产记忆场所的公共因子进行分析,对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晨  韩锋 《中国园林》2019,35(6):45
美国是全球最早开展遗产景观档案系统化建设的国家之一。从遗产景观研究和保护的现实需求出发,回顾了美国遗产景观档案系统化建设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代表性项目——美国历史景观调查,总结了该项目在建设理念、运行机制、技术标准和发布途径等方面的经验。结语部分提出了该项目对中国遗产景观档案建设的启示:保证遗产景观档案项目的独立地位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围绕遗产景观档案工作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是完善体系、增强执行力的保障,遗产信息共享是档案建设工作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7.
以集体记忆概念为理论框架,通过梳理相关概念并以白裤瑶族为例,将瑶山古寨景观记忆归纳为生产生活型、观赏娱乐型、文化习俗型和宗教祭祀型,进而提取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以期为保护和延续民族村落景观记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庭伟 《城市规划》2021,45(9):9-14,88
简要回顾1980年代以来历史遗产保护的成就,认为这是集体的接力赛的成果,依靠上层的决策支持和底层的素质积累;提出历史遗产的保护性整修不同于城市更新的经济性开发,历史保护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行为,而城市更新是提高空间效益的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遗产概念的历史过程回顾及其本体价值的分析,论证了遗产的本体价值在于集体记忆的传承和文化认同的构建,并以以色列的马萨达要塞为例说明这一观点,从而得出国家遗产地所内涵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不应该随着世界遗产的申报而被抹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分析中国国家遗产所面临的2个重要问题:一是国家遗产申报世界遗产所引起的本体价值割裂;二是过度旅游开发所引起的国家遗产本体价值缺失.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