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边园生长于上海黄浦江边的一处无名废墟,包括一堵混凝土长墙,以及墙边的荒野、空地、江岸,甚至连工业遗址都算不上(图1)。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绝对的无名性",却让边园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本体性诗意。它与废墟有关,也与在废墟基础上的空间建构有关。边园是极为普通的,普通得甚至走到附近都不会刻意关注它。边园也是令人惊诧的,惊诧来源于完全走近废墟时,就能感受到废墟身上所散发的荒野气质,也会听见这个现代工业考古遗址深处传出的潺潺流水声。  相似文献   

2.
《城市住宅》2010,(5):28-28
<正>经过广州援建人员19个月的苦战和巧干,汶川县城威州镇从"站立的废墟"神话般地成为"现代羌城",实现了村村通道路、家家有房住、孩子有书读、生病有医治、人人喝上干净水。  相似文献   

3.
陈镌 《新建筑》2023,(5):103-107
可变性是现代公共建筑在表现新纪念性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质上是时间因素介入建筑的一种方式。通过形式自身蕴含的纪念性、不同时间并置所带来的可变性,人造“废墟”概念回答了新纪念性的形象问题。环境调控技术既可以从物质上促成“废墟”的形成,也可以是其形式的逻辑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讨论了在新地域主义语境下,现当代建筑师如何依托被动式环境调控技术,利用时间的加速来实现具象的“废墟”,利用时间的层叠来呈现抽象的“废墟”。  相似文献   

4.
<正>前言自然灾害不仅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还会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的废墟。如2004年印度洋海啸,仅泰国就产生约90万吨废墟,班达齐亚、印度尼西亚则需要72.5万立方米的土地来处理建筑垃圾及其他废弃物;2005年美国卡特丽娜飓风产生约7600万立方米废墟,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产生约2000万吨废墟,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产生约2900万吨废墟。据测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西方都存在大量的建筑遗产废墟,但在处理方式上却不尽相同。西方具有完善的制度体系,采取谨慎而科学的保护措施;而中国采取断层的保护方式,重视文保单位级别的废墟,忽视一般性故旧建筑废墟。这是中西方传统废墟观念差异的体现,文章试图解读这种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为中国当代建筑遗产废墟的延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绍兴桂园新村社区改造是"废墟改造三部曲"的第一部.一个开放性三维化的红砖水渠系统被植入到这个废墟.赋予这个位于水乡都市里的废墟以新气象。在改造过程中.配合这个水系统建筑师相应变动了废墟结构.做了一些必要的体量加减法。一个普通现代主义风格的废墟被重新接纳到一个生长的水系统。围绕这个活体系统.设计以此为本,组织功能体以及各种建构本体元素。建筑师将中国地域建造情趣里特有的两大生长系统(木结构以及水系体)作为核心框架.经过改革与改良.使其能上衔古典与传统,下接日常与现代.二者合力重新创造出一种充满复合性的"新传统"。基于两大生长系统.这个新传统试图寻找"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一种充满"呼吸"性的建造关系.即新的"新陈代谢"主义。  相似文献   

7.
<正>是否能对历史上的建筑废墟进行整体性重建.一直以来都是个敏感话题。对于废墟重建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对拟重建对象的性质、背景以及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充分论证,关于废墟重建的讨论才有意义。这点学术界早已达成共识。德国德累斯顿圣母教堂在二战中毁于战火。她的重建是20世纪末欧洲最重大的废墟重建工程,历时十余年,总投资达1.8亿欧元。德国的二战对手们对工程提供了无私的捐赠与援助,使圣母教堂的  相似文献   

8.
<正>1引子沙井村民大厅从一个旧电厂废墟改造而成,是为沙井村民提供在地服务的文创场馆和社区中心,具有开放性的建筑功能。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尝试使用“废墟建筑学”的观念和方法,从以下两方面让废墟获得新生:一是废墟的物质性再生;二是废墟的精神性再生。投入使用的沙井村民大厅,举办了包括“沙井金蚝节”等在内的多项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沙井村民已经将其作为重要的日常生活场所,城市居民也经常到此休憩游玩,这儿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公共空间(图1~3)。  相似文献   

9.
潘玥 《建筑遗产》2023,(1):134-143
在当下广义的遗产保护再利用课题中,建筑师深度介入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工作中,对于数量巨大且并未进入遗产认定名录的一般性工业遗存类型,建筑师有一定的主动权,通过设计操作进一步再塑场所精神,提升地方文化的凝聚感。文章通过对上海市杨树浦路原煤气厂滨江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设计为边园案例的再读,聚焦并解析其基于当代工业废墟的现代再现设计策略。分析以非遗产的“遗产化”操作为线索,逐步展示了设计师梳理工业残迹及周边景观要素,创造性地以防汛墙废墟建立城市记忆边界这一历史化处置,通过现代景园式设计成功地将废墟转化为再现上海历史的空间舞台。文章指出建筑师的创意性操作策略对于遗产保护再利用与修补集体记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呐喊     
火灾,令人触目惊心的火灾; 一幢幢宽敞明亮的住宅,转眼间化为灰烬,变成一片废墟; 一件件光洁夺目的现代家具,一台台高档家用电器瞬间被烈火吞噬; 一对对如漆似胶的恋人,双双葬身火海; 一个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夜之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一幅幅大火劫后的惨景,一个个焦头烂额,面目全非的面  相似文献   

11.
<正>移动式破碎筛分站的第一台设备在20世纪80年代交付给北欧的建筑承包商,迄今已经已有30多年的应用历史。移动破碎筛分应用在建筑垃圾进行再生骨料生产的项目众多,美卓移动式破碎站曾经成功地在日本神户大地震后的废墟清除处理,美国"911"后的废墟清除处理,"汶川"震后的废墟清除处理等工作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伦敦奥运会的绿色理念为新扩建体育场馆及道路近可能利用再生骨料,移动破碎筛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这项修复设计,经由现代设计元素的提升,保持了对原先建成环境及自然环境的敏感度。这个项目探索了二分性:一边是13世纪纳斯里德塔坚固、永恒的形象,由不知名工匠建造;另一边则是当代建筑临时的、轻盈的、易消解的特质。古建筑的加建部分构思为未来的废墟,这个可移除、临时性的体量直接安插在地面上,没有基础,采用强对比性的材料。对古塔的修复工作包括尽可能保存原始材料、移除现代的加建部分、重现原始的泥  相似文献   

13.
为向前来了解纽约世贸中心废墟清理情况和凭吊“9·11”恐怖袭击事件罹难者的人士提供方便,一个民间团体在政府官员首肯下正在废墟现场周围搭建4个参观平台。  相似文献   

14.
德国杜塞尔多夫市郊西北的卫星镇,是一个从二战废墟上建起来的新型小城市,几乎清一色的现代建筑,但在炮火中幸存无几的老建筑却被人们心肝宝贝似地保护起来。  相似文献   

15.
正西藏日喀则的桑珠孜宗宫始建于公元1360年前后,与晚其300余年后重建的布达拉宫有着亲缘关系。这座历史地标不幸毁于"文革"初期。2004年,受上海市委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前后历时六载,全程负责了宗宫历史天际线修复及宗山博物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配合。该工程以现代建筑技术,结合当地传统材料、工艺,保存加固了堡台废墟,复原了上部宫楼,并在其内部设计建成了藏风宗山博物馆。该工程创造性地探索了废墟状态历史地标的特殊里现方式,为民族地区建筑遗产的保  相似文献   

16.
移动式破碎筛分站的第一台设备在20世纪80年代交付给北欧的建筑承包商,迄今已经已有30多年的应用历史。移动破碎筛分应用在建筑垃圾进行再生骨料生产的项目众多,美卓移动式破碎站曾经成功地在日本神户大地震后的废墟清除处理,美国“911”后的废墟清除处理,“汶川”震后的废墟清除处理等工作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伦敦奥运会的绿色理念为新扩建体育场馆及道路近可能利用再生骨料,移动破碎筛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破坏性地震往往会造成人员在建筑废墟内被掩埋,地震现场余震频发、废墟内环境危险而又复杂,这些都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提高地震救援效率,国家"863"计划支持研发了地震救援辅助机器人。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废墟搜索机器人与旋翼飞行机器人运往灾区,配合救援队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8.
王伟侨 《建筑遗产》2021,(2):141-152
介入与遗产建筑相关的项目,时常要面临场地现存的废墟状态.如何认知废墟本身存在的空间价值并对其进行修复,如何把握改造的尺度以适应当代生活的使用需求,如何进行扩建并处理好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从始至终贯穿在项目中,影响建筑师对整体空间的把握和对材料、尺度、路径及视域的处理.文章以西班牙皮亚斯学校废墟改造为国立远程教育大学为例,探讨建筑师何塞 · 伊格纳西奥 · 利纳萨索罗如何将废墟作为当代建筑的永恒参考,以时空修补的姿态介入广场的改造、地下车库的建设、教堂废墟的修复改造和毗邻空地新建大学中心的项目中;在形成城市、建筑和家具这三层尺度的基础上,呈现完整的城市图景.  相似文献   

19.
在国内以往的城市化中,只有少量文保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废墟得到保护,而大量饱含城市集体记忆的一般历史建筑废墟被忽视,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的文化观念否定岁月价值的存在。研究文化观念否定岁月价值的机制原理,可以为保护这类建筑遗产的弱势群体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从"生死观"和"传统废墟观"展开研究,前者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的建造材料和重"式"轻"代"的营造方式,进而无意识地影响了岁月价值的有效累积。后者使废墟成为传统文化的消极符号,使人们有意识地忽视了岁月价值的历时性。应转变这种传统认知,选择性地对具有潜力的一般历史建筑废墟进行活化,使其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20.
<正>一场烈火肆虐后留下的废墟,浓烟还未彻底散去,残留的积水混合着泥浆……一个高高大大的人,穿着雨靴,小心翼翼地选择看起来似乎稳妥的落脚点,仔细地在这断壁残垣中开始了"侦查"。他就是我们这期故事的主人公——辽宁省沈阳市消防支队高级工程师孙国风,从事火灾原因调查30年的消防"福尔摩斯"。让废墟说出秘密在外人看来,火焰毁去了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