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污泥资源化利用需求,选用市政污泥制备污泥基生物炭,通过冷场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氮吸附比表面积分析仪对其进行物化性质表征。结果显示:当污泥和浓硫酸按照1∶2比例活化时制备得到的生物炭比表面积最大,但弱酸或强碱弱酸盐有利于提高活化后污泥基生物炭官能团种类。此外,将污泥基生物炭作为活性污泥调节剂,对其可行性进行了探究,采用沉降性能、过滤性能和脱水性能作为调理后活性污泥脱水性能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在CO2氛围下制备的污泥基生物炭调理后,活性污泥脱水性能最好,泥饼含水率仅为50%,满足单独焚烧用泥质和卫生填埋对泥饼含水率的要求,显示出污泥基生物炭用作污泥调理剂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厂石灰法改性污泥脱水技术存在的缺陷,优化污泥的深度脱水处理,开发了新型高分子改性调理剂污泥深度脱水处理技术。于江西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了生产性试验研究,采用新型高分子改性调理剂和FeCl3对经浓缩机初步浓缩的剩余污泥进行改性调理,再经隔膜板框压滤机压滤脱水处理,脱水后的污泥含水率的稳定在55%以下,且板框机单板进料量提升80%以上,大幅提升污泥脱水系统处理效率。采用新型高分子改性调理剂污泥深度脱水工艺,可大幅提高系统处理效率降低运行能耗,大幅减少调理药耗降低污泥脱水成本;污泥实际外运污泥量可相较石灰改性工艺降低1/3左右,大幅减少污泥最终处置费用;同时,因污泥调理过程干物质投加量大幅减少,对污泥热值影响度小,脱水后泥饼可用于制砖和焚烧发电利用等,有利于污泥资源化处置要求。  相似文献   

3.
某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艺段存在污泥脱水效果差,药耗偏高等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进泥泥质、调理方式等因素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对该厂生产设备进行改造,优化污泥脱水工艺调控手段,降低泥饼含水率,有效控制药耗,提高污泥脱水效率.  相似文献   

4.
活性污泥EPS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污泥絮凝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胞外聚合物对生物絮凝体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去除效果等有重要的影响。试验主要通过连续进水和连续出水的方式,考察在常温条件下pH值和污水水质对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同时研究胞外聚合物及蛋白质/多糖的比值与污泥絮凝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pH值和污水水质对胞外聚合物含量有重要的影响,胞外聚合物总量对污泥的絮凝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独山子石化公司对原有石化污泥处理工艺进行了离心脱水技术改造,对影响离心脱水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离心脱水法污泥处理量为8.4~12.8m^3/h,进离心机污泥含固率控制在1.43%~4.18%,离心机转速为3330r/min,差速为16~25r/min,聚丙烯酰胺投加量在3~8kg/t干泥,脱水后的泥饼含水率不大于85%,固相回收率不小于90%(平均)。改造后药剂节约费用为27.72万元/a,罐车拉运费用每年节约14万元左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烟台市某垃圾渗滤液处理车间污泥脱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运行过程进行工艺调整提升脱泥效率,通过对药剂投加量、进泥量、差速的调整,以降低泥饼含水率。研究结果显示,当药泵频率40Hz,污泥泵频率为30Hz,差速为4时污泥脱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制实验装置,针对水平电场的电渗透脱水技术对污泥进行预处理试验来探究应用电极转换法对污泥电渗透脱水实验的影响。根据转换时刻将实验分为五组:10 s、20 s、30 s、40 s和不转换。探讨了电极转换法对污泥电渗透脱水效果、电流、污泥pH值和电导率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关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电场作用下,当电压梯度为25 V/cm,污泥厚度为25 mm时,采用电极转换法可以有效提高污泥电渗透脱水的效率,最佳电极转换时刻为20 s。  相似文献   

8.
活性污泥(WAS)经酸化/氧化处理后,胞外聚合物发生变化:在强酸环境下,总胞外聚合物以芳香族蛋白质为主,随着酸性的减弱,提取物中以类腐殖质物质为主;溶解型胞外聚合物在强酸条件下提取出来的主要有机物为类富里酸,随着酸性的减弱,类腐殖质物质占据主要地位;松散结合型胞外聚合物中检测到主要的有机物则为类富里酸及类蛋白质;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的提取物主要是与芳香族氨基酸结构有关的类蛋白质。经3.0 g/L高铁酸钾溶液氧化调理后,各层胞外聚合物提取液检测到的多糖和蛋白质含量较未处理条件下分别高出120倍和1倍以上。根据脱水性能测试结果,酸化处理与氧化处理后,污泥的脱水性能提高了9%。  相似文献   

9.
饼状污泥干燥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可视化研究方法,通过一系列饼状污泥干燥实验,考察了干燥温度和比表面积对饼状污泥干燥过程水分析出特性以及饼状污泥在干燥过程中的表观形态、收缩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污泥饼含水率从80%降到60%时,厚0.48cm的污泥饼比厚0.76cm的污泥饼少用时43min,收缩面积也较厚0.76cm的污泥饼大1倍.增大污泥饼的比表面积后,干燥速度加快,收缩程度增加.污泥干燥的外部条件对最终干燥效果影响不大,但对干燥时间影响较大.污泥的收缩因子随着初始干基含水率的降低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0.
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量高达处理水量的0.3%~0.5%(以含水率97%计算),因而将污泥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已经迫在眉睫.在对污泥的处理处置过程中,污泥脱水是目前面临的关键环节.然而经过当前脱水工艺后污泥的含水率依旧较高,亟需寻找更为高效的污泥脱水技术.通过综述污泥脱水的常见影响因素(包括水的硬度和导电率,滤饼压缩性和堵塞,污泥pH值、类型、处理系统、储存条件、泵送及搅拌)和污泥脱水预处理技术(包括破解法、化学絮凝法、化学法、生物法、热水解法和联合调理技术),为深入理解污泥脱水奠定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为工业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指导.不仅指明有效控制污泥的渗透性及絮体强度和尺寸是促进污泥脱水的重要突破口,还提出了深入研发高效絮凝剂和多种联合调理技术方面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李世君 《中外能源》2012,17(1):103-107
广州石化公用工程部炼油污水处理装置,原“三泥”处理单元,采用的是上世纪90年代生产的带式压滤机,工艺比较落后,设备老化严重,“三泥”处理能力及处理效果已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直接影响到炼油污水处理装置外排污水的稳定达标.通过对现有“三泥”处理单元进行技术改造,将带式压滤机更换成离心脱水机:并通过源头减量化控制、筛选污泥脱水絮凝剂等工艺优化措施,解决了炼油千万吨改扩建后污水处理装置“三泥”产量增大,带式压滤机处理能力不足,脱水后干泥含水率偏高,“三泥”直接外运,处理费用高等难题,使现有的“三泥”处理单元能满足炼油污水处理装置的正常生产需要,基本实现污泥脱水的减量化处理,炼油污水处理装置外排污水合格率也相应提高.广州石化炼油污水处理装置工艺改造中,增上了一套“三泥”热萃取装置,待其调试开工后,经热萃取处理系统处理后的产物的含水率将小于5%,可送至CFB锅炉直接焚烧,将真正实现污泥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炼油污水处理场产生的含油污泥,进行调质试验。结果表明,以三氯化铁、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和生石灰复合调质处理含油污泥后,经过55kPa(绝)抽滤,可使含水率由98.6%T降到70.3%,体积减少为原来污泥脱水后体积的71.43%。大大降低了含油污泥的体积,实现了含油污泥的减量化。计算了应用三氯化铁、CPAM和生石灰复合调质后的经济效益,可减少费用支出588.3万元。  相似文献   

13.
邓东坤  刘杰  范奎 《节能》2020,39(5):71-73
厌氧氨氧化是最具潜力的脱氮技术之一。为探究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过程中物质降解和胞外聚合物的变化,实验利用SBR反应器启动了富集ANAMMOX污泥的实验装置,测试启动过程中氮素的降解特征,胞外聚合物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如下:(1)随着培养的进行,颗粒逐渐增大;(2)到124天时,氮素去除能力达到166.53 mg/(L·d)NH_4~+-N和219.01 mg/(L·d) NO_2~--N;(3)污泥EPS中蛋白质为主要成分,蛋白质的浓度随负荷的增加而阶梯式增涨。多糖含量变化不大,维持在20 mg/g以下。PN/PS值随负荷的增加而波浪形上升。  相似文献   

14.
三种方法提取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卫东 《节能技术》2009,27(2):184-186
本文优化了阳离子树脂交换法和加热法提取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过程,并考察了三种方法(阳离子树脂交换法、加热法、NaOH提取法)对市政污水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效果。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活性污泥的胞外聚合物的最佳树脂用量是60 g/g VSS,提取时间为4 h;用80℃热水浴方法提取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最佳时间是20 min;采用热处理法和NaOH法提取EPS,蛋白质和糖的收率没有阳离子树脂交换法好,但需要的提取时间短;阳离子树脂交换法的提取效果相对较好,提取时间约为4 h。  相似文献   

15.
蔡新宇 《中外能源》2013,(9):97-101
大庆石化炼油厂第一净化水车间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存在隔油单元隔油效率低、一级A/O生化单元中A池缺氧反硝化作用低,以及二级A/O污泥有机负荷低引起的出水悬浮物高等问题。利用两次大检修机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改治理:将隔油罐出水虹吸管由原来距罐底0.8m抬高至1.5m,延长油泥沉降时间,同时加装油泥监测管,随时监测罐内油泥高度,及时排泥,避免油泥夹带;将一级A/O生化单元鼓风搅拌改为液下搅拌器搅拌,降低溶解氧含量,提高缺氧反硝化作用;采用跨线的方式,将一级A/O生化单元进水部分(约15m3/h)分配给二级A/O生化单元,提高二级A/O生化单元进水有机物含量,改善二级A/O生化单元的污泥生化效果;加大二沉池剩余污泥的排放量,避免沉淀污泥在二沉池中发生反硝化反应产生氮气,引起污泥上浮。实施以上优化措施后,装置外排污水COD逐渐降低,综合合格率逐年提高,由2010年开工初期的90.9%提高到2012年的99.4%。  相似文献   

16.
胜利油田博24区块水平井筛管外泥饼酸洗工艺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利油区博24区块水平井采用常规酸洗工艺时,存在成功率低、酸洗效果差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未考虑酸液与混油聚合物钻井液、污水以及地层的配伍性,酸洗效果差;②酸洗工艺中,未能对酸液使用量、注入与替出排量、反应时间等进行优化设计,致使酸液对近井地带的清洗效果欠佳;③酸洗泥饼时,一处的污染解除,酸液由此渗入地层,导致其余井段无法有效清除污染物。为此,开展酸液与聚合物钻井液、与过滤污水、与地层的配伍性室内实验,最终确定了酸液配方,完善了酸洗工艺,实施了多级控压泥饼清洗工艺,对酸洗程序与解堵液用量进行优化。对该区块6口水平井的现场应用表明,改进后的二次酸洗工艺可减小泥浆污染,恢复或提升油层渗流能力;多级控压、段塞顶替,增加下铣锥及通井刮管作业程序,可以提高水平井筛管外泥饼酸洗工艺成功率与应用效果。6口水平井平均日产油7.82t/d,平均日产液15.9t/d,改进后的酸洗施工成功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7.
含聚油泥处理技术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泥是石油开采中伴随着油水一起从地层带出的,随着采出程度的提高,油泥的累积量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油田开发中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我国每年得到的含油污泥总量很大,按其来源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油田开采,特别是油井采油生产和井下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泥,比较典型的有落地油泥和钻井泥;油气储运过程产生的含油污泥;炼厂污水处理场产生的含油污泥,一般称为"炼油厂三泥"。所谓含聚油泥,顾名思义,就是含有大量聚合物和原油的污泥。海上注聚油田开发过程中,含聚油泥随采出液系统排出量逐渐增大,影响到流程的正常运行。含聚油泥一般含油约30%~50%,成分复杂,黏度更大,乳化程度更高,固相难以彻底沉降,处理起来更加困难。处理含聚油泥的工艺技术主要有调质-机械分离处理技术、高温处理技术、萃取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以及电处理技术等。对各种技术原理、特点及适用情况进行分析,对含聚油泥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给予展望。  相似文献   

18.
采用薄层干燥的方式对嘉兴市某污水处理厂的脱水市政污泥在不同厚度和温度下的干燥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并通过引入薄层干燥模型,对薄层市政污泥干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厚度越小或干燥温度越高,污泥干燥速率越快。当温度从70 ℃上升到130 ℃时,最大干燥速率从0.025 87 g·(g·min)−1上升到0.081 58 ...  相似文献   

19.
河北某三级甲等医院地下生活污水处理站建于2007年。处理站原采用典型的“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沉淀+石英砂过滤+消毒”处理工艺,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表2的排放标准。在处理站实际运行中存在接触氧化池内填料脱落严重、曝气效果不佳、污水处理站臭味严重、污泥未得到有效处置及系统不能及时排泥等问题,原处理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利用污水站空间布局,将原处理工艺设计改造为“水解酸化+MBBR+沉淀+石英砂过滤+消毒”工艺,并增设废气处理系统及污泥脱水系统后,整个处理系统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达标,污泥得到有效处置,处理站及医院院区内空气质量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0.
基于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原理,采用HSC Chemistry 6.0软件,对污泥化学链气化过程中NOx前驱物(NH3和HCN)与Fe2O3载氧体的氧化还原行为进行了热力学模拟。基于污泥热解实验中NOx前驱物的含量,计算载氧体与污泥的摩尔比(OC/SS)对NH3、HCN以及NH3和HCN混合气氧化过程的影响。热力学模拟结果表明:Fe2O3能显著促进NOx前驱物的氧化和裂解,主要生成N2,几乎无NOx生成;当NH3、HCN以及混合气(NH3和HCN)分别作为还原剂时,其最优OC/SS分别为0.02、0.04和0.05;由于HCN还原性强于NH3,其氧化速率较快。基于Fe2O3/Al2O3混合物(FeAl)载氧体,实验对比了污泥化学链气化与污泥热解过程中NOx前驱物的释放特性,发现Fe2O3能显著降低烟气中NOx前驱物的产率,NH3和HCN产率分别下降32%和62%。实验结果与热力学模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