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晗  王冬 《南方建筑》2018,(6):23-28
面对近年来民宿类建筑的迅速发展,其设计内涵亟需归纳整理。以符号学视野,从“语言”到“言语”对大理乡村民宿进行研究分析(个别解析借用图解方法),得出以下结论:其制约因素包括原代码和现状产物、读者与作者、规范与要求;空间建构趋于表现地方与场所、简约与抽象、多义与多样,感受与体验;传达“所指”内容为地方性与个人价值观;呈现出一种传承、融入到镶嵌的设计状态。  相似文献   

2.
民宿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乡村新兴产业业态,在乡 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民宿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周边乡村区域 的辐射带动和协同发展能力。立足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和民 宿产业发展趋势,提出民宿与乡村经济、社会、环境、文化 系统有机融合的“民宿+”发展模式及发展路径。最后结合百 花山社民宿案例,提出如何立足乡村实际,以“民宿+”推动 乡村的全面振兴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宿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和设计师的青睐.对民宿进行有效设计,挖掘其文化内涵,有利于民宿业的规范及长久发展.文章通过对武夷山五夫镇的地域特色进行分析,遵循地方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及人本原则,将本土山水以及茶文化与民宿融合,打造出中式简约风格的民宿室内外空间.我们要使民宿展现地方性特色,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感官体验,也以期能为武夷山民宿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扬州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的城市,热门的旅游项目和古迹吸引了很多旅客。千篇一律的连锁酒店无法彰显这座古城的地域风情,民宿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成为颇受人欢迎欢迎的住宿形式之一。区别于其他酒店住宿方式和体验,民宿凭借独特的设计带给游客不一样的住宿体验。但市区大多数民宿设计并未明显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存在千篇一律、整体品位不高以及缺少地域文化内涵等诸多问题。近年来,扬州市政府部门颁布了多项政策以适应民宿发展的需要,老城民宿由此得到发展,这些特色民宿从不同方面向游客展示了扬州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以扬州的民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地域文化元素传承视角分析民宿的意义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新乡土主义的角度入手,通过介绍武夷水庄酒店设计的介绍,阐明了作者对于这种风格的再创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湖南省勘察设计协会的一次竞赛为契机,通过对湘西农村民宿设计思考,总结了乡村民宿设计应在具体的实际情况中确定合适的选址、设计原则、设计定位、设计目标。通过一个实际的民宿设计案例,展示了在设计过程中对区域文化、自然环境、传统风貌、业态运营等因素的考量,并通过总平面规划、建筑形态、空间体验、立面造型等设计做出回应,得出了适合当地的民宿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民宿"一词,起源于日本的"Minshuku",原意指提供住宿与早餐的家庭旅馆.文章阐述中国乡村民宿的起源与发展,辨析民宿设计与地域性的联系,从内涵价值、设计原则与地域表达三个方面,论述乡村民宿的设计策略.并以浙江为例,结合实际案例,具体分析自然环境、人文习俗与材料技术对乡村民宿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在地性设计理念作为乡村民宿设计模式研究的指导方法,避免民宿的同质化设计,利于形成符合场地环境特征的民宿设计。通过对在地性设计要素的分析,从外部选址指标、内部营造指标两个维度构建了在地性民宿设计体系,分别从区位条件、景观资源、空间布局、建筑外观、景观序列、植物造景、室内界面等具体指标进行了分析说明,得出在地性民宿设计依据与方法。以湖南省常德市太阳山片区民宿为例,对片区内现有民宿进行调研与分析后,利用在地性民宿设计体系,从民宿选址布局切合场地条件、民宿建筑延续传统建筑语汇、民宿景观融合自然环境三个方面对太阳山片区民宿设计提出策略性建议,可为当下乡村民宿设计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光武  李群  翁素馨 《居业》2021,(8):15-16
乡村民宿酒店空间再生设计本身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是乡村民宿酒店空间和乡村空间环境、周边建筑空间环境与地域人文历史环境共同交融的结晶.而地域文化是乡村民宿酒店空间的基因和灵魂,乡村民宿酒店空间中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乡村民宿酒店空间再生设计工作的核心,是设计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乡村民宿酒店空间再生中地域文化传承设计...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引下,推动传统新农村向现代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成为当下热门话题。鄂西南乡村民宿设计融合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使建筑独具一格,具备发展高级乡村旅游模式的有利条件。基于对恩施地区的实地调研情况,以恩施地区乡村民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民宿发展的可行性与设计策略,使民宿既可以保留当地原始乡土人情、建筑特色,又可承载现代人对乡村生活的需求、输出当地文化特色,从而为当地提供一种新的乡村振兴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1.
建设宜居乡村,是2018年由辽宁省政府提出的辽宁乡村振兴重点推进七项工作中的第二项,其目的是推进农业美丽经济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乡村的民居生态建设有利于加强一个地区的人文、空间、景观的规划及推动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能给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  相似文献   

12.
刘帆 《安徽建筑》2012,19(6):19-20,142
文章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研究对象,尝试性的运用新乡土主义思想探索如何营造乡村景观特色。从应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精神三方面详细总结了营造特色的多种设计表达,并针对在汶川地震中受灾的成都地区乡村景观展开营造方法分析,希望用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为该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3.
黄山  卢取惹  曾兆宁 《四川建材》2022,(4):67-68,7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开了农村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促使农村快速有效发展,这为民宿旅游产业创造了重大发展机遇,近几年民宿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庙安镇民宿建筑为研究背景,分析了研究民宿设计建造的意义,针对当前庙安镇民宿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庙安镇民宿建设可遵循的原则,这对提升庙安镇乡村旅游知名度、保护自然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秦皇岛市庄河村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庄河独特的自然环境、乡土建筑、地域文化及历史特色,归纳总结后运用到庄河乡村"小桃源"民宿建筑设计中,同时结合场地环境,进行场地景观、建筑、室内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该建筑旨在为来此地区的游客提供一个独特的民宿环境,除了食宿需求以外,还能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及艺术为主的空间。同时希望给古村落创造一个功能丰富的公共场所,使游客和当地村民能从中感受到惬意的乡土生活。  相似文献   

15.
金溪县疏口古村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整个古村的格局和古建筑均保存较完好.随着近年来居民生活需求的提高,外出务工的村内青年显著增多,导致村内人气衰败,产业不兴.文章以金溪县疏口古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类比分析,SWOT分析等方法,找寻疏口古村民宿产业发展途径,探索适宜古村发展的民宿发展策略,为疏口古村传统村落保护、民宿产业发展、疏口古村乡村振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由于乡村产业的转型,乡村中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其成为影响乡村环境的重要因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系统工程的不断推进,为乡村工业废弃地的转变带来了机遇。该文以新乡土主义为切入点,提出自然生态、营造乡土气息、延续场所记忆、体验性、新旧协调、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及三大策略:维护生态系统、增强环境保护性;营造乡土景观、加强场所归属感;与时俱进,促进可持续发展,使更新后的乡村工业废弃地在符合乡村新时代发展的同时盘活乡村资源,复兴乡村文化。以张家寺村砖瓦厂改造设计为例,从整体规划、建筑更新、景观设施、植被设计四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期为乡村工业废弃地的更新再利用提供一定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背景下,民宿业蓬勃发展。目前,乡村民宿发展面临着同质化严重、缺乏多元化发展、硬件条件简单、过分酒店化等问题。因此,通过研究民宿的功能空间设计,结合乡村生态资源条件以及乡村文化资源条件来发展特色乡村民宿,不仅可以避免乡村民宿的同质化问题,还可以发挥乡村资源优势。本文从安徽地域文化入手,其研究成果可为乡村特色民宿的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文生 《华中建筑》2020,38(8):15-20
地域文化是被一定区域内的群体所共同认可和尊崇的信仰和理念,在不同要素的作用下,以有形的形式表征与无形的文化内核融于乡土建筑之中。该文在梳理新乡土建筑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结合地域文化的生成机制,以"地、天、人、道"四大要素版块来阐释地域文化作用于新乡土建筑的基本因子,同时从新乡土建筑的营造活动入手,试图通过分析新乡土建筑中的地域文化因子及其表达方式,厘清地域文化基本因子的类型及其互动的作用机制,为新乡土建筑设计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现象学而产生的场所精神理论强调了建筑设计对场所的关注,建筑材料对于场所精神的传达与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以中国新乡土建筑为例,分析了建筑师在材料语言的表达上通过因地制宜选择地方材料、继承地方传统建造工艺及应用传统图案符号等对场所精神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