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城市设计》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应用认知意象分析、视觉秩序分析、场所结构分析等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分析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空间,使其能够学以致用。通过调查绘制出该校园的公共认知地图,并据此分析出校园的视觉秩序和标志性建筑图书馆的场所结构,由此提出在校园核心空间上形成视觉秩序和图书馆空间优化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汉阳历史城区为例,通过认知地图法、访谈法获取居民记忆信息,生成"城市记忆认知地图",并利用"众规武汉"平台数据得到"历史认知地图",两者叠加生成城市记忆空间,最后从整体塑造、要素提示、场所延续角度思考城市记忆塑造。  相似文献   

3.
新建校园普遍存在校园景观特征类同的现象,欠缺个性化景观特色和人文气息。以广州地区16所高校校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认知地图分析校园意象性空间组成类型,对公共活动类型及其文化特色进行问卷调查,发掘文化特色认知度与公共活动丰富度、景观环境满意度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提出营造校园景观空间意象应注重景观节点的区位和丰富度,塑造校园景观文化意象应加强空间标志性、意象性和文化性,提高标志性公共空间数量,并保持场地的活动频率。  相似文献   

4.
城市意象与空间句法在空间认知上通过可达性和可理解性建立联系。通过城市意象的访谈、图片辨认、绘制草图分析方法,得出云南大学东陆园的"公共意象图",通过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方法得出云南大学东陆园的全局、局部整合度图和可理解度图,之后分别利用校园意象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要素与空间句法的分析结果图进行比较、利用空间句法的分析结果与校园意象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在相似分析结果基础上推出两者存在着相互证明的关系,且两者的相互补充可以更准确地认知空间。  相似文献   

5.
王彤彤 《山西建筑》2010,36(35):36-37
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意象采用图片辨认和认知地图的方法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的总体可意象性高;整体意象是以图书馆为中心,以区域为主要的空间划分方式又与校园环路联系起来的整体,其中区域起主导作用,主要标志物和节点清晰,而道路和次要标志物相对模糊。  相似文献   

6.
以量化及可视化表达使用者与城市公园之间的某些 稳定联系为目的,运用认知地图法、语义差异评价分析法等方 法构建城市公园认知地图,以“四图”为呈现形式:一是针对 物质要素认知,运用认知地图法分别以“景点认知频次”绘 制“公共意象图”,以“景点认知准确度”绘制“标准差椭 圆分布图”,以“景点总体认知程度”绘制“物质要素认知 程度得分图”;二是针对非物质要素认知,依据SD问卷数据 绘制“非物质要素评价曲线图”。再以“物质要素认知得分 图”“非物质要素评价曲线图”“公共意象图”和“标准差椭 圆分布图”为主要依据,提出城市公园更新“关注区”的划分 方法及若干关注点,为城市公园市民文化、集体记忆培育与沉 淀提供具有学理性的空间认知与关注区域。  相似文献   

7.
彭文峥  郭璇 《室内设计》2013,28(5):44-49
文章借用“情景对话”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传统街道的空间分析中,研究独特的传统街道空间形态和场所意象;剖析了场景与情节的构成要素,以及其如何被空间体验中的人们强烈地感知并唤起人们共同的场所记忆;探讨了营造空间认同感、体验感的途径。以期对现代城市步行街的更新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校园是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对青年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同济大学本部校园为基地,应用场所依恋理论和影像发声研究方法,探讨女性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的校园场所体验。研究表明,场所依恋的产生既来自满足活动需求的环境要素,也来自实现自我认知、社会融入的情感体验。建筑、道路及其设施、绿化与景观、公共空间、氛围要素是对场所体验具有显著影响的5类环境要素。这些要素及要素的组合方式是改善校园场所体验、建设友好校园的实践要点。将影像发声方法引入校园场所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参与者对校园环境的批判性思考和积极建议,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深入认识场所意义、开展环境整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儿童如何认识、理解空间环境,对儿童环境认知地图有关理论进行简要回顾,通过实证研究对儿童认知地图进行解读与剖析。以小学校园及小学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认知草图方法,从儿童描绘的地图草图中提取认知地图的构成要素,绘制出儿童的公共认知地图,对儿童认知地图进行分类,并以此初步探讨儿童的空间认知特点。结果表明:儿童认知地图意象要素平均数约为7.6个,其中,场所、标志物和建筑居于儿童环境意象的主要地位;在儿童公共认知地图中,意象要素同意率普遍偏低,较难形成高度一致的环境认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地图逐渐从界标型向整体型发展,但整体上小学阶段的儿童认知地图仍以路线型为主。  相似文献   

10.
黄志宏 《中外建筑》2009,(6):149-151
巨构式教学建筑是中国高校扩招的产物.是一种短时间之内迅速建成的巨型建筑,由于其体量巨大,空间复杂,往往造成空间意象性的趋弱,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这种巨型建筑内部空间特征的剖析,研究其空间意象,并进而研究作为空间意象手段的认知地图,通过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教学办公大楼的标识系统的实践分析认知地图的具体应用及方式。  相似文献   

11.
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空间和意象元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兰州城市特色,将林奇的5类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细分,并转换为地点场所意象元素,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照片辨别以及认知地图对兰州市民进行城市意象的调查,得出兰州市的公众意象图:以南北向天水路、皋兰路-金昌路-城关黄河大桥-大桥北路,东西向东岗路-庆阳路-西津路-西固路等道路及黄河为骨架形成的网格状城市空间意象图.功能分区、行政区划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总体城市意象空间结构,黄河.白塔山和五泉山却起到了边缘要素的功能.总的来看兰州市存在着较为清晰的群体意象即"公众意象".  相似文献   

12.
巨构式教学建筑是在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一种短时间之内迅速建成的巨型建筑,由于其体量巨大,内部空间复杂,导致空间意象的模糊和缺失,通过对这种巨型建筑内部空间特征的剖析,研究如何通过认知地图的方式设计和强化空间意象感,并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教学办公大楼的标识系统的设置具体实践认知地图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蔡依琳  柯桢楠 《城市建筑》2023,(18):30-32+36
在网络教学空间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校园的物理空间依旧具有其重要性,校园边界空间作为校园与城市间的界和域,仍属于校园空间的一部分,是校园文化价值观传递的重要窗口,也是城市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文章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以厦门大学思明校区白城地块为例,总结高校边界空间的景观设计策略,并基于感知系统的五种具身性交互体验进行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4.
蔡凌豪 《风景园林》2018,25(3):15-24
通过梳理大学校园历史发展脉络,认为校园开放空间是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通过记忆机制存在的校园开放空间对构建师生身份认知,塑造场所精神、延续历史文脉、构建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校园的开放空间营造可分为"场所营造"和"特征营造"两大内容,分别对应校园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在分析校园记忆特征的基础上,认为校园记忆具有可建构性,从而提出校园记忆的开放空间建构的5对基本要素—"事件"与"叙事","身体"与"运动","交流"与"知识","场域"与"景物","纪念物"与"符号"。  相似文献   

15.
公众对上海城市历史公园的空间认知状况反映了公众意识层面的历史公园空间意向,可以为挖掘历史公园文化特色提供依据,但目前针对性研究较少。认知地图是研究公众空间认知的重要方法,但目前常用的量化分析方法常用于城市尺度,应用于公园等小尺度空间时无法准确反映空间要素的大小、位置等属性的认知状况。文章提出从景点认知频次、空间尺度认知准确度和景点位置认知准确度三方面对城市历史公园的认知地图进行量化分析,并以上海鲁迅公园为例进行实证。最后用问卷访谈数据对认知地图分析结果进行验证,认为该方法可以弥补现有量化方法的不足,有效提升认知地图量化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王琰  李志民 《华中建筑》2009,27(5):110-113
认知地图调研是城市环境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已纳入城市设计的前期调研工作之中。该文采用认知地图、问卷调查、SD法、访谈等方法,对西安市总体城市环境的识别特征、意象要素、认知程度、总体环境评价等方面进行调研,并分析影响城市环境认知的各种因素,对城市环境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捷 《山西建筑》2009,35(22):18-20
通过对相应史料的分析研究绘制数字化历史地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空间变迁的内在逻辑,研究内容包括梳理南京城市空间构成要素、重新审视历史空间格局与“山水圈层”的互动关系、建立认知城市历史空间的图式系统。  相似文献   

18.
禹舜尧  陈崇贤 《园林》2024,(1):101-109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准确把握公众对不同地域海岸带景观的偏好和风貌认知,更好地为滨海城市形象提升和空间规划等方面提供参考与支持。以中国12个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Python对百度、必应、图虫网、新浪微博和携程网5大网络平台的海岸带景观图像进行爬取,借助ADE20K数据集预训练的FCN模型对图像进行语义分割,通过对150种景观要素分割结果进行聚类与量化分析,探寻公众感知视角下中国海岸带景观感知意象类型、空间分异及视觉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城市的自然景观意象类型感知高于城市空间、生活游憩和文化风貌景观意象类型;(2)各城市海岸带景观意象感知的空间分异现象显著,南海与黄海海域城市的海岸带景观感知意象独特性较高,渤海与东海较低;多样性总体呈现中部滨海城市高,南北两端滨海城市低的特点;(3)中国海岸带城市视觉特征为整体蓝视率适中,绿视率、空间围合度和设施配备度偏低。研究有助于不同海域景观特色的保护和各地海岸带景观多样性的挖掘,为基于大数据图片探索大众感知层面的滨海城市风貌和海岸带景观偏好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0,(1)
情感地图是在解析场所空间的情感要素基础上,在地图上集合反映人们的空间情感状态与倾向的情感地理学方法,具有主体真实性、时空构筑性和视觉传达性特征。情感地图不仅能应用于学校教育中特定情感群体的空间情感关系、情感结构与特征的识别、分析与预测,还能应用于教育环境和情感关系的改良与优化,以及教育活动中不同个体情感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文章根据主要应用功能对情感地图进行分类和特征表述,并分析了开发学校情感地图的主要步骤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黎颖  孙礼军  周文 《新建筑》2013,(1):166-169
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内容就是建构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环境,为城市提供充满活力的空间与场所.猎德城中村改造之猎德涌两岸景观工程尝试从传统岭南水乡景观、文化要素取材,复建岭南水乡特色景观意象,以期提升城市开放空间和珠江滨水景观带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