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勘探成果表明,阿克库勒凸起受长期多次构造叠加影响,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的烃源特征,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复杂。在分析输导路径、输导能力及作用的基础上,将其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岩溶网络型3类输导系统。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恢复古地貌,分析输导体系的演化及配置关系,认识油气运移的动态过程,指出区域性深大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不整合面(T47、T07、T06)的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并且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古构造脊线的展布特征决定了油气优先运移的方向和路径。由断层一不整合面一岩溶网络组成的“层一面一网”复式输导系统相互匹配,沿构造脊线呈立体网状阶梯式运移是研究区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最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乌夏地区在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3个层系的10个层组发现了油气,依据成因和遮挡条件,将油气藏分为背斜型、断块型、不整合型、稠油封堵型、岩性尖灭型和断层-岩性型6种类型.多期的构造运动,在该区形成了多期断裂体系、多个不整合及多套连通砂体,构成了立体网状输导体系.其中,中、下三叠统砂体发育广泛,连通性最好;侏罗系底部不整合分层结构明显,是油气运聚的良好场所;印支期断层活动与烃源岩排烃相匹配,构成垂向运移通道,印支期后活动减弱,油气被阻挡在断裂下盘成藏.根据油气来源、运移通道与方向、成藏期次等,将乌夏地区划分为"一"字型成藏模式、"Y"字型成藏模式、"Z"字型成藏模式和"多"字型成藏模式4种.  相似文献   

3.
断陷盆地低凸起带具有远离油源,油气富集层系浅的特点,其油气充注机理及运聚模式研究还较薄弱。以济阳坳陷林樊家低凸起带为例,从油气来源入手,分析了油气成藏动力与阻力的关系,探讨了低凸起带油气充注方式和运聚模式。结果表明:林樊家低凸起带原油具有高伽马蜡烷/C30霍烷值、低姥植比的特点,来源于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在成藏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藏动力-阻力计算结果,确定了林樊家低凸起带油气主要为“断层双重输导-多层系充注-不整合面分流”的充注方式;根据断层在活动时期和静止时期输导方式及输导能力的差异,结合圈闭发育情况,林樊家低凸起带油气成藏可总结为“断层垂向输导-岩性尖灭控圈”。“断层侧向输导-‘天窗’开启-岩性尖灭控圈”、“断层侧向输导-不整合面遮挡”、“断层侧向输导-岩性尖灭控圈”等4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渤中凹陷油气分布规律不清,制约着勘探方向的选择,亟待开展与油气分布密切相关的优势通道的研究.根据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压优势和流向优势4种优势通道的基本模式,采用单因素叠加和多信息叠合两种方法,对渤中凹陷油气运移优势通道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出分别自凹陷中心向渤南低凸起、石臼坨凸起、沙垒田凸起和渤东低凸起北侧的4个优势通道方向.结合烃源岩展布及油气藏特征,总结出两种有利的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分别为沙河街组自生自储和优势通道输导-盖层完整的圈闭聚集成藏模式.综合分析认为,渤南低凸起、石臼坨凸起和沙垒田凸起多种优势通道共存,且储集砂体发育,圈闭类型多样,将是有利的勘探区带,区带内盖层完整的圈闭为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低凸起带油气成藏规律,应用最新地质、地震、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低凸起带的形成、分布、油气藏类型、成藏特征和模式进行研究,认为低凸起带主要发育构造、岩性及构造岩性等3类油气藏,且为同一期成藏;油气成藏主要有远源沿凸阶梯状和近源顺凸反"Z"字形两种模式,具有烃源灶+低凸带+断裂泵+岩性体的成藏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低凸带发育海西-印支期深层和燕山期浅层断裂系统,"Y"字形组合;发育薄层叠置和厚层块状"两类"浅水三角洲前缘储层砂体;储层以岩屑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13.1%,平均渗透率7.09mD,中-低孔、渗储层;部署的夏盐18、夏盐19、前哨1、莫21等井三工河组获工业油气流,证实低凸起带良好含油气性.  相似文献   

6.
以油气成藏体系先进理论为指导,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塔 中地区早古生代成藏体系的油气来源于塔中北坡的烃源岩,油气沿不整合面和志留系砂岩作侧向运移,再沿断 裂向上运移,最后在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成藏。结果表明,塔中早古生代成藏体系的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均 为分离状,油气来源单一,为塔中早古生代单源三位成藏体系。  相似文献   

7.
阿克库勒凸起有着复杂的形成与演化历史,从而导致油气成藏、圈闭类型较复杂的局面。以圈闭成因、形态及遮挡方式作为分类依据,按形成油气圈闭成因的异同,将阿克库勒凸起圈闭划分为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复合圈闭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8.
陈林  许涛  张立宽  刘传鹏  缪灏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3,(5):10-16,48,127,128
通过储层镜下观察分析,研究准中1区块三工河组二段毯砂储层的微观特征;根据自生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及矿物的溶解—充填等现象,分析各成岩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结合油气充注史研究,建立储层成岩演化序列与油气充注的耦合关系,分析主成藏期毯砂的物性及其输导能力.结果表明:该毯砂受成岩作用改造强烈,现今储层物性整体以低孔低渗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溶蚀孔,储层经历多期溶解、多期胶结的过程,并伴随多期油气充注;在主成藏期,毯砂埋藏较浅,处于成岩早期,物性较好,可成为较好的横向输导层,在油源断层较少的情况下,与各级断层一起构成断—毯式输导体系,使油气得以大范围输导.  相似文献   

9.
砂体、断层、不整合面是辽东湾地区油气运移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三类油气运移输导体系。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且断层多具有同生性质;以断层-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断层一侧高孔渗的砂体中,影响其输导性能的主要因素为砂体和断层的展布及空间组合形式;以不整合面及砂体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影响其输导性能的主要因素为不整合面孔隙的发育程度以及侧向的连通性。不同的油气输导体系决定了油气藏类型和分布规律,辽东湾地区北部不整合面发育,是寻找各类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带,中南部以断裂、砂体的复合输导为主,是寻找各类构造油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
八面河地区南斜坡是一个继承性抬升的古斜坡,沙河街组为一套滨浅湖-三角洲沉积体系,具有形成各类圈闭的构造、沉积背景,连续广布的砂体与断层以及剥蚀面构成了立体输导体系,形成了成片、成带分布的构造-岩性-地层复合油气藏,研究认为八面河地区南斜坡沙河街组油气成藏主要受圈闭和油气输导体系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