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司法实践中重复诉讼是被禁止的.判断两个诉是否为重复诉讼,就看是否是同一当事人和同一诉讼标的.传统的诉讼标的理论在解读重复诉讼的识别问题时显得苍白无力.主张采取搁置诉讼标的争议、根据个案具体判别的务实态度,以纠纷的最终解决和对当事人合法权益最大限度的保障为出发点,来思考民事诉讼理论和安排民事诉讼实践,从而判断是否重复诉讼.  相似文献   

2.
涉诉信访被人们争相效仿,会给各国公权力机关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也会使当事人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都很不利.笔者试图通过对涉诉信访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引发该问题的深层根源,建立疏导涉诉信访问题的机制.期望通过这些机制的建立,能真正从根源上遏制不良涉诉信访案件数量的增加,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对原被告双方争议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的结果可能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已经开始的诉讼中进行诉讼的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参诉方式有两种:第三人本人申请参加和法院通知第三人参加。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在程序上存在问题,即判决其承担民事责任与其没有独立请求权相矛盾,无诉而被引入诉讼与诉的原理相冲突,诉讼经济和司法公正价值无法现实地实现,依权追加与不告不理原则相冲突。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我国执行异议的法律依据、存在问题入手,提出构建执行异议之诉的设想,并对执行异议之诉的当事人、法律后果、反诉、诉讼时效、调解和解等问题进行理论上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台湾地区诉讼标的理论的研究迎来了第三次勃兴。诉讼标的相对论的提出很大程度地缓和了新旧诉讼标的理论的对立,有力地保护了当事人的程序利益。文章对台湾地区诉讼标的理论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考察,并侧重探讨了大陆法学学者如何从台湾地区诉讼的理论研究成果上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案外第三人的撤销诉权被滥用的现象,联系《民事诉讼法》第56条的规定和有关司法解释,从诉讼制度方面分析了导致诉权滥用现象的原因。认为第三人撤销之诉应作为在其他救济程序无法适用时的补缺救济程序。建议进一步限制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主体范围,同时建立第三人撤销之诉担保制度,并赋予案外人可以直接向检察院申诉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WT0体制下的司法审查主要是以各成员的抽象措施为主,涉及的是违反之诉和非违反之诉的问题;通过阐述WTO/DSB项下对争端解决的相关规定,分析WTO体制下违反之诉和非违反之诉的区别、适用非违反之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民商纠纷日益增多,人民法院审判工作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我国民事简易程序在审判实践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提高诉讼效率,减轻当事人的诉累,节约诉讼成本。但我国现行法律对其规定却过于简单和笼统,不利于两便精神与诉讼经济原则,导致了有法难依和执法失严等问题。如何重新认识简易程序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构建一个独立、完整的简易程序诉讼体系,是民事诉讼理论和实务迫切需要完成的课题。笔者拟对简易程序运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改革简易程序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国内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卷入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中。国外企业往往以知识产权侵权为由,排除与吓阻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竞争与发展。本文以思科诉华为侵权案为视角,尝试分析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国际诉讼能力提高之途径,以期为我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法律和实务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撤诉是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之一。从程序安定和诉讼效率原则出发,对当事人撤诉进行必要的法律限制,是防止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民事执行程序关系到债权人的权利。实践中存在变更和追加执行当事人的情况,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此没有系统的规定。讨论了执行当事人调整的范围、变更和追加执行当事人程序的启动方式以及变更和追加过程中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2.
一、情事变更原则概说情事变更原则是指产生效力的法律行为或其他法律事实的基础和环境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发生了当事人预料不到的变更,如果仍然使其发生原有效力显失公平时,应当使其法律效力相应变更的法律规范。法律为贯彻公平原则,避免一方当事人蒙受不该承担的损失,另一方当事人意外得到预料之外的利益,特设允许变更或解除合同并免除当事人法律责任的一项法律原则。情事变更原则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运用,目的在于消除合同因不可预知的情事变更所产生的不公平后果。  相似文献   

13.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应对诉讼压力和多样化纠纷模式的现实需要,也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司法改革的新议题,先后经历了试点探索、全面实践、深化改革三个阶段。当前我国所建立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社会转型期现代法治理念与传统政治资源和治理经验交融的产物,在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司法垄断、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不协调并出现功能异化现象、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对接制度不完备。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方向是建立统一的纠纷分流体系,完善诉调对接体系,规范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4.
涉诉信访问题是法院工作中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困扰各级法院领导和法官的难点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涉诉信访的成因和利弊,并基于中国国情,提出了几点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诉讼当事人一方通过自认承认另一方主张的不利事实,法院认可其效力,既尊重了当事人意思,又提高了诉讼效率,但由于在我国,法院判决时须先就事实进行认定,一旦认定当事人自认的事实,可能对在后的诉讼产生影响。本文从各方面分析了自认的效力,以求能对我国的自认制度有全面和合理的认识,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自1997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以来,我国刑事诉讼从强制权主义模式向当事人主义模式转型,但是我国的检察机关集控诉和法律监督职能于一身,将破坏控辩平等这一基本诉讼结构。检察机关当事人化的命题主张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重新探讨检察机关的诉讼地位问题,将检察机关还原为承担控诉职能的一方当事人,进而将其职权进行调整,以期在控审分离、控辩平等、审判中立的诉讼结构框架内,实现诉讼公正,切实发挥刑事诉讼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经济公益诉权的特点和经济公益诉权行使中存在的扰诉、争诉、滥诉、不愿诉等冲突现象。为克服这些冲突,提出了确立一元诉权主体、推举确定诉权主体、建立诉权竞争与诚信机制、完善诉讼激励机制、约束限制诉讼权利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诉调对接纠纷解决机制的内涵.介绍了我国各地法院诉调对接机制的主要模式,具体包括人民调解室模式、律师参与调解模式、特邀人民调解员模式、南通大调解纠纷调处中心模式、“四合一”纠纷处理模式.认为各地诉调对接纠纷解决机制在操作方式上虽有一定差异,但在本质追求上基本一致,即力求建立一种科学的社会调解与法院司法权对接的“双向流转”诉调对接模式.最后提出从建立调审分离制度和诉前强制调解制度入手,从明确适用调解前置的案件范围、明确人民法院引导或委托调解的程序规范等8个方面具体完善诉调对接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文章先从诉讼当事人和诉讼程序两方面,针对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建议,最后对股东代表诉讼激励机制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本通过对情势变更原则的概述,从基于公平与诚信对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调整,以消除因情势变更所造成的不公平后果,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实践出发,阐明了情势变更原则适用合同纠纷的条件和程序,以及该原则与不可抗力、商业风险、显失公平等法律规则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