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裂谷盆地油气构造圈闭研究中,盐岩的沉积使得构造圈闭类型复杂多样化,同时也增加了油气勘探的难度,尤其是盐下油气勘探的难度。以苏丹红海裂谷盆地作为研究实例,利用比例化物理模拟实验探讨含盐裂谷盆地盐相关构造演化机制和影响因素,并结合研究区地震剖面和地层岩性特征讨论其对油气构造圈闭形成和油气成藏的影响。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同裂谷沉积及基底断裂作用是影响苏丹红海盆地内盐构造演化的2个主要控制因素。同时,原始盐岩沉积厚度对盐构造演化及样式也有重要的影响。综合实验模拟结果和研究区地震剖面分析认为苏丹红海裂谷盆地盐上构造圈闭主要类型有盐构造相关的遮挡圈闭、滚动背斜圈闭和披覆构造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为断背斜等基底断块相关的构造圈闭。此外,受地层岩性特征和盐岩沉积及构造分布等影响,盆地形成盐上自生自储、盐下下生上储2套油气成藏模式。对比分析显示盐上、盐下储集层性能相当,但盐下油源条件较盐上好,且存在致密的盐岩层盖层和丰富的基底断裂油气运移通道。因此,综合分析认为苏丹红海裂谷盆地盐下断块油气成藏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作为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天然气远景预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工业基地,为迅速扩大天然气的储量和产量,本文在对盆地的基底结构、盖层构造发展,分区构造特征、局部构造模式及其成因机制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古、今构造、逆掩断裂带、地层超复、不整合等因素控制着较多的圈闭类型,天然气勘探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3.
根据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地震转换波剖面、重磁力勘探资料,以及地震层析成像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的深浅部构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盆地的沉积盖层平均厚约10 km,之下的上地壳为褶皱基底和结晶基底,中地壳厚4~10km,具软流性质,下地壳厚而硬.准噶尔盆地东西两侧地壳总厚度约46~51 km,不具山根,与天山、阿尔泰山的盆山耦合结构截然不同,根据各种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对盆地基底的三维构造进行了分析,指出基底构造的升降控制着基底以上各沉积期的构造格局、沉积盖层各时期的构造基本相似,对盆地周缘盆山耦合关系进行了逐段分析.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盆地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应遵循准则.  相似文献   

4.
对焉耆盆地基底的认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根据重力、磁力、电法、钻探、盆地周边地质资料,结合地震解释,将中、新生代焉耆盆地基底构造划分为四种样式,即叠瓦式、对冲式、背冲式、基底凸起式;将基底岩性分为四种类型,即南缘主要为元古界深变质岩,北缘主要为海西期花岗岩,四十里城次凹主要为中-上石炭统浅变质岩,焉南断裂以北主要为中泥盆统浅变质岩,基底岩相带呈东西向展布、南北向分带;将基底结构分为两种类型,即种马场断裂以南为塔里木地台型基底,以北为海西期褶皱基底。北部海西褶皱基底塑性强、不稳定,在沉积盖层中易形成背斜型圈闭;受深部热流影响沉积盖层中的有机质成熟度较高,因而使得盆地北部油气富集程度高,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均集中在北部。  相似文献   

5.
对三塘湖盆地基底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三塘湖盆地区域构造及重力、磁力、电性特征,提出了盆地基底有双重结构的看法,深层基底是由前寒武纪古老结晶基底与西部另一地体或陆缘碎块及洋壳残片的拼接而成,之后又叠加了以海西期火成岩为主的浅层褶皱基底.基底结构的这种双重性明显影响着盖层的构造特征;盆地东部由于存在深层刚性基底,抑制了盖层的后期构造变形,在盖层中往往形成大面积的宽缓的构造圈闭;盆地西部由于不具刚性基底,盖层中往往形成线性褶皱和断阶、断块;现今的构造格局基本受控于浅层(下石炭统)基底.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世界上发现的很多油气田,都与剪切构造环境伴生的扭动构造圈闭有关。国内外有大量的含油气盆地,都与这种大型的基底平移断裂相伴生,而油气聚集则与其在沉积盖层中相伴生的扭动构造圈闭有关。例如我国的酒泉盆地、柴达木盆地、塔  相似文献   

7.
在综合分析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东海陆架盆地、渤海湾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的性质(基底性质、深部结构特征、盆地类型)、沉积—构造特征(构造单元特征、构造演化阶段、沉积特征、沉积沉降速率)和油气地质特征(烃源岩特征、圈闭类型、生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等方面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研究认为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基底性质相似,同属于陆壳之上的刚性基底,深部结构特征与盆地宏观构造形态相耦合;盆地发育受断裂控制作用明显,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阶段,沉积、沉降中心具有类似的迁移规律;均发育多套烃源岩层系,存在多种生储盖组合类型,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均以构造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美国山区有几种披覆褶皱的油气圈闭类型。在中国的一些盆地中,特别是像塔里木盆地那样的大陆盆地,也可能有这种披覆褶皱的圈闭类型。在美国西部的一些地震剖面上,这种披覆褶皱是容易识别的,同样,在中国也应当是容易识别的。在基底厚而坚硬的弧后构造区,上部岩石圈的基底是花岗岩块,其上沉积了披覆形构造。由于与收敛的大陆板块有关的挤压作用,引起了基底的垂向升降运动,并且通过岩石圈向外传递。在基底内部,由于存在有弱的地层和挠曲作用,使得基底断裂的位移和倾角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披覆褶皱几何形态的改变。在收敛区边缘的俯冲带,被平移断层所切割。这个平移断层有时延伸至披覆褶皱带下部的基底内部,并改变了披覆褶皱的基本形态,仅管这些构造是复杂的,但根据油气圈闭与褶皱的关系,仍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褶前(Preflod)圈闭,由于受基岩块平缓冲撞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沉积特点,砂坝和尖灭就是有代表性的褶前圈闭;极大多数圈闭类型发生在褶皱期间,而且是构造圈闭。背斜脊部、陡翼逆断层、缓翼地堑和褶曲枢纽是在褶皱期间形成的最一般的圈闭类型;褶后(post-fo-lding)圈闭是典型沉积圈闭,既有褶皱陡翼、也有褶皱缓翼的尖灭圈闭和不整合圈闭。在美国的蒙大拿州、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和阿根廷,根据露头、地震剖面、钻井及陆地卫星资料都可以见到上述圈闭的例子。通过研究“披覆”模型和合成地震记录,提高了预测披覆褶皱位置和性质的能力。通过区域构造资料和陆地卫星资料分析表明,发育在厚层花岗岩壳上部的中国的一些盆地和弧后盆地,以及板块压缩盆地,象中国西部的塔里木盆地,在那里可能存在有这样的披覆褶皱的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渤海湾盆地天然气藏按圈闭成因和形态可分为构造、非构造、古潜山气藏3类,不同类型气藏在不同凹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凹陷生气强度、凹陷沉积类型及演化程度、长期发育的中央隆起带、区域性盖层、火山活动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动力学演化与油气前景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古生代-中新生代海相-陆相叠合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控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曾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扬子地台基底形成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晚三叠世盆山转换与前陆盆地形成演化阶段;侏罗纪-第四纪前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盆地内古生代-中生代广泛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而且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发育大型构造圈闭,储集层、盖层及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具有再次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西河口潜伏构造属川东高陡构造区凉水井构造带东南陡翼断层下盘潜伏构造,先后进行了4轮地震资料重新处理构造解释,并针对石炭系目的层布井9口,但由于构造的复杂性,有4口井失误,有3口井实行动态大井斜变轨,其靶心构造形态的多解性仍同样可能存在。文章从地震资料方面入手,结合川东高陡构造及区内实钻和跟综井的显示情况,对西河口潜伏构造在地震剖面时间域-深度域的构造纵、横变异及地震资料的对比解释要点进行了论述,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二叠系,上三叠统水文地质垂直分带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四川盆地二叠系、上三叠统水文地质垂直分带规律,建立了预测垂直分带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20个圈闭的垂直分带进行了预测,其结果与实钻资料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陈国民,刘全稳,徐剑良,胡海涛,张学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层和勘探目的层之一,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储集特征和成藏规律的认识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针对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赋存地质条件的研究不多。该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可供勘探面积大,以此作为目的层的探井少,研究程度低。文章分析了蜀南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母质类型与生成时期、储层主要发育层位与控制因素、圈闭、保存条件及它们之间的匹配关系,搞清了影响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赋存的各项地质因素。认为蜀南地区油气来源较为充足、有利储层广泛存在、裂缝发育程度较高、盖层条件良好;圈闭的生储盖组合良好,烃源区油气大量生成时间、运移时间与圈闭形成时间和构造改造配套,具有良好的成藏地质条件,有望获得较好的勘探效果,这为蜀南地区须家河组下一步勘探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存在页岩气的地球化学依据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四川盆地寒武系底部和志留系底部各存在一套良好的高成熟度、高有机质丰度、类型好的烃源岩,所生成的天然气均为腐泥型有机质形成的油型气,均可作为页岩气的勘探目标。下寒武统页岩烃源岩以川西南地区厚度最大,呈辐射状减薄,其累计厚度在100~400 m之间,有机碳含量在0.2%~9.98%之间,平均值为0.97%;下志留统页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川南、川东地区,累计厚度在100~700 m之间,平均厚度为203 m,其中黑色页岩厚度变化在20~120 m之间,富含笔石,有机碳含量在0.4%~1.6%之间,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干酪根,生烃能力强,热演化程度高,已演化至过成熟阶段,目前生烃已近枯竭,但也说明它的生烃能力巨大,历史上曾经大量生成天然气。从其成熟度、运聚条件和矿物成分比较分析后认为: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首选目标应为川南下志留统页岩。  相似文献   

15.
深入研究四川盆地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对该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根据2008-2010年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研究的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和大巴山前陆盆地合二为一,通称为四川前陆盆地,并给出了支持这一观点的4点主要证据,即: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形成机制对前陆盆地的影响、“形”与“质”两方面的统一性、共同拥有同一个前陆隆起带。重点分析了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过程、原型盆地与主控造山带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前陆盆地经历了不同时期由不同造山带控制、沉积范围变化大、沉积中心频繁迁移的复杂演化过程,不同类型盆地的垂向叠置,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横向叠加,构成了多造山带控制下的复合型前陆盆地。最后,对盆地构造区带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造山带后缘推覆构造带、造山带前缘出露前锋逆掩推覆构造带、造山带山前隐伏前锋构造带、前陆盆地中央坳陷带、前陆盆地前缘斜坡带、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区等6个一级构造带以及15个次级构造带。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天然气成藏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四川叠合盆地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区之一。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是今后四川盆地天然气地质和勘探研究的重要内容。可将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视为一个完整的含气高压封存箱。川东地区在纵向剖面上存在两个压力封存箱,第一个压力异常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叠系)为上部流体高压封存箱,第二个高压异常带(志留系)为下部流体高压封存箱,石炭系位于两个压力封存箱之间。生烃增压为上列封存箱内主要的升压机制。川西地区致密碎屑岩储层和川东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初次运移排烃方式主要为垂向排烃,并且是在异常古高压驱使下通过封存箱破裂产生的混相涌流完成的。异常古高压是促使川西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和须四段储层流体调整并使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动力。浮力和水动力(成藏动力)控制了川东地区天然气的成藏。  相似文献   

17.
阿尔金弧形构造带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宁国 《石油学报》1982,3(2):21-27
柴达木盆地内部共划分出六个弧形构造带.它们是在印度板块的水平挤压下,沿着阿尔金深断裂剪切牵引而形成的弧形构造带,是基岩断裂带控制下的基岩隆起带,盖层背斜带的构造复合带,从而提出该盆地是基岩断裂控制盖层构造的观点.弧形构造带的发育伴随和控制着盆地的三大生油气区从北向南,自西向东地形成和迁移;弧形构造带是同生构造复合带,也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带和多种油藏类型复合带;正牵引构造是弧形构造带上最有利的含油气同生构造.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层系多、埋藏深,储层物性普遍表现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征,储集空间纵横向非均质性强,构造复杂多变,水平井地质导向难度大。Microscope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仪提供多种探测深度的电阻率成像图形,有利于准确把握储层和构造特征,减少钻井风险。分析了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和Microscope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仪的特点,提出了水平井地质导向中利用成像资料计算地层倾角的方法、判断井眼轨迹与地层空间关系的思路以及切入角的计算方法;提出了Microscope随钻电阻率成像图中裂缝、断层、溶蚀孔洞、溶蚀洞穴、井眼崩落等储层特征的识别方法。实例应用表明,Microscope高分辨率随钻电阻率成像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地层倾角计算、构造分析和裂缝识别,强化了地质导向实时导向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相似文献   

19.
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构造及断裂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川西南部地区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层,数十年来在该区进行了近万平方公里的数字地震勘探,发现和查明构造圈闭数十个,钻井百余口,在平落坝、邛西等地须家河组中发现了储量极为丰富的天然气田。2003年根据这些地震及钻探资料,对该区上三叠统构造进行连片解释,总结了该层系的断裂和褶皱特征,初步在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构造中划分出3个具有不同断褶特点的次级构造区带--西界山前断褶区、中部滑脱构造区、南部断隆构造区。西界山前断褶区的断褶强度大,构造相对破碎;中部滑脱构造区以中等强度的褶皱背斜发育为特征;南部断隆构造区更多地受到盆地南边峨眉山、凉山断块的影响,表现出浅中深层构造同时断褶的特点,与前述两区的断褶特点明显不同。连片地震勘探成果为更深入研究该地区油气成藏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陆架盆地非构造油气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南海北部陆架盆地内具有形成非构造油气藏的有利条件。在历史时期内水平面的频繁变化,使得岩性带在纵横向上都发生交织变化而产生岩性油气藏,尤其是在盆地低水位期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等低位扇;历史时期构造活动频繁,形成多个构造面和构造不整合,与之相适应的产生了多种不整合油气藏等。勘探实践与研究成果表明,海域盆地内的非构造油气藏前景区主要有:(1)深水区的盆底扇发育区,如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2)大型古三角洲的前缘区,如莺歌海盆地临高构造带和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3)斜坡区及隆起区的不整合尖灭带或剥蚀带,如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带、琼东南盆地崖城13-1构造带;(4)莺歌海盆地底辟周缘构造背景上的陆架、陆坡、盆底砂岩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