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以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常见的板式楼梯间单元为研究对象,按照梯板单层配筋和双层配筋建立两种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以及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的动力时程分析,研究梯板双层配筋的影响。分析表明,楼梯间单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扭转特征,小震时两种模型的动力反应基本相同,大震下两种模型的梯板破坏存在较大差异,梯板的钢筋截断会形成薄弱环节,而双层配筋则可以避免梯板在整体结构破坏前被拉断,梯板两端支座处塑性应变较大,梯梁、框架柱、梯柱在半休息平台处均出现明显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标准设计图集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提出了增设滑动支座的构造措施,为检验其有效性,以设置聚四氟乙烯板构成的滑动支座的混凝土框架楼梯间结构单元为对象,对缩尺比例为1∶3的模型结构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地震波,考察其遭遇不同烈度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梯段板下端设置滑动支座的楼梯间结构单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破坏主要集中在楼梯间的框架梁柱中,在强震作用下,楼梯构件(包括梯段板、平台板、梯梁和梯柱)本身未发生先于框架梁柱的破坏;聚四氟乙烯板构成的滑动支座作用很有效,梯段板下端沿输入动方向发生了期望的水平滑动位移;同时,此处也伴随出现值得注意的竖向翘起和落下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罗德章  邓雪松  周云  张超 《建筑结构》2019,49(21):80-85
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带消能楼梯间框架结构、带普通楼梯间框架结构、带滑动楼梯间框架结构及空框架结构进行地震作用下的数值仿真分析,研究了消能楼梯间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及消能楼梯间在整体结构中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消能楼梯间同时消除了梯板的支撑效应、填充墙的刚度效应及约束效应,而未明显改变结构的抗侧刚度分布,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很小;消能楼梯间消耗了输入结构中的大量地震能量,提供了一定的有效附加阻尼比,减小了结构的楼层剪力、层间位移,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消能楼梯间减轻了楼梯间构件、框架梁柱等在地震作用下的损坏程度,改善了结构的屈服情况,有助于结构实现"强柱弱梁"的屈服机制。  相似文献   

4.
北京化工大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地上部分主要建筑功能为实验室及办公室。主体结构地上10层,结构高度为43.2m,地上结构体系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保证上部实验室仪器的安全及精密性,并防止地震作用下危险化学物品带来的二次灾害,本建筑采用隔震设计。隔震层由铅芯橡胶支座、普通橡胶支座、滑动支座组合而成。在±0m位置处设置橡胶隔震支座,在电梯核心筒处基础顶面设置滑动支座,并在隔震支座下支柱顶设置拉梁。主要阐述框架-剪力墙结构隔震设计的关键及难点问题,重点研究罕遇地震下支座最大拉应力计算分析、隔震支墩设计、核心筒底板滑动支座布置方法等。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拉压刚度双线性模型来模拟支座竖向刚度,能够真实地反映大震作用下支座的拉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5.
对高烈度区某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采用了可提离装置来释放橡胶隔震支座的拉应力,并进行了隔震设计研究。采用SAP2000软件对结构进行隔震设计,中震作用下的减震系数最大值为0. 32,比非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减小显著。将一种可以释放隔震支座拉应力的提离装置应用于结构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摇摆机制,利用结构重力势能抵抗一部分水平地震作用,并采用设置初始间隙的简易抗拉装置解决结构抗倾覆问题,解决了大震作用下隔震支座拉应力过大的问题,验算结果表明隔震支座的极大和极小面压、矢量水平位移能够满足规范要求。采用ABAQUS软件对结构进行了大震作用下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能够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梯段板不同构造及不同梯柱形式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SAP 2000软件建立7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及静力推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梯柱形式对主体结构刚度及内力分布影响较大,对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的框架结构,应考虑这种影响;对于整浇楼梯,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时,应尽量采用4梯柱支承形式,将楼梯构件与框架柱分离,减小楼梯构件与整体结构的相互影响;若采用3梯柱支承形式,可在梯段板下端设置滑动支座或隔震防倒塌支座,减小梯段板的斜撑效应,使楼梯构件不坏或晚于整体结构破坏,保证楼梯间的安全岛功能。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框架结构现浇板式楼梯采用滑动支座措施释放斜撑作用后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应用有限元软件建立6层框架结构模型,通过对"不带楼梯模型"、"带楼梯模型"、"带采用滑动支座楼梯模型"进行静力推覆(Pushover)分析,对比了罕遇地震作用下三种结构的地震效应,并研究"带采用滑动支座楼梯模型"的屈服机制。研究表明:采用滑动支座措施释放斜撑作用,避免楼梯成为第一道防线,可以减少结构顺梯段板方向的抗侧刚度,减少地震作用力效应,减少配筋;但可能造成结构变柔,层间位移过大;罕遇地震下,梯柱下端,以及与框架柱相连的平台梁端都易出现塑性铰,导致楼梯整体稳定性得不到保证,为此提出增强楼梯间整体稳定性的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8.
某大厦多座连廊柔性支座计算分析和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在连廊与主体结构之间,设置一种介于刚接和滑动连接之间的连接方式-柔性橡胶支座,对带该支座的连廊——塔楼藕连体系进行了风载、温度荷载下的线性计算,地震作用下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发现在风载、温度和7度小震作用下,柔性支座反应较小,在7度大震作用下,柔性支座反应较大,但变形未超过其容许要求。对柔性连接节点设计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铅芯橡胶支座的两侧安装X型钢棒,形成有限位功能的铁路桥梁专用的双向隔震支座,有效限制中、小地震作用下支座的相对位移,保证中、小地震作用下轨道结构不发生破坏,以及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利用反应谱法设计铅芯橡胶支座和X型钢棒限位器,并采用ANSYS建立精细有限元模型,对铅芯橡胶支座双向隔震桥梁模型和采用新型双向隔震支座的桥梁模型进行地震时程响应的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新型隔震支座在中、小地震下有效限制桥梁上部结构的位移,保护轨道结构不破坏,大震时具有较好的隔震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间层减震结构地震影响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直接积分方法得到了减震支座在结构中不同位置时的结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分析了减震支座位置变化对结构输入地震作用和动力反应的影响.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减震支座对其上下部分的隔震与减震并不是总起作用;刚度恒定与刚度折减情况相比,支座层最大位移变化规律有显著不同;无支座层的一般楼层层间最大侧移总是比普通结构小.  相似文献   

11.
多维地震动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轻钢结构加层后,整体结构刚度沿高度分布非常不均匀。在结构顶部的钢框架内设置粘滞阻尼器,采用地震时程分析方法并考虑材料的非线性因素,对某加层后的框架结构在多维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设置粘滞阻尼器来调节地震作用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可显著减小加层结构的层间位移,需进行多维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才能真实地反映其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12.
魏东  阴飞  苗现国 《土工基础》2009,23(6):71-74
根据多点地震动合成方法,考虑地震波的随机性和行波效应,生成非均匀多点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在此基础上,运用FLAC3D分析隧道在非均匀性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引入非均匀影响系数η和最大最小位移比Φ描述地震作用下隧道位移反应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隧道的位移反应和地震的空间非均匀性对隧道位移的影响随埋深、侧压系数增加而减小;随地震动振幅的增加而增加;随地震动卓越频率的增加而减小;随地震动持时的增加而增加。非均匀影响系数η和最大最小位移比Φ表现出和位移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来的震害情况表明,在建筑抗震设计中不能简单地只设定以生命安全为目标的单一抗震设防标准,而且还应该确保地震时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从介绍日本抗震设计规范的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入手,重点介绍2000年开始实施的基于性能设计的法规,讨论其对地震力和输入地震波的特殊规定以及新验证方法的特点,为我国地震工作者和建筑抗震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四川建材》2016,(3):222-224
地震地质作用是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地震地质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了重视。本文将通过地震地质的角度探讨地震安全性评价,主要从地震构造标志识别、主要断层的活动性鉴定、以及确定潜在震源区的方向和范围等方面,对地震安全性评价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想要减少这种损失,需要发展抗震结构的建筑,减地震发生时带来的损失。而层间隔震框架结构就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一种隔震结构。它和普通的抗震结构比起来减震性能比较好,有着较大的优越性。本文通过建立模型,利用ANSYS建立起普通的抗震结构以及层间隔离结构然后进行动力特性以及地震相应的分析,通过比较了解层间隔震框架结构相对于普通隔震体系的优异性。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后建筑的抗震加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再一次证明了进行抗震加固是提高现有房屋抗震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本文从震害资料出发,论述了抗震加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将抗震加固方法分为传统加固方法和新型加固方法两大类,并建议优先选用效果可靠的传统加固方法.最后,分析了框架节点区加固、结构胶防火、变形缝处构件的加固等难点问题,并提出了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疆南疆地区传统土坯房屋震害及抗震技术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近几年来历次大地震中新疆村镇土坯房屋的震害总结,将此类结构在地震中易于受损的原因归结为构件强度不足、节点连接弱、结构体系稳定性差等原因,从中提出适合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加固方案,提出了木柱、梁-土坯组合墙结构体系,其目的是在不增加或少增加造价的前提下,以简便易行的手段提高新疆土坯房屋结构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
汶川地震后建筑抗震鉴定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再一次证明了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是提高现有房屋抗震能力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本文回顾了我国抗震鉴定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抗震鉴定标准,介绍了抗震鉴定方法,并结合中小学安全工程,对现行抗震鉴定标准的主要特点做了总结,该文结论对目前的抗震鉴定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Seismic Design     
Abstract

“We took the building down with dignity.”1 Through the act of removing an unstable but culturally significant structure in an African American community, Studio South explored architecture as process and politics. The necessary erasure of this Segregation era landmark resulted in a series of celebratory events within the community through the Studio's method of disassembly and revelation. The site of the landmark has been reactivated by the intervention of Studio South and will now continue to evolve even as it recalls the p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