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以"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为题,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之路。以歌曲"草原之夜"原生地新疆可克达拉地域为背景,以"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建成项目为例,展开从理论到实践的阐述、分析、探讨:项目的自然山水城市背景分析;项目作为城市纪念地、发生地、交流地的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定位;项目作为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表现与文化传承;保家卫国、屯垦戍边的景观纪念;以及项目体现的"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的现代价值。阐述了该项目的理论及应用:人居环境三元论;景观"旷奥三性"理论应用;生态绿色支撑与风景园林小气候营造,以及具体方案规划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2.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24,40(7):6-14
围绕风景园林美感的研究对象、个体与群体、文化 与科学、误区与症结、研究战略、如何创新突破等问题,以 “景”为主线,揭示风景园林美感成因与机制的流变性,构建 景境回路设计原理。分别从哲学、人居环境学、风景园林学 三方面展开,构建景的“人-境互动”模型,剖析景作为风景 园林美感的源头、成因、机制作用,揭示景的“人-境互动” 流变机制。为此,分析论述了景与园、与意境的关系,提出 “经”的概念。进一步阐明了建筑学非生命美学与风景园林生 命美学的根本差别及因偏离了基于生命美学的风景园林美学分 析评价的基本方向性误导,主张以风景园林的过程动态感受主 导风景园林美感评价,指出流变性这一风景园林美感美学的内 在属性,提出以“景流”作为评价风景园林美感的准则和标 准,并为风景园林美感流变理论奠定基础。具体成果如下: 1)提出了“风景园林美感流变理论”雏形;2)发展中国传统 八景理论,提出了主观、客观、主客观结合的“3类八景” 24位元素及其8条风景园林美感规划设计的流变线索;3)基于 美感流变理论,构建了由回路、景境、景阻、景势、景流组成 的“景境回路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3.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提出,对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专业教育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从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专业建设发展现状出发,综合分析目前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专业的特点,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对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的影响,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与形式,打破原有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思维模式,建立适合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的教学框架,培养新型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针对当下“凝冻式”保护利用导致的传统村落活力缺失、日渐破败和空心化的严峻问题,基于环太湖传统村落的深入调研,从“三生”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构建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相结合的活态化保护利用多元路径。其中,空间维度的多层级路径由村落整体格局、建筑单体和室内环境三个层级构成;时间维度的历时性路径由近期、中期和远期相结合的方式渐进推进,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路径相互交织作用,共同实现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最后以环太湖地区周铁传统村示范工程建设为例阐述了上述多元路径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兼具一定的前瞻性和实操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进行研究,重新认识工业遗产价值的过程中,对科技价值的解读具有首要意义,并提出科技价值具有双重特征性,以及针对科技价值载体进行分类阐述,探究其价值载体的发掘。本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钢一铁厂1号高炉核心区的展示利用为例,挖掘其核心的科学价值和价值载体,并且基于核心区的科技价值,构建核心区展示利用的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6.
刘玉 《城市规划》2012,36(10):19-25
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的实地调查,揭示了城乡结合部混和经济形态的特征及其形成与发展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高端经济与低端经济,扩张带动型经济、就业带动型经济与消费带动型经济等高度混和的地域。引发与加剧这种混和经济形态的要素包括复杂的劳动力、资本与土地等经济要素构成;城乡板块交界区域要素属性与功能变动带来的经济活动的频繁更替;以及街道、乡镇行政隶属管理交叉,人员管理交叉和人员管理与事务管理分离导向下的经济管理体制混乱等。解决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矛盾、加速其转型进程并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化,应着重解决就业安置与培训、资本重组与优化、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融合与改造、违规经济的治理与整顿、经济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国土空间规划学术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18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及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国土空间规划成为行业热点,并引起业界和学界广泛关注。为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以及规划学科与行业发展,本刊编辑部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了六位学者与业界专家就国土空间规划的广泛议题进行探讨。首先,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共存,刘玉亭教授认为不仅要在目标导向上做好多规合一转变、生态文明托底建设、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兑现,还要在内容编制中实现关键科学问题的落实;同时,面对更加复合、复杂的编制要求与成果体现,如何在庞杂、多层级的规划体系中实现部门、职能和制度的高效整合是关键,要充分意识到国土空间规划是颇具差异化、具体化的长期动态博弈过程,与之匹配的学科与行业的发展都要突破传统模式,充分延伸其发展内涵。围绕新时期规划的发展定位问题,袁奇峰教授通过溯源城市与规划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出现是契合当下国情的调整,相比于关注投入产出最大化和减少损益,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更应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当今的规划要从辖区整体和长远发展的立场出发,成为兼顾经济发展、生态维护、政府失灵规避的决策过程和土地开发管制的行政制度。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的转变,马向明总工程师认为问题诊断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而旧式的目标导向实际上则造成了实施层面成为短板的现实;国土空间规划所补充的结果导向原则,有利于推动部门间的协调以保证实施的连续性,但现实中依旧可能面临着目标与结果脱节、部门合作与政策整合困难的窘境。围绕行业与学科发展中变与不变的话题,邹兵总规划师指出,一方面要意识到新形势下规划范畴和内容、工作要求以及技术手段的方法等三个方面的调整,强调落实一张明确的蓝图、囊括更加广泛的编制内容和拓展学科知识覆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继续坚守规划的本质,包括规划分析与发展的基础逻辑、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发展追求以及空间方案的具体落实。针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空间价值再塑,黄慧明总规划师提出了以存量带动流量、以整备重构空间、以效率配置资源、以民生提升品质的四点主张,而“分区+分类”的划定与更新思路则能有效地对资源进行评估,也有助于规划和实施环节的衔接。面对国土空间规划中实现“多规合一”的要求,罗彦总规划师围绕目标与理念、方法与内容、实施与管理三个方面进行讨论,认为“三调”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自然地理格局是空间图底上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限定;而统筹性的规划权责分配是实施的关键保障,规划要把公共设施、资源和空间效率一并囊括并视作未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依据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官方网站的相关数据,从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中外及与港澳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海外设立孔子学院情况、留学生与港澳台侨学生数量四个方面对广东和上海两座城市进行不同维度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比较,分析两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差距。比较结果显示,上海市在政策推动和留学生奖学金支持力度方面优于广东,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量、海外孔子学院数量及来华留学生数量均多于广东,但广东毗邻港澳地区,与港澳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数量多于上海,港澳台侨学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总体上,广东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低于上海,应积极向上海学习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利用自身经济总量第一大省和毗邻港澳的优势,抓住“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机遇,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概述了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检查鉴定的背景和必要性,阐述了进行检查鉴定工作的技术依据和政策依据,介绍了进行检查鉴定的工作程序以及鉴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的检查检测、结构和构造的检查检测以及设计复核和承载能力验算等。特别对硅酮结构胶的取样测试进行了实例分析,介绍了硅酮结构胶实验室测试的两种方法,给出了拉伸强度、延伸率、邵氏硬度、质量损失率等主要实验参数的测试结果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根据岩体结构和岩石力学性质对围岩稳定状态所起重要作用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因素多指标的综合分类法 ,进行围岩地质构造、毛硐稳定情况调查、现场声波测试、点荷载试验、室内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等 ,考虑硐室的跨度、埋深等特征 ,经过综合分析 ,确定围岩类别 ,科学评价硐室围岩稳定性 ,以此作为确定岩体开挖和围岩加固支护方案、计算相应参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白雪锋  许浩  江文琪 《中国园林》2023,39(7):133-138
近代南京是中国最早开启近代化建设和提出绿地系统的城市之一,园林类型主体由私家园林向公共绿地扩展,绿地的功能与权属发生变化。基于Arc GIS平台,结合空间句法和分形理论,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下南京近代园林的类型和分布演变。研究表明:1)近代园林数量呈倒“V”形生长,清末主要为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民国以别墅园林、城市公园、公建附属园林为主;2)清末集中于城南,民国向城北扩展;城东园林较少,近代园林南北方向扩展能力远大于东西方向;3)近代园林主要分布于城北住宅和文教区及路网整合度较高、公共交通发达且地价小于30元/方丈的区域。总结了近代园林类型、分布与城市近代化转型背景、社会生活的变迁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关系,为划定近代园林保护范围、塑造“民国文化看南京”的城市品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的整体遗产观为理论基 础,通过对城市型历史文化步径理论渊源、概念特点的解析及 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的互鉴,系统梳理了城市型历史文化步径 作为城市视野下遗产整体性保护利用创新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发 展动态。提出了“摸家底-寻脉络-定区划-评价值-联骨架-塑 空间”的城市历史文化步径构建主体框架,并进一步通过福州 实证研究的开展,探究了符合中国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整 体性保护利用实践的可行路径。初步构建了城市历史文化步径 研究设计的系统方法,其开放性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性的指导 路径有益于补位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及空间规划模式缺项, 延伸整体性遗产观的理论脉络,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大倾角煤层旋采巷道围岩变形控制难题,以潘北矿12124大倾角煤层回采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试验、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旋采巷道破坏规律及上采空区支承压力对巷道的影响,分析得出大倾角煤层旋采巷道围岩破坏机理。结果表明:(1)旋采巷道拐点处断面较大,且受到上采空区及超前支承压力影响,巷道应力值增大,支护体压缩破坏失稳;(2)旋采至拐点前10 m处采空区煤柱应力与采动应力贯通,同时大倾角下巷道受到上覆岩层剪切应力影响,巷道变形增大。通过分析及工程实践,提出并实施了巷道卧底扩刷、锚网索联合支护方式,有效控制巷道变形,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针对堆土加卸载与基坑开挖叠加效应导致既有地铁隧道变形较大的问题,建立考虑加卸载叠加效应影响的三维空间分析模型,研究不同堆土加卸载叠加基坑开挖卸载模式对邻近地铁隧道变形规律的影响,探讨隧道在堆土加载、移土卸载再叠加基坑开挖下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正上方堆土加卸载对隧道的竖向位移影响较大,是侧向堆土加卸载的3倍~5倍; 在经历堆土加卸载后,隧道会残留不可忽视的变形,其残留竖向位移约为加载后位移的62%; 堆土加卸载叠加侧方基坑开挖时,隧道变形受基坑开挖深度的影响较大,大于隧道埋深的开挖阶段会加剧隧道变形; 4种叠加模式中,正上方堆土加卸载-侧方基坑开挖卸载隧道最终竖向位移最大,约17 mm,侧方堆土加卸载-异侧基坑开挖卸载隧道最终水平位移最大,约8 mm,邻近隧道施工时应充分考虑叠加效应的影响,尽量避免这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儿童友好社区和老年友好社区的发展理念已在国内试点城市推进实践,但社区建设中的老幼友好规划设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探索社区生活街道如何为老幼人群提供接触他人、融入社区的良好支持,利用行为跟踪法和环境行为定点观察法,以广州的三个典型社区商业性生活街道为研究对象,对老幼群体在街道中的行为特征和互动场景模式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提出老幼人群互动的五种行为模式、典型街道生活场景模式和三种行为序列。从增进社区老幼互动、提升社区街道活力的角度,提出设施邻近和设施共享的社区生活设施复合布局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支护用锚杆在极限应力作用下力学特性,建立了锚杆托盘及螺母的有限元模型,采用ANSYS程序对螺母及托盘的应力、位移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研究了托盘及螺母在极限应力下的接触特征;绘制了托盘及螺母的应力云图,得到了托盘及螺母内部的应力、位移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托盘边缘及托盘内部大小圆盘连接位置较为危险;螺母中间位置由于受托盘的挤压容易发生破坏;加肋可以提高锚杆的极限承载力,为结构的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3)
The influence of the Han culture on the Bai culture in Dali is the greatest and the most profoun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blending of the Han culture and the Bai culture is a distinctive feature the Bai culture, which is obviously seen in the location and layout as well as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settlement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Bai nationality in the Erhai area of Dali. Additionally, the Bai nationality in Erhai area conformed to nature and adopted nature to create the unique culture and settlement landscape based on the absorption of the cultural thoughts such as the golden mean, respect for seniority and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the advanced skill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This paper further emphas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Bai cul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an culture elements in the space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Bai settlement in the Erhai area of Dali.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i settlement.  相似文献   

18.
孟华勇 《山西建筑》2009,35(21):185-186
针对空调冷热源的作用,阐述了空调系统冷热源选择研究的意义,并结合空调系统冷热源技术的发展现状,列举了空调系统冷热源选择研究的方法,从而为正确选择空调系统冷热源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消防水带晾晒收卷设备智能化程度低的现状,为了提高消防员的作战效率,降低能耗,确定了消防水带智能化干燥设备的整体结构,以模态分析验证了结构的可靠性。应用温度、湿度等检测传感器,对整个设备内部环境自动监测、自动调节温湿度。设计机械手完成自动收卷成盘,达到一键操作完成对水带的整个干燥和收卷流程,实现了技术装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设备的技术水平与产品价值,有效地降低了消防官兵的劳动强度。该设备可为开发集成化的清洗干燥一体机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录定位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二者地理分布呈明显耦合状态,因此研究二者在规划内容和技术手段方面的互相适应性,具有必要性和普适性。以文化空间为线索,分析总结传统村落与景区面临的协调问题,基于2类规划现行编制要求与内容分析,梳理出2类规划的互适性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是开展风景名胜区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互适实践的重要切入点。以贵州省石阡县温泉群风景名胜区楼上古村落景区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规划互适的重点问题包括:资源保护规划中的高级别景源和传统建筑的关系,景观与生态保护规划中景区科学规划与传统村落自然保护历史经验充分结合,居民点规划中在搬迁型、缩小型、控制型及聚居型的基础上增加保护型,设施配套规划中结合景区地方居民和游客需求统筹考虑,建设项目整合实施的统筹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