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规划师》2001,17(4)
1城市与区域在全球化中的角色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的城市化时代和城市的全球化时代,全球性统一的城市体系正在形成。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影响着世界上大部分城市的发展,全球50%以上的人口将在城市里生活,城市作为主体在全球网络中参与竞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研究小组名叫世界城市研究小组(GaWC),主要通过APS(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公司办公网络的系统分析,研究城市在全球网络中的定位。我们在2000年和2013年做了调查。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国际化城市发生了地位的变化。纽约、伦敦代表着国际化城市的最高水平,从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巩固了自己作为全球城市的地位。国际化城市能提供一些非常特别的高端服务。纽约现在生产的并不是食物,而是知识、技能和联系,包括很多投资决策。纽约和伦敦也是全球知识经济关键的节点。  相似文献   

3.
<正>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种资源和要素的全球流动增长,打破了国家界限,形成了全球城市网络。那些具有广泛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联系,在全球城市网络中扮演超越国家界限的关键角色的城市即成为所谓的世界城市。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我国急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利用基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办公点全球分布的连锁网络模型,来研究北京、上海、香港和其他主要的世界城市之间的联系。首先概况出指导数据收集并支持后续分析的全球城市网络联系模型。然后研究北京、上海、香港与全球城市网络中其他城市的联系度。接下来比较研究北京和上海,发现这两个城市与其他世界城市在联系度上不同的倾向性。最后对2000-2010年间北京、上海、香港、纽约和伦敦相互之间的联系度进行分析。文章的总结部分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系统回顾"世界城市"(World City)相关理论基础上,辨析全球城市网络(GaWC,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测度的上海在世界城市中的位序"大幅提升"的缘由;进而聚焦于上海新时期建设"全球城市"的区域角色和战略定位,展开上海与伦敦、纽约、香港等顶级世界城市的国际比较分析。具体从城市的全球竞争力机制和发展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旨在对上海建设"全球城市"(Global City)和长三角构建"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 Region)提供思路和指引。  相似文献   

6.
世界城市和国际城市的基本概念 世界城市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世界城市(World City)是指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及在世界经济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类似的概念还有全球城市(Global City),国内一般统称为"世界城市"。  相似文献   

7.
有关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发展问题的若干困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全世界因亚洲金融危机而遭受重大损失之后,当前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倾向,即把注意力转移到全球化这把双刃剑的利弊关系上去研究。近几年来,在我们城市规划和建设学科的各个方面,发表了许多围绕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而展开的全球城市的论著,虽然这些讨论才刚刚开始,却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全球城市的某些特征和走向,为活跃学术活动增添了一派新的气象。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全球城市的产生意味着世界资源最优配置的流动和组合。按照有些学者研究,全球城市是世界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城市模式,它与早年提出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世界城市向来是城市研究方面主要关注点之一。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上海正不断地融入世界城市网络之中。本文基于新国际劳动分工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从吸引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劳动分工深化三个角度分析了上海参与世界城市竞争带来的思考。外资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带动了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在国际劳动分工中地位的提升,加速了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正>全球化、信息化及其区域经济发展正在重构整个世界,城市之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全球经济命脉。国家城市体系建设对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城市体系接轨世界城市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中心城市"是在"全球城市"概念下结合国家尺度的一种新的界定。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中,明确了"国家中心城市"是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城市网络 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发展契机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冷战的结束,跨国公司与世界贸易蓬勃发展,资本、商品、服务、人员、技术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高速、大规模的跨国流动,全球化已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reports an experiment in world city network analysis focusing on city‐dyads. Results are derived from an unusual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of 27,966 city‐dyads across 5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 sectors. A 2‐component solution is found that identifies different forms of globalization: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The latter is characterized by very high component scores and describes the more important city‐dyads focused upon London‐New York (NYLON). The extensive globalization component heavily features London and New York but with each linked to less important cities. U.S. cities score relatively high on the intensive globalization component and we use this finding to explain the low connectivities of U.S. cities in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 The two components are tentatively interpreted in world‐systems terms: intensive globalization is the process of core‐making through city‐dyads; extensive globalization is the process of linking core with non‐core through city‐dyads.  相似文献   

12.
The growth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has led to new forms of business networks linking cities and towns across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Various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analyse these networks empirically using the interlocking network model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GaWC) research network. Two approaches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a spatial perspective: a global ‘top-down’ approach that studies the world city net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rgest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 firms, and a macro-regional ‘bottom-up’ approach that starts with the most important knowledge-intensive firms located within specific territorial boundaries.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critically assesses the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and empirical outcomes of both approaches with reference to case studies of the German space economy. Both approaches pursue similar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external relations of cities, both transnationally and on the national scale.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theoretical argumentation: the top-down approach is grounded in world city research; the bottom-up approach is anchored in debates in regional science and economic geography. In this paper, we argue for the need of scale-sensitive interpretations of connectivity patterns resulting from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interlocking network model and conclude with some tentativ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ethodological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in world city network studies.  相似文献   

13.
世界城市网络化是世界经济的映射。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发展,国际金融贸易等服务业在世界城市中呈分散化的集中趋势,并在空间上日益网络化。城市传统等级序列逐步被网络结构所取代,世界城市因此形成复杂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国城市网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渺希  刘铮 《城市规划》2012,(9):23-28,38
借鉴世界城市网络(WCN)的概念框架,从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体系。基于中国城市网络(CCN)的计算结果,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区位竞争不再仅依赖于线性地拓展腹地赢取空间垄断地位,而是以网络化的布局模式在核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城市节点层面,上海、北京成为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城市,沿海的城市群则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域,内地的大部分城市处于生产性服务业链接程度相对较低的外围;在城市网络层面,城市之间关联网络中的首位效应(北京—上海的关联)非常明显,三大城市群中核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间的网络构成了中国大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链接。  相似文献   

15.
扎克瑞·尼尔世界城市网络测度方法评述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测度和衡量世界城市在网络中的位置和地位是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扎克瑞·尼尔提出递归中心性、递归作用力和转变中心性的概念,为世界城市网络测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在对世界城市网络测度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重点从中心性与作用力的关系及测度模型等方面介绍及评述扎克瑞·尼尔世界城市网络测度方法,并提出世界级城市发展和构建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Traditionally, the art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the representational and the abstract. Representational arts are those which are about the world, such as painting and literature; abstract arts are those which are not, such as architecture and music. It is possible to describe the ways in which a representational art is ‘about the world’ and so to define its content, but this is supposedly impossible with abstract arts because they are void of content. Is this conservative view justifiable? Those arts which might be considered essentially representational need not be: abstract paintings do not depict and concrete poetry does not describe. Moreover, non‐representational arts can be held to be ‘about the world’ in some way and can therefore be attributed some sort of ‘content’: music has an emotional content, and architecture has been said to have significant content. This paper considers a number of views which attempt to provide architecture with a content.  相似文献   

17.
张婧雅  邹文昊  钟乐 《中国园林》2023,39(12):33-39
自然游憩是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识别自然保护地游憩流特征并揭示其影响因素是依托多处自然保护地组织自然游憩的前提,但目前相关研究较欠缺。选取武汉都市圈核心区60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揭示自然保护地游憩流的网络特征,运用QAP分析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自然保护地游憩流呈现出以“东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结构,游憩流网络整体密度较低,小世界特征不显著,共划分出以“东坡赤壁风景名胜区”“东湖风景名胜区”等为代表的5个社群;2)自然保护地游憩流受到空间邻近性、交通便捷程度、网络知名度、经济发展水平与游憩服务发展能力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从风景道建设、服务设施改善、游憩谱系产品构建等方面提出游憩规划建议,以期加强自然保护地间的游憩联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剖析了人工神经网络在空调系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指出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具有的高度的并行处理和可完成复杂的输入输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进行空调系统负荷预测精度高、准确度好。ANN是一种有效的空调负荷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19.
104号院是艾未未在草场地村完成的第四件作品。这座低造价的砖混建筑,以最基本的材料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世界;并作为艺术工作室,与其中的艺术展品共同传达了艾未未对自我世界的解释以及对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化现实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