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高塬沟壑区阳坡不同集水造林处理方式的土壤含水率、造林成活率、苗木生长量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集蓄槽整地方式土壤含水率最高,集水面积越大,收集的雨水越多,土壤含水率越高;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高塬沟壑区阳坡地段,采用集蓄槽整地造林效果最佳,其次为鱼鳞坑;侧柏×沙棘混交林的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量优于侧柏纯林,采用集蓄槽整地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量优于鱼鳞坑,且两种整地方式均比对照(不整地)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标准样方法进行树高、冠幅、胸径、保存率调查,采用模糊最优局势决策法确定各树种的综合指数与评价指数,研究了黄土高塬沟壑区主要水土保持造林树种的生长适应性。结果表明:①山杏适宜在阴坡、半阴半阳坡栽植;②侧柏适宜在阳坡、阴坡、半阴半阳坡栽植;③油松适宜在阴坡、半阴半阳坡栽植;④沙棘适宜在阴坡、阳坡、半阴半阳坡栽植;⑤刺槐适宜在阳坡、半阴半阳坡栽植;⑥杜梨适宜在阳坡栽植;⑦狼牙刺适宜在半阴半阳坡、阳坡栽植;⑧油松+沙棘混交林适宜在半阴半阳坡、阴坡栽植;⑨侧柏+沙棘混交林适宜在半阴半阳坡栽植。  相似文献   

3.
对北京门头沟九龙山不同立地实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土壤有效水分的研究表明:土壤持水性由好到差依次为:阴坡灌木、阴坡裸地、油松、阳坡灌木、阳坡裸地和侧柏;坡向和植被类型对土壤持水性影响极大;同一立地条件下,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持水性的主要因子;土壤饱和蓄水量变化范围为1605.86~2353.66t/ha,土壤水分只有7、8两月处于易效水阶段,其它时间均属难效水范围,即使雨季的土壤水分也难达到田间持水量;土层蓄水体积小,水分补偿能力差,土壤水分亏缺率为32%~75%,构成了该区脆弱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南缘处于沙漠绿洲交汇处,生态环境脆弱,当地植被是“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季降雪融化形成的水源,是当地沙漠植被赖以生存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根据在当地沙丘多点取土,测得沙丘阳坡、背阴坡和沙谷的冬季冻土深度分别13cm、29cm、32cm;利用烘干法测土壤质量含水率.计算出沙丘阳坡、背阴坡和沙谷的累积含水量分别为1.3mm,2.1mm,1.67mm;同时测量三点的植被覆盖率变化,得出当地沙漠不同地形的含水率变化和植被覆盖率的关系,为当地生态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地形条件和用地类型土壤含水率影响因素及其变异特性,以辽西山地丘陵区下山口小流域为例,用统计学方法全面探讨土壤水分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从低到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排序:灌木林地<林地<草地<耕地,各用地类型呈极显著差异,从土壤剖面上含水率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变化特征;从低到高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含水率排序:坡顶<坡地<沟底<梯田,不同坡位上排序:坡中<坡上<坡下,不同坡向上排序:阳坡<阴坡,土壤含水率达到中等变异程度。研究成果为辽西山地丘陵区不同地形条件下植被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及土壤水分管理提供一定支持。  相似文献   

6.
对黄土高塬沟壑区近20年来水土保持人工栽植侧柏的存活、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侧柏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的阳坡、阴坡、半阴半阳坡均适宜栽植,侧柏+沙棘混交林适宜在半阴半阳坡栽植,侧柏+狼牙刺混交林适宜在阳坡栽植.  相似文献   

7.
按照不同立地条件疏林地的补植情况及沙棘灌木林带造林图斑,采用图斑抽样的调查方法,对南小河沟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油松、狼牙刺、沙棘造林效果进行了监测;还对不同立地条件优良牧草、疏林地天然植被的覆盖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疏林地补植狼牙刺下坡成活率、生长量明显高于上坡,保存率均较低;油松容器苗在半阴缓坡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比阴坡台地高;阳坡和阴坡沙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红土泻溜陡坡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高;阳坡、阴坡、台地均能种植优良牧草,气温、水分、光照均影响出苗率、覆盖率;阳坡植被覆盖率达76.5%、阴坡达82.4%、沟底台地达92.7%。  相似文献   

8.
针对张掖大满灌区混凝土衬砌渠道阴坡冻胀破坏现状,选择代表性冻胀破坏渠段作为研究对象,定期监测渠道阴坡面地温、渠基土壤含水率及典型渠段渠道冻胀变形量。结果表明,在冻融交替过程中地温与气温的变化规律一致,项目观测期内表层5 cm处的地温变幅最大为18℃,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地温变幅逐渐减小,且地温总体随着外界温度上升而上升,地温变化较气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土壤含水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表层20 cm处含水率在3.06%~7.1%之间变化,整体表现含水率最低,变幅4.04%;最下层100 cm处含水率在17.25%~20.69%之间,变幅3.44%。渠道冻胀量随着气温持续降低,混凝土板冻胀隆起变形也会不断增大,最大变形发生在24号板,变形量为1.71 cm;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各冻胀板不同程度回落,回落量最大板为24号板,回落量为1.458 cm。  相似文献   

9.
陕西王东沟小流域野外土壤入渗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野外土壤入渗试验为依据,利用时域反射仪进行了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观测,并分析了积水入渗过程中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津及停渗后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野外土壤积水入渗过程中,土体内任—埋深处士壤含水率的变化一般经历稳定不变、缓慢上升、急剧上升和再稳定4个阶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每一阶段听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积水深度越大,土壤剖面含水率、入渗量变化越明显,湿润锋的推移也越快;停渗后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表现为表层0~10cm土壤含水率急剧减小,10~70cm土壤含水率开始呈增大趋势,然后再逐渐减小,70cm以下的土壤含水率略有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以辽西低山丘陵区红山小流域为例,通过测定试验样地2020年4-10月0~12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探讨了林分密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及林草地土壤含水率随时间和土壤剖面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0~60m近地表,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地形部位林草地和不同密度的林地土壤含水量逐渐下降,深层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小于表层,其中0~60cm的变幅最明显;(2)随土层深度和时间变化不同林分密度刺槐林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即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0~60cm之间中、低密度刺槐林的土壤水分差异较小,7-8月份的含水量非常接近,以2000~4000株/hm2的中密度为该区域最优造林密度;(3)随土层深度变化不同地貌部位草地和林地土壤含水量变化不同,坡面为草地<林地,梁坡为草地<林地(0~40cm),40cm以下林地略低于草地且相差不大,沟台为草地<林地(0~20cm),20cm以下林地低于草地,红山小流域沟台适合种草,梁坡与坡面适合种树。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设置充分灌溉、节水20%、节水40%3种灌溉方式对玉米田间土壤中水分含量及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节水20%处理下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相对较高,利于玉米生长;且在各个处理的苗期,各层土壤中的水分变化不大,拔节期后,0―40cm土层变化剧烈,60―100cm则相对平缓,得出玉米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中。  相似文献   

12.
土壤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水分研究,对指导地区农作物配置与布局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南部郊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下垫面类型:梨树园、沙土堰、花菜地、毛豆地和撂荒地,测定0~100 cm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水分剖面和时间序列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和各异性。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剖面大体分为土壤水分速变层(0~20 cm)、土壤水分活跃层(20~40 cm)、土壤水分传递层(40~70 cm)和土壤水分稳定层(70~100 cm);同一土壤类型条件下,植物根系的深度会影响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秋收和降水是土壤水分时间序列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播种前膜下滴灌棉田土壤不同深度水分和盐分的分布特征,对1998年开始利用膜下滴灌种植技术的棉田进行大规模网格取土,主要分析了棉田土壤水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生育期初播种前,棉田土壤0~5、5~20、20~40、40~60、60~80及80~100 cm对应土层中,水分变异系数小于盐分变异系数,且都属于中等变异性;土壤各层水分和盐分含量总体都呈现出表层土壤水分和盐分含量较低,深层土壤水分和盐分含量较高的分布规律;在0~100 cm土层中,随着深度增加,水分和盐分含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设置排盐沟,能够使土壤盐分向排盐沟运移,有助于棉田改良。  相似文献   

14.
根据甘肃省兰州市孙家岔流域2009年-2011年实测土壤水分资料,分析了该流域沟谷防护区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内,依地貌部位不同,土壤含水率随之出现明显差异,基本呈现出沟底(17.3%)>沟边农地(12.4%)>沟边荒地(11.1%)>沟坡林地(10.1%),且与年降雨量呈现正相关。考虑到种植与土壤水分条件相适应的植被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和应对水土系统良性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以下建议:耗水系数较高的植物应在沟底,而耗水量较低的植物应在沟边,耐旱的植物应种植在沟坡,与此同时做到适地植树、种草,从而保持现代沟谷系统的自然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
坡耕地是昆明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针对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选取水源区迤者小流域内不同坡度的坡耕地为对象,并对其进行等高反坡阶处理,研究坡度及等高反坡阶对坡耕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等高反坡阶处理坡耕地表层土壤的保水效果好于普通坡面,等高反坡阶具有拦蓄地表径流和再分配的功能,降雨后20~40 cm深土层的含水量相较于表层土壤高出1.9%~6.49%;土壤含水量和坡度、深度、有无反坡阶之间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与海拔成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酿酒葡萄在砾石土质条件下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及合理灌溉制度,选取贺兰山东麓砾石土典型试验区,以五年生赤霞珠品种为研究对象,设计2 550、2 850、3 225、3 600 m3/hm24个不同定额的灌水处理,应用TDR土壤水分剖面仪和土壤水势仪,监测生育期滴灌前后不同土层含水率与水势变化,针对监测数据从灌水处理整体与单个生育期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酿酒葡萄在砾石土条件下不同滴灌定额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最终提出生育期适宜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在0~40cm土层范围内变化较明显;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水势变化规律与灌溉定额的大小有关;1m深土壤水分蓄存比并不是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而是当灌水量达到某一定额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土壤水分蓄存比减小,砾石土单次灌水量高于300 m3/hm2时,土壤水分蓄存比较低,易产生深层渗漏。  相似文献   

17.
滴灌条件下脱毒马铃薯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铃薯是干旱内陆河石羊河流域主要农作物之一。为了推广应用滴灌技术,对脱毒马铃薯夏波蒂进行了滴灌条件下灌溉制度试验研究,试验按土壤含水率(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不同设6个处理,处理Ⅰ、Ⅱ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45%,上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75%、80%,灌水次数设定为4次;处理Ⅱ、Ⅴ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55%,上限分别为75%、80%,灌水次数设定为5次;处理Ⅲ、Ⅵ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65%,上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灌水次数设定为6次。研究结果表明: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不应低于田间持水量的55%,上限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为宜,灌水次数5~6次为宜,脱毒马铃薯夏波蒂生育期120 d,生育期灌溉定额控制在3 000 m~3/hm~2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浅埋式滴灌毛管间距对苜蓿生长的影响,在阿勒泰市青河地区进行苜蓿浅埋式滴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30、60、90 cm 3种毛管间距。通过观测各土层含水率、苜蓿毛细根密度以及生长指标等,研究毛管间距对土壤水分以及苜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管间距为60、90 cm处理的各土层含水率增值优于30cm处理;毛管间距30、60 cm处理苜蓿的毛细根密度明显高于毛管间距90 cm的处理;毛管间距为30、60 cm的处理对苜蓿生长的影响差异较小,其中以间距60 cm处理为优,而间距为90 cm对其影响较大,不利于苜蓿的生长。因此,毛管间距以60 cm最优,适合该地区苜蓿的灌溉。  相似文献   

19.
灌溉淋洗压盐系盐碱地改良的主要措施,但同时也会造成地下水上升,带来随作物生育期逐渐出现的土壤耕层的返盐现象,其与暗管排水结合则可提高脱盐效果。为了研究暗管排水条件下的油葵在拔节期增加不同的灌水量对盐碱地(施加30 t/hm~2脱硫石膏,土壤耕作层掺入85.05 m~3/hm~2细沙)土壤水盐及土壤酸碱性分布的影响,设计了暗管排水结合传统灌溉处理、暗管排水结合节水灌溉处理、暗管排水结合无灌水对照处理3种处理,通过监测土壤EC值、pH、含水率,分析暗管排水结合传统灌溉与节水灌溉对重度盐碱地土壤的水分、盐分及酸碱程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对比,传统畦灌方式下灌水处理降低了土壤含水率,对0~20 cm土层的脱盐效果明显;在暗管排水的基础上,对照处理的油葵地0~60 cm土层的EC值为3.49~0.67 d S/cm,节水灌溉处理的EC值为1.71~0.33 d S/cm,传统灌溉处理的EC值为3.75~0.27 d S/cm;虽然传统灌溉在灌水后10 d左右降低了0~100 cm土壤盐分,提高了土壤的含水率,但传统灌溉处理下油葵在开花期0~40 cm土层的含水率比对照处理低,且40~100 cm土层的返盐程度是节水灌溉的2~3倍;对照处理下0~60 cm土层的pH为7.54~8.65,节水灌溉处理下pH为7.51~8.89,对照处理下40~100 cm土层的pH为8.29,传统灌溉处理下pH为8.1~10.85,节水灌溉处理的土壤在0~100 cm的土层呈现脱碱的状态,高的灌水量使土壤有碱化的可能,尤其是在20~40 cm土层。暗管排水条件下在油葵拔节期进行节水灌溉有利于土壤脱盐、脱碱。  相似文献   

20.
土壤水分对玉米蒸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用水短缺问题,以节水灌溉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目标,利用包裹式茎流计对甘肃省会宁县玉米的蒸腾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玉米地不同埋深下的土壤水势、土壤含水率及周围气象因子,研究土壤水分对玉米蒸腾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玉米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情况大致相同,均呈"几"字型的变化曲线。(2)不同埋深下土壤水势及含水率的日变化幅度不大,均呈缓慢下降趋势。土壤水势及含水量在晴天的变化情况比阴雨天的对称性更好;7月至8月,气温升高,玉米蒸腾耗水增加,土壤水势及含水率逐渐下降,20 cm深处的土壤水势变化幅度最大;20~30 cm深处的土壤水势与蒸腾速率的相关性稍好于10~20 cm深处的土壤水势与蒸腾速率的关系,这主要跟玉米的根系分布有关;各埋深下土壤水势与玉米蒸腾累积量的相关性都呈极显著正相关;30 cm埋深处土壤水分对蒸腾作用的影响比5 cm深处土壤水分对蒸腾作用的影响大。(3)对比发现蒸腾速率与土壤水势的相关性比与土壤含水率的好。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是影响玉米蒸腾耗水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