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视频处理技术对过街行人的全时空信息进行采集,分析了违章行人与转弯车辆冲突的内在规律,并提出了行人过街位置分布的建模方法。首先,利用调查数据定性分析了行人过街位置对人车冲突的影响。其次,通过对多交叉口不同时刻行人(包括违章行人)行走位置的统计分析,得到绿灯消散时间和人行横道长度对行人过街位置的影响。结合调查数据,利用Gauss函数对不同时刻的行人过街位置分布进行建模,建立绿灯消散时间和人行横道长度与Gauss函数模型参数的关系等式,拟合模型的R~2分别达到0.9、0.93、0.97,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行人过街位置分布规律。最后,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所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行人过街位置分布规律对行人与转弯车辆冲突区域判别的作用,并提出减小冲突区域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信号交叉口行人从众违法过街行为机理,运用网络理论,分析不同条件下行人群体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首先,借助动作捕捉技术获取行人从众违法过街行为的基础数据.然后,以实际交通行为数据为基础,构建行人过街的群体网络.最后,通过分析不同红灯时段以及不同性别的行人网络度分布情况,研究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的规律.结果表明:等待时间越长,当人群中出现违法过街行为时,吸引从众违法过街的行人就越多;在过街行为方面,男性较女性更易从众,且男性的违法过街行为更易吸引其他行人违法过街.  相似文献   

3.
考虑行人减速避让的改进社会力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能够真实地模拟常态行人流,针对社会力模型中存在的行人重叠问题,分析了行人的运动需求空间,将行人减速避让机制引入社会力模型,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并采用C++编程语言对改进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仿真结果显示,行人能够有效地避让其他行人及障碍物。将仿真试验提取数据拟合得到的行人流的速度-密度图与实际数据比较,结果表明:当行人密度在0~3.5p/m2内变化时,所提出的模型能够再现行人流基本图。  相似文献   

4.
有行人专用相位交叉口行人过街时间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有行人专用相位交叉口行人绿灯时间,研究了行人穿越交叉口的过街时间.利用交通波理论推导了行人跨越安全岛的时间函数,考虑同向、对向和交叉行人流的影响,借鉴HCM的行人过街时间模型构建了行人穿越交叉口对角的时间公式.采用录像法和人工测量法对威海市4个交叉口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得到:行人穿越交叉口对角和非实体安全岛的15%位速度为1.43 m/s,穿越实体安全岛的15%位速度为1.35 m/s;行人在对角通行的有效宽度为9 m和12 m;利用SPSS标定了模型参数.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行人过街时间,误差在5%以内.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人工调查法难以获取行人过街瞬时速度特性等问题,利用视频检测技术提取了行人过街轨迹。引入中心偏移量改进了共线标定算法,实现了轨迹的标定和还原。在此基础上,利用提取的真实行人过街轨迹获取了行人过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特性及其分布曲线。考虑到年龄对行人过街速度的影响,将行人过街情况进行了分类。对各组的速度特性和瞬时速度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本文为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和行人过街信号配时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行人仿真的社会力模型,考虑自行车对行人过街的干扰,引入自行车与行人以及自行车与人行横道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行车和行人混合交通流的社会力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自行车道的设置对混合交通流事故数及到达率的影响,再现了自行车和行人混合交通流中自行车的跟随和分层现象。仿真结果表明:设置自行车道能够有效缓解行人和自行车之间的冲突,有助于减少行人和自行车的事故数并提高混合交通流的运行效率;根据自行车数量,设置合理的自行车道,能够保证自行车达到最大过街速度,从而提高自行车的过街效率;模型能够重现混合交通流的自组织等现象。  相似文献   

7.
基于混合高斯模型的行人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道路交通中行人的特点,从参数更新、背景估计和前景分割三个方面改进传统的混合高斯模型,提出一种有效的行人检测万法.首先,利用基于图像分割的参数更新模型,减少将静止前景判定为背景的可能性;其次,采用前景融合时间调整机制,控制前景融入背景的时间;最后,引入均值权值的概念,优化前景分割的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优于传...  相似文献   

8.
以行人过街为例对从众效应进行研究,提出了从众效应的量化策略。构建了从众心理影响下的行人过街的演化博弈模型。将行人划分为冒险、折中、保守三类,设计了行人群体行为演化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群体构成以及违章过街群体占总人群比例对群体行为演化影响显著。最后提出了考虑从众效应的行人社会力仿真模型的改进策略。本文的研究方法扩展了行人行为研究的分析手段,研究结果可为行人仿真模型参数的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行人过街的交通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计算机建立人机横道上行人步行穿越车流过街的交通模型,模拟不同交通条件下和人和车辆的运行,获得行人过街在不同条件下的效率参数。  相似文献   

10.
为在行人仿真模型中更全面地反映行人特性,并研究跟随行为对双向过街行人的影响,本文建立了考虑跟随行为和冲突避让的行人过街社会力模型。研究了跟随特性对行人行走行为的作用,建立了行人的跟随行为模型、人行横道和信号灯对行人的作用力和冲突避让力模型,提出了改进的行人过街社会力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行人过街速度和可能事故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设置跟随力有利于提高整体行人的过街速度和过街效率;冲突避让模型能有效降低行人的可能事故数。  相似文献   

11.
面向有序活动情况下的行人微观交通仿真,在考虑当前到目标点的最短距离、队长和服务时间的行人多目标选择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行人的目的地方向和行人的偏好程度,建立了有序活动条件下行人的多目标动态选择模型。利用元胞自动机模型,构造一个多目标的仿真场景。结果表明,行人多目标选择模型符合实际,反映行人偏好的特点,可应用于常态下行人仿真软件开发。  相似文献   

12.
首先建立两传感器间的坐标变换模型,将雷达扫描的深度信息映射到图像上。然后对雷达扫描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行人物理属性,对聚类点簇进行筛选获得有效点簇信息;根据摄像机的成像规律,确定行人成像区域与其所处位置的关系,从而确定行人检测感兴趣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取感兴趣区域的梯度方向直方图特征,运用支持向量机检测行人。实际交通场景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对行人实时检测,且准确率可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运动学方程的停车波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描述连续交通流中的停车波现象,分析了停车波传播的运动学特性,基于运动学方程建立了停车波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与基本交通波模型推导的停车波模型一致。为验证该模型,设计了数据采集方案及参数标定方法。利用长春市的调查数据标定了模型,得到停车波波速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为3.85%。结果表明,基于运动学方程的停车波模型可以描述连续交通流中的停车波现象,参数标定方法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4.
针对无专用左转相位情况,研究了人行横道处左转车干扰下的行人过街特性,采用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对行人过街过程的全时空信息进行提取,分析了行人过街过程中受到干扰后的轨迹和速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将左转机动车干扰下出现的典型行人过街行为归类,分析左转机动车及绿灯时间共同作用下的行人过街特性,最后统计由于左转机动车对行人过街行为刺激而导致的行人干扰延误值变化状况,研究成果可为交叉口行人过街的信号配时和左转相位的设置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行人过街需求分布的考虑,分步解析了行人延误和机动车延误的组成因素和变化关系,建立了基于人行横道位置选择的行人-机动车系统延误模型,阐述了人行横道位置对相关延误的影响程度,并通过VISSIM仿真软件测算了北京某路段的最优人行横道位置。结果表明:行人平均延误与行人到达人行横道平均距离成正比,远大于机动车平均延误,且与后者成反比。  相似文献   

16.
基于活动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与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应用基于活动的出行需求预测方法研究了长春市实行鼓励公交策略的可行性。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和总结以往模型,建立了Logistic形式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用长春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进行了参数标定和模型验证。应用已建模型初步分析并评价了鼓励公交策略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基于活动的方式选择模型预测城市交通方式结构,可以全面有效地进行交通需求管理策略的评价研究,为交通部门制定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寻求一种符合实际且参数意义明确的信号交叉口起动波模型,根据起动波传播的运动学特性建立了起动波的运动学模型。设计了数据采集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利用长春市实际调查数据标定了模型,并得到了波速计算值。按照起动波传播特性,由实际调查数据计算了波速观测值。结果表明,运动学起动波模型的波速理论值与实际观测值的相对误差约为5%。该模型不依赖于传统交通波模型,参数意义明确,标定方法简单,波速计算值与观测值接近,为城市交通信号控制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