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更好的发挥热电联产机组汽轮机低压缸零出力灵活性改造在参与深度调峰及降低煤耗方面的优势,对参与调峰运行方式及非调峰状态的运行方式进行经济分析,总结出两种方式的优化机组经济运行策略优化方案,确保机组可实现深度调峰与经济运行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崔超  张传振  艾青  吕伟超  孔祥雪 《节能》2022,(12):14-16
为了响应我国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要求,适应东北电网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运营规则,保障市区供热发展,缓解机组热-电之间矛盾,对某330 MW供热机组低压缸零出力技术进行改造,确定汽轮机本体及辅机系统技术改造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安全技术措施,通过对比分析机组改造前、后的供热与调峰特性,综合计算总体经济收益。结果表明:在保证机组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采用低压缸零出力技术可以提高机组运行灵活性,积极参与电网深度调峰,经济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以某电厂650 MW超临界机组为研究对象,针对机组传统供热改造后"以热定电"调峰灵活性较差的运行问题,提出了"低压缸零出力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提高机组热电解耦能力的改造方案,并分析了"低压缸零出力技术"改造后的灵活性调峰能力及经济性。结果表明:额定工况发电负荷由改造前的458.6 MW降至353.3 MW;额定工况供热负荷由改造前的540.6 MW增加至821.95 MW;额定工况发电煤耗由改造前的238.2 g/(kW·h)降至201.7 g/(kW·h),可大幅提高机组的灵活性调峰能力和供热能力,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5.
以某电厂350MW热电联产机组为例,介绍了低压缸零出力改造方式,结合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了低压缸零出力改造前后供热能力和调峰能力,并从热耗率和调峰收益量方面对机组运行经济性进行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电厂350MW抽凝供热机组和高背压供热机组,利用Ebsilon软件进行建模,并进行了高背压-抽凝机组耦合运行优化分析,特别分析了两台机组总调峰性能以及优化运行后总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并计算了调峰损失电量的运行补偿成本,计算结果显示,在保持供热总负荷600MW不变时,高背压-抽凝机组耦合运行方式可使两台机组增加调峰深度38.77MW,运行总经济效益减少1.03万元/h,折算调峰损失电量的运行补偿成本为0.26元/(kW·h)~0.27元/(kW·h)。分析案例为电厂参与深度调峰服务市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8.
低压缸零出力技术可有效实现热电联产机组热电解耦,提升机组供热能力和调峰能力。对某350 MW机组低压缸零出力试验方案和试验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试验研究显示,在280 t/h供热抽汽流量下,低压缸零出力技术可降低机组负荷52 MW。受试验条件限制,为获取全负荷范围内低压缸零出力工况下机组性能,采用Ebsilon软件对低压缸零出力工况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与抽凝工况相比,低压缸零出力运行方式下,热网抽汽量可提高90 t/h,相同供热量下机组负荷可降低29%,最小电负荷率可降至28.5%,在176 MW供热负荷下供电煤耗可降低51.2 g/(kW·h)。  相似文献   

9.
针对东北地区某供热机组因容量小、供热面积大、投入低压旁路时降电负荷的措施无法实施,进而导致冬季供暖期热电耦合矛盾异常突出的技术难题,研究提出了低压旁路至抽汽供热系统的改造方案和改造后机组的运行方案,给出了供暖期两台机组协同调峰措施,并对改造后的投资收益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抽汽供热机组进行低压旁路至采暖抽汽系统改造,将原排至凝汽器的蒸汽热损失回收至热网进行利用,在提升供热能力及机组效率的同时,解决了供暖期抽汽供热机组深度调峰时的热电解耦问题。改造后发电负荷降低5.0MW,增加热网供热能力20GJ,有效地提升了机组供热能力。改造后供暖期日平均收益约1万元,15天回收投资,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东北地区某电厂2台350MW供热机组,结合电厂目前的供热和发电情况,在保持现有供热量不变的条件下,研究分析了采用2台机组均抽汽、1台机组切缸和1台机组抽汽、2台机组均切缸、1台机组切缸和1台机组旁路等4种深度调峰协同运行方式对机组发电能力的影响,提出了最优的协同运行方式.研究得出:采用2台机组均切缸和采用1台机组切...  相似文献   

12.
依据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可测算输电线路的电能损失.通过现场技术改造,可使低于标准要求的功率因数达标,实现节电目的.分析了无功补偿的作用和补偿容量的选择方法,着重论述了低压电网和异步电动机无功补偿容量的配置.结合应用实例说明采用无功补偿技术,提高低压电网和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已成为节电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