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微胶囊相变材料,利用FTIR分析了微胶囊的化学结构,采用SEM对脲醛树脂预聚体溶液的滴加速度对微胶囊表观形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采用DSC对不同芯壁比对微胶囊的包封率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预聚体滴加速度的减慢,微胶囊表面凝聚现象减少,球面光滑度增加;微胶囊的包封率和相变潜热随芯壁比的增加而增加;当芯壁比达到2时,微胶囊的包封率和相变潜热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2.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以聚苯乙烯为壁材,58#石蜡为芯材的相变微胶囊。考察了乳化时间、交联剂二乙烯基苯(DVB)的配比、聚合时间以及芯壁比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等手段对微胶囊的化学结构、表观形貌、储热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乳化时间对微胶囊的热性能影响不大;单体St与交联剂DVB的质量比为6∶1制备的微胶囊的形貌较佳,缩皱和碎屑明显减少;聚合时间为3 h制备的微胶囊形貌较好、大小相对均一、相变潜热和芯材石蜡质量分数相对较高;而随着芯壁比的增大,芯材石蜡质量分数相继增大,其中芯壁比为3∶1制备的微胶囊相变潜热增大到125.2 J/g,芯材石蜡质量分数高达80.9%,且热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58#石蜡为芯材的相变微胶囊。考察了乳化剂和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以及芯壁比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等手段对微胶囊的化学结构、表观形貌、储热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乳化剂PVP和引发剂AIBN质量分数为7.0%、3.9%时,微胶囊的形貌最佳;芯壁比为3∶1制备的微胶囊呈规则球形、表面光滑、具有较高的相变焓,相变潜热为126.97 J/g,芯材石蜡质量分数为85.4%,储热性能和热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58~#石蜡为芯材的相变微胶囊。考察了乳化剂和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以及芯壁比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等手段对微胶囊的化学结构、表观形貌、储热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乳化剂PVP和引发剂AIBN质量分数为7.0%、3.9%时,微胶囊的形貌最佳;芯壁比为3∶1制备的微胶囊呈规则球形、表面光滑、具有较高的相变焓,相变潜热为126.97 J/g,芯材石蜡质量分数为85.4%,储热性能和热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以聚苯乙烯为壁材,58#石蜡为芯材,加入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交联型微胶囊。考察了聚合温度、引发剂质量分数、交联剂种类及芯壁比对微胶囊的影响。采用FT⁃IR、SEM、DSC、TG表征了微胶囊的结构、形貌、储热性能及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聚合温度80 ℃,引发剂AIBN质量分数2%时制备的微胶囊球形貌好;采用交联剂DVB制备的微胶囊碎屑少,无团聚现象,热稳定性好;以芯壁比3∶1制备的微胶囊相变焓为152.2 J/g,芯材质量分数为82.2%,储热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6.
为防止石蜡类相变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乙酯为壁材原料,采用悬浮聚合法对石蜡进行包覆,制备了相变温度为25℃、相变潜热值为83.3 J/g、耐热温度为150℃的石蜡相变微胶囊,并将其添加到水性硅丙树脂中,得到了具有调温功能的涂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热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等分析了分散剂浓度、引发剂浓度以及芯材比等因素对石蜡相变微胶囊形貌、热性能、热稳定性、芯材含量的影响;采用涂层附着力测试仪、铅笔划痕实验仪和自制的模拟装置研究微胶囊在水性硅丙树脂的添加量对涂料漆膜的附着力、硬度和调温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分散剂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NaSMA)质量浓度为10%、引发剂过氧化十二酰(LPO)质量浓度为2%、芯材质量与壁材单体投入质量比为2∶1时能够得到球型规整,分散性好、芯材含量高的石蜡相变材料微胶囊,石蜡相变微胶囊在水性硅丙树脂中最佳的添加量为15%。  相似文献   

7.
以密胺树脂为壁材的甲基嘧啶磷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甲基嘧啶磷的稳定性,采用原位聚合法成功制备出以密胺树脂为壁材的甲基嘧啶磷微胶囊,主要探究p H值和芯壁比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微胶囊的粒径、形貌、载药量、包封率、热稳定性以及缓释性能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的p H值为5时,生成的微胶囊具有规则的球状结构、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及最高的包封率;当微胶囊的芯壁比低于15∶16时,农药微胶囊的热贮存损失低于5%;此外,微胶囊中活性物质的缓释速率可以通过调节芯壁比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以石蜡为芯材,MUF树脂为壁材,石墨烯作为改性添加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采用FI-IR,FE-SEM,DSC,TG等测试方法对相变微胶囊的形貌和热性能进行表征,并讨论了微胶囊制备工艺中的乳化转速与相变微胶囊粒径分布的关系,建立了高斯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微胶囊呈圆球状,表面较为光滑。其囊壁约为75 nm,且具有较好的弹性。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基本服从于高斯分布。微胶囊的平均相变潜热为144.1 J/g,对石蜡的包覆率为64.3%,且无明显的过冷现象,经过120次热循环测试后质量的衰减率为1.88%,对石蜡起到了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类核壳乳液聚合法,以石蜡为芯材、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为壁材,制备了具有相变储能功能的微胶囊。研究了无机分散剂、反应搅拌速率、芯壁用量比、壁材单体配比等参数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差式扫描量热仪及热重分析仪等对微胶囊的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添加无机分散剂后,微胶囊的平均粒径明显减小;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37.8μm,产率为96.4%,芯材含量为54.26%,耐受温度为190℃。  相似文献   

10.
以58# 固体石蜡为芯材,改性的蜜胺树脂为壁材制备相变微胶囊。用PEG-400、乙二醇、间苯二酚、聚乙烯醇、阿拉伯树胶、尿素等分别对蜜胺树脂进行了改性,并采用FTIR、SEM、DSC和TG对微胶囊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相变微胶囊的热稳定性都较未改性的微胶囊有所提高,微胶囊的相变温度不受改性剂的影响且改性剂对微胶囊的芯材含量影响不大;由SEM 表征结果可知,当分别使用PEG-400、聚乙烯醇、阿拉伯树胶等作为改性剂时微胶囊分布更均匀,改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碳纳米管复合相变微胶囊的过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以溴代十六烷为囊芯、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囊壁、掺杂多壁碳纳米管(CNT)的复合相变微胶囊;采用扫描电镜表征微胶囊的形貌,用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分析微胶囊的热性能,并对不同CNT的用量、不同甲醛/三聚氰胺摩尔比对包裹率、过冷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复合相变微胶囊的外观呈圆球形,其平均粒径为2.47~5.44 μm;加入CNT后,微胶囊的包裹率略有降低,从75%降低到62%,但随着CNT用量的提高可显著调节微胶囊的结晶温度,并使过冷度从9.77℃降低到6.84℃.  相似文献   

12.
以乙基纤维素为壁材,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技术制备双氯芬酸钠缓释微胶囊,通过考察包封率和载药量确定其制备工艺,并对微胶囊的形态和释放度等理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有机相中乙基纤维素的质量浓度为3×10^-2g/mL,水相中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质量浓度为3×10^-3g/mL,双氯芬酸钠与乙基纤维素的投料比mEC:mDs为1:1,搅拌速度900r/min时制备出的微胶囊形态圆整,粒径范围6~24gm,药物包封率达25.12%,在人工肠液中可平稳缓释达8h.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分子对接方法,对桑椹红色素微胶囊壁材的选择进行研究。采用对接评分和氢键评价候选蛋白质与桑椹红色素主要成分矢车菊素3-O-(6″-O-α-鼠李糖基-β-半乳糖苷)的结合能力,对筛选出的蛋白质,通过实验验证其用作桑椹红色素微胶囊壁材的适宜性。主要结果如下:大豆蛋白(大豆球蛋白和大豆H-2铁蛋白)与矢车菊素3-O-(6″-O-α-鼠李糖基-β-半乳糖苷)的结合能力强于鸡蛋蛋白(未裂解卵清蛋白和S-卵清蛋白)和牛奶蛋白(α-乳清蛋白和β-乳球蛋白);以大豆分离蛋白与β-环糊精为壁材的微胶囊,桑椹红色素的包埋率随大豆分离蛋白的比例增加而增加;适宜工艺参数为大豆分离蛋白和β-环糊精质量比8∶2、芯材壁材质量比1∶10;按此制备的桑椹红色素微胶囊,在500、250 nm分辨率下的显微图像中具有完整的包合结构,对热、光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分子对接方法在筛选食品与药品原辅料方面具有可行性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以正十八烷为囊芯、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囊壁的相变材料微胶囊,并用其时棉织物进行了整理.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对微胶囊及整理后织物的形貌、粒度进行表征,并时微胶囊及整理后织物的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粒径小,粒径分布窄,具有较高的相变焓;整理后织物具有蓄热调温功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以聚苯乙烯 (PS)、聚 4-氟苯乙烯 (P4FS) 和聚 2,3,4,5,6-五氟苯乙烯 (PPFS) 为壳材, 正 十八烷 (OD) 为芯材的新型相变微胶囊材料 (PS@OD、P4FS@OD 和 PPFS@OD)。对微胶囊的疏油疏水性能和热物 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P4FS@OD 和 PPFS@OD 微胶囊的油接触角和水接触角均高于 PS@OD 微胶囊且分别为 82.1?/87.3? 和 138.5?/146.7?, 其平均相变焓相比 PS@OD 微胶囊分别提升了 48.6% 和 101.9%, 达到 (125.6±1.6) J/g 和 (170.6±2.2) J/g。其中 PPFS@OD 微胶囊的平均粒径最小且为 (460±13) nm。综上, 引入含氟壳材使得相变微胶 囊具有良好储热性能和疏油疏水性能, 在清洁材料、储能、恒温建筑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花青素(Cy)的稳定性,首先以紫甘蓝为原料,提取并纯化得到了高纯度Cy粉末,然后利用微胶囊技术制备了海藻酸钠/壳聚糖载花青素微胶囊(CyMCs)。研究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1.0%,氯化钙质量分数为1.0%,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5%时,制备的CyMCs包封率可高达97.42%;CyMCs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达50%时的质量浓度为84 μg/mL。将Cy微囊化不仅能充分发挥其抗氧化活性的特点,同时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相似文献   

17.
Polyfunctional aziridine/polyester microcapsules as control-release waterborne cross-linker were synthesized by multiple emulsion-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lower surface free energy with shell polyester is more favou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microcapsules. Full encapsulating microcapsules are synthesized with the polyester with a surface free energy of 34.5 mJ/m2. Shell-to-core feeding mass ratio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morphology and core content of the resulting microcapsules. Well defined spherical microcapsules with uniform shell thickness and core content at around 22% are produced at a shell-to-core mass ratio of 1:1. When 2.5% of colloid stabilizer is used, hollow spherical microcapsules are obtained. A high solvent evaporation rate results in wrinkling and porosity of the microcapsules, and an evaporation rate equivalent to solvent elimination in about 2 h provides a uniform rate of surface hardening.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icrocapsules by SEM and FTIR demonstrates that polyfunctional aziridine is encapsulated at the centre of the microcapsule. The microcapsules synthesized can be broken at a high shear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