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北方重要金融商贸中心及王朝葡萄酒的大本营——天津一直有着深厚的葡萄酒消费氛围。近年来随着进口葡萄酒的崛起,天津市场消费格局也在发生变化,王朝一统江湖的格局已经成为历史,进口葡萄酒也已经从最初的疯狂状态逐步回归理性。近日,《新食品·葡萄酒评论家》采访了天津市场几位进口葡萄酒经销商,与大家共同来探讨天津进口葡萄酒市场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陈有进 《新食品》2013,(14):101-101
目前我国内地专门从事进口葡萄酒经销与流通业务的企业达到2.5万家左右,进口品牌达1400余个。但由于急速发展,如同饿汉子吃饭来不及嚼就吞了下去,肯定引起消化不良。一些葡萄酒进口商为了迎合市场,不分优劣,大批量地从不同的葡萄酒产区引进产品,造成进口葡萄酒品牌非常多,再加上国外的葡萄酒生产商对中国葡萄酒市场趋之若鹜,在不了解中国市场的情况下,寻找有国外生活背景的大陆葡萄酒进口商来做总经销商,裸价销售后,也不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引起市场混乱。  相似文献   

3.
日本葡萄酒消费市场,近几年总量与中国接近,每年葡萄酒消费量近30万吨,但中、日两国葡萄酒市场消费特点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日本为经济发达国家,葡萄酒消费总的趋势是向中、高档酒方向发展,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消费的葡萄酒大多是中、低档酒;日本市场上的国产、进口葡萄酒比例已达到4:6,即六成为进口酒,中国葡萄酒市场上大部分为国产酒,进口葡萄酒仅占一成多;还有,两国都属东亚国家,不如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瑞士、西班牙、德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葡萄酒人均年消费量都在几十升,但日本1998年起人均年消费量也已达2L以上(见表1),而中国目前还不到0.3L.  相似文献   

4.
进口关税下调对我国葡萄酒市场的初步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口关税下调对我国葡萄酒市场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①进口量持续增加,进口葡萄酒总体价格水平下降,质量不断提高;②我国葡萄酒行业整体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5.
王为 《新食品》2012,(8):116-116
2011年的进口葡萄酒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之后,进入了一段调整期,目前进口葡萄酒市场品牌缺失,众多品牌陷入混战。不过从中国目前的葡萄酒市场整体情况和过往的白酒市场发展趋势来看,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必然还会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征建  张一春 《新食品》2011,(7):I0022-I0022
重庆是个两极分化的市场,直辖以前是西南最大的工业基地,缺乏白领阶层,葡萄酒消费尚处于初级阶段。有酒商告诉记者,重庆全年进口葡萄酒市场容量约4000万元。不久前,记者对重庆进口葡萄酒市场进行了一番走访。发现重庆进口葡萄酒市场尚处于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7.
张茜 《新食品》2012,(23):120-121
尽管南宁的进口葡萄酒总体容量不大.无法与其他省会市场相提并论,但这里的酒商们对专业的追求却是很多其他省会市场的葡萄酒经营者都比不上的。相对其他市场的酒商们,南宁进口酒商在专业性上的打造,对葡萄酒文化知识的推广更加积极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南宁进口葡萄酒市场正在专业的驱动下稳健地发展着。  相似文献   

8.
薛亮 《新食品》2014,(23):85-85
中国的葡萄酒市场还未完全成熟,单一市场消费总量不大,全国性葡萄酒品牌、进口葡萄酒、区域葡萄酒品牌三方势力分食后,每个品牌的销售贡献量都不大,这是中国葡萄酒行业各品牌面临的现实挑战,而区域葡萄酒企业压力更大。  相似文献   

9.
《新食品》2011,(10):I0004-I0004
现阶段中国的进口葡萄酒市场与上世纪70时代以后的美国葡萄酒市场很相似,高速增长的同时伴有大量乱市的因素存在,只是如今的中国市场更显得功利化。加之葡萄酒作为快消品的意识薄弱、葡萄酒知识文化的推广滞后,中国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的追捧在很多时候呈两极分化,中段的许多口碑不错的品牌往往被乱象所淹没,或举棋不定还未进入中国市场,这将导致中国市场的高速增长伴随混乱的阶段要经历很漫长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新食品》2013,(7):84-84
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经历了两次大的浪潮,即将迎来第三次浪潮。1995年,进口葡萄酒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中国市场,但由于不熟悉中国市场的规则,不注重品牌营销,加上价位比较高,因而落败,这一时期集中在一线城市:2006年3月1日以后,随着关税的大幅下调,进口葡萄酒再次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这一时期开始,进口葡萄酒开始抢占二线城市,  相似文献   

11.
《新食品》2011,(18):I0007-I0007
如今的进口葡萄酒市场,品牌繁多,除了卡斯特等少数品牌拥有较高知名度以外,其他的进口葡萄酒都不成气候,它们在零售餐饮终端的运作能力很弱,无法与张裕、长城等国产品牌直接竞争.那么进口葡萄酒如何在竞品繁多的餐饮终端市场找到捷径呢?  相似文献   

12.
《新食品》2009,(2):22-22
毫无疑问,2008年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的量创出了一个高峰,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统计数据。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渠道的热情相比,市场消费却显得有些滞后。成百上千个进口葡萄酒品牌进入了经销商手中,但检索酒类销售渠道,无论是餐饮、商超还是团购,我们都没有看到进口葡萄酒热销。进口葡萄酒会全面进入酒类销售主渠道吗?哪个渠道可能形成规模销量?这是经销商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多年关注进口葡萄酒市场的浙江中田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志发对此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3.
重大活动中食品相关产品安全关键控制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秋  邵琳  张淞  项晨 《中国酿造》2020,39(11):208
近年来,中国葡萄酒消费量逐年上升,葡萄酒进口额大幅增长。通过比较分析主要葡萄酒进口来源国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发现法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占据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前两位,且澳洲有赶超之势;智利、西班牙、格鲁吉亚三国对华葡萄酒出口潜力较大,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与中国缔结双边自贸协定等措施促进了相关国家对华葡萄酒出口,品牌及价格是影响进口葡萄酒消费的重要因素。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仍存在认知度不高、价格偏高、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降低进口葡萄酒的成本,加强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葡萄酒消费量逐年上升,葡萄酒进口额大幅增长。通过比较分析主要葡萄酒进口来源国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发现法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占据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前两位,且澳洲有赶超之势;智利、西班牙、格鲁吉亚三国对华葡萄酒出口潜力较大,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与中国缔结双边自贸协定等措施促进了相关国家对华葡萄酒出口,品牌及价格是影响进口葡萄酒消费的重要因素。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仍存在认知度不高、价格偏高、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降低进口葡萄酒的成本,加强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15.
谈资     
《新食品》2010,(9):23-23
引进高品质的进口葡萄酒符合消费市场的新变化。——河南省酒业协会会长熊玉亮认为,进口葡萄酒市场迅速崛起是目前酒业消费市场一个典型现象,高端消费者的增多以及奢侈品市场的扩大是进口葡萄酒消费异军突起的主因。  相似文献   

16.
数字     
《新食品》2010,(10):19-19
进口葡萄酒市场今年持续升温,今年第一季度,各海关反馈的数据显示出进口葡萄酒市场的继续火爆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新食品》2011,(3):I0007-I0007
当前很多传统酒水经销商正在积极寻找进口葡萄酒品牌。这是基于对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七大葡萄酒市场的看涨心态,也是基于对国内市场混杂、企业不合格生产的“无奈”选择。2010年12月,央视曝光了昌黎酒企生产假酒的新闻,让国产葡萄酒再次遭遇寒潮。据行业数据统计,国产葡萄酒品牌的市场销量呈明显下滑,进口葡萄酒凸显上升优势,然而进口葡...  相似文献   

18.
《新食品》2010,(9):83-83
近来和业内人士聊天,常常听到一种说法,即随着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升温,进口葡萄酒在渠道层面的泡沫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9.
《新食品》2010,(6):71-71
近2年时间,进口葡萄酒对中国酒类市场的冲击已经显而易见了。从刚刚结束的春节来看,进口葡萄酒内地非—线市场上。毋庸置疑的是,进口葡萄酒将在中国市场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进口葡萄酒的发展,那就是耳熟能详品牌的稀缺,能够真正为消费者所认可的品牌少之又少。在看到市场表象的情况下,我们的视角不能忽视其背后进行运作的洋葡萄酒商们,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呢?他们真的能够带领进口葡萄酒占领广阔的中国市场吗?  相似文献   

20.
《新食品》2011,(12):I0004-I0004
近两年来,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已经给国产葡萄酒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面对挑战。一些国产酒葡萄酒企业似乎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模式。笔者曾和业界人士探讨。发现国产葡萄酒企业常用的营销应对措施无非是三种:第一,加大高端酒推广力度;第二,与国外企业或酒庄合作提升自身形象;第三,抹黑进口葡萄酒。通过部分媒体放大进口酒中少数不良产品和假货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