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区内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层破碎,断层发育,油气隐蔽性强,油气勘探困难大。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西缘断褶带的生、储、运,圈、盖、保六个方面分析和研究西缘断褶带成藏富集规律,总结盆地油藏成藏的主要类型,指出了下步勘探增储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大型克拉通叠合盆地,在大地构造属性上,处于中国东部稳定区和西部活动带之间的结合部位,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油藏类型及典型油藏解剖分析,对该区的油气成藏主要因素控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阿尔金弧形构造带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宁国 《石油学报》1982,3(2):21-27
柴达木盆地内部共划分出六个弧形构造带.它们是在印度板块的水平挤压下,沿着阿尔金深断裂剪切牵引而形成的弧形构造带,是基岩断裂带控制下的基岩隆起带,盖层背斜带的构造复合带,从而提出该盆地是基岩断裂控制盖层构造的观点.弧形构造带的发育伴随和控制着盆地的三大生油气区从北向南,自西向东地形成和迁移;弧形构造带是同生构造复合带,也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带和多种油藏类型复合带;正牵引构造是弧形构造带上最有利的含油气同生构造.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成藏条件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比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油气成藏条件,二者在上古生界烃源岩厚度、有机质类型等方面差别不大,只是渤海湾盆地存在二次生烃,而鄂尔多斯盆地由于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只有一次生烃;二者的上古生界储集层都属于低孔低渗类型,盖层对生成的油气都能起到很好的封盖作用,认为二者成藏模式十分相似。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主要储集于岩性圈闭中,上古生界岩性油气藏在渤海湾盆地未来的勘探中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快速高效发现苏里格大气田的成功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特大型气田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极大关注。气田的快速、高效发现是长庆油田工作者坚持"宏观油气勘探理论",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深化"三角洲成藏理论"研究,追踪有利成岩相带,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综合勘探的结果。勘探实践证实: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上古生界具有大面积含气的特征,西部存在高渗储集体,是进一步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物探资料解释研究认为:秦祁贺三叉裂谷的形成和演化,是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形成南北两大不同逆冲断裂带的主要原因。两个区域不整合面、两个滑脱面、两组断裂是油气长距离、大规模运移的主要通道。以南部逆冲断裂体系为主的四个区块,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油气资源丰富,圈闭类型多样,具有油气并举、深浅层并举、地层岩性圈闭与构造圈闭并举的有利条件,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可能的大场面。主要勘探领域有三个:一是主滑脱面以上,各逆冲大断裂之间成排成带的中生界、上古生界构造群;二是主滑脱面以下在下古生界中形成的大型背斜构造;三是逆冲断裂带前缘带及前缘外带。  相似文献   

7.
临清拗陷古生界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同为华北克拉通古生代构造层,与处在同一盆地的苏桥潜山古生界亦具有相似的石油地质条件。本文对临清拗陷和鄂尔多斯盆地的生、储、盖、圈、保等油气成藏基本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在临清拗陷古生界保存条件较好的背斜、半背斜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场所,它们应该成为该区今后油气勘探的首选对象。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部,是我国大型叠加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在对其进行的首轮油气勘探中发现了中生界大型油田,在二轮普查中对古生代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和进展。文中在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的前陆盆地概况及其基本特征、特点、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前陆盆地油气勘探前景、难点,并提出了勘探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系统总结梳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成藏地质理论和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将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盆地及周边构造油气勘探阶段(1907—1969年),侏罗系古地貌石油勘探阶段(1970—1979年),三叠系三角洲和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油气勘探阶段(1980—1999年),大型岩性油气藏油气勘探阶段(2000—2012年),致密油气...  相似文献   

10.
关键构造期是大型叠合盆地中表征构造作用与油气成藏之间成因联系和因果关系(成藏响应)的关键时间点,是分析油气成藏演化和油气聚集规律的重要"窗口".基于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史,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等热年代学指标的约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及变形序列,厘定了该区J3-K1、K2-E1两个关键构造期...  相似文献   

11.
略论马家滩褶皱断裂带的扭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伯荣 《石油学报》1982,3(2):15-20
作用于马家滩褶皱断裂带的压扭力来源于鄂尔多斯盆地与周边地区存在着的旋转运动,这种旋转运动不仅由马家滩褶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所证实,也由盆地边缘多种构造现象证实.马家滩褶皱断裂带在压扭力作用下形成了多种褶皱类型:被扭断层破碎的背斜;扭力形成的雁行褶皱;特别是那些与扭断层紧密相关的褶皱如断层消失部位的褶皱,弯曲断层内侧的褶皱和断层旁侧的水平牵引褶皱.这些褶皱皆具储油条件,从而丰富了在扭动带找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郯庐断裂带含油气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巨型断裂构造带,该文从其基本构造特征入手,分析了它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其含油气特点,认为:a)郯庐断裂带对中国东部诸多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及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不同演化阶段产生并控制了不同的沉积盆地(如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b)郯庐断裂带对油气藏的形成及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不仅控制盆地烃源岩的发育、基本的储集层和盖层条件,以及圈闭的形成等等,而且对油气的生成、运移及聚集成藏、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及分布等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逆冲推覆构造带特征及其演化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该带以青铜峡-固原断裂为界,以东为南北向构造带,以西为六盘山弧形构造带。逆冲带由一系列向东或北东逆冲的叠瓦状断层所组成,中生代是其主要形成和发育时期。本区含油远景以韦州-马家滩地区的原地岩体及南北向构造带的前缘外带北段为最好。  相似文献   

14.
华蓥山断裂带地震勘探新成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断华蓥山断裂带系基底断裂的论点是正确的.该断裂带平面上可以大致划分为特征明显不同的中、南、北三段,中段是主体部位,指西山-华蓥山段,其南端西山构造主断层已切穿盖层而断人基岩.华蓥山断裂带西侧平缓构造甚至单斜地带之地腹,由于断裂带的推压而形成了众多的潜伏断层和构造,则改善了该地带油气富集条件.华蓥山东侧的构造,一般褶皱适中,油气的富集与保存条件配合较好.华蓥山断裂带活动频繁,促进地层中的孔、洞、缝的发育,因此改善了油气的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15.
西湖凹陷东部断阶带火成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重磁异常、地震剖面以及周边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西湖凹陷东部断阶带应分为北、中、南三段.其火成岩的分布特征为:北段以渐新世末的中基性喷发岩为主;南段以中新世末的中酸性侵入岩为主;中段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6.
塔西南坳陷和田凹陷前陆逆冲带构造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和田凹陷前陆逆冲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东部,剖面上由上而下、自南而北是由推覆体、多个冲断席片叠加而成的叠加背斜双重构造体以及弱变形的原地体组成.其中,推覆体厚5000~7000m,东西长205km,南北宽14~43km,向北推覆距离为40~100km,是一与上盘生长断层有关的转折褶皱背斜,受和田大型台阶式滑脱断层的控制;推覆体侧缘发育了与边界断层平行的侧断坡、斜断坡次级断层相关褶皱背斜;而在其前缘,由于沿推覆背斜北翼的轴面发生破裂,产生了一系列的次级断层及相关褶皱;在推覆体内部,沿东西向轴线发生了起伏变化,形成了背斜圈闭.在推覆体之下,由东向西依次发育了弱变形的东倾斜坡、皮牙曼叠加断坡背斜型的双重构造、桑株三角带构造与叠瓦冲断带.在剖面上,叠瓦冲断带位于三角带构造的前缘下方,平面上呈重叠分布.   相似文献   

17.
大庆长垣西侧扶杨油层油水同层形成及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松辽盆地大庆长垣西侧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的勘探实践,从顶生下储的特殊成藏原理出发,详细地讨论了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的油水层形成机理,提出了2种形成模式。认为扶杨油层的油水同层是在以上覆烃源岩的超压为驱动力的成藏条件下形成,油水混合运移注入储层,由于储层的孔喉小,油水重力分异不好,造成孔隙存油,喉道存水。这种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含油饱和度低,油水在孔隙中分布状况特殊,使得电阻率等曲线反映流体的信息变弱,造成油水层识别变难。为此提出多参数降维油气水层识别方法,经实际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坳陷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成藏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是吐鲁番坳陷的主要油气聚集带之一.该区油气分布是同一套烃源岩两期生烃、成藏的结果.中燕山运动时期,丘东凹陷的生油岩进入生油门限,以生成轻质油为主,通过断层向位于生油凹陷中的温吉桑构造带供源.此时丘东背斜尚未形成,油气由北向南方向运移,轻质油在运移过程中以氧化作用占主导地位.喜山运动时期,丘东凹陷和温吉桑构造带进一步深埋,烃源岩以生成凝析气为主,同时由于挤压作用形成了丘东背斜.油气沿由北向南方向运移,凝析气运移过程中以地层层析作用为主.同期形成的丘东背斜只捕获了该时期生成的凝析气,形成纯的凝析气田.米登背斜由于聚集了中燕山运动时期形成的轻质油,只在其较深的层系中形成凝析气藏.   相似文献   

19.
关于陆壳碰撞的类型和形式,国内外学者都有很多的研究和报道。看来,他们的分类原则、方法、名称不尽相同,但都注意到了稳定陆块与造山带之间的陆壳碰撞。如 W.R.迪肯森的造山带与克拉通前陆盆地的相互作用;A.W.巴利的 A-俯冲带;许靖华的具有盖层的原地刚性基底与超叠壳楔之间的冲撞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