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合理选择大型水库分层取水措施并进行下泄水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采用MIKE3数学模型方法,模拟某高坝大库分别采用单层进水口、两层进水口、叠梁门多层取水等3种不同电站取水方案的水库水温结构及下泄水温,对比分析不同分层取水措施对下泄水温的调节作用和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层取水措施能有效提高水库泄水温度,减缓水库下泄低温水的影响;叠梁门结构能够实现表层取水,对水库低温水的改善效果要优于多层进水口结构。  相似文献   

2.
乌东德水电站水库水温季节性分层明显,3~6月下游鱼类产卵期单层取水下泄水温较坝址现状水温降低0.6~2.0℃。叠梁门分层取水涉及布置、水力特性及下泄水温改善效果等技术难题。通过开展叠梁门式进水口水力学物理模型试验,从叠梁门式进水口结构布置设计、叠梁门及其启闭设备设计、叠梁门调度运行方案、叠梁门式进水口水力学物理模型试验、叠梁门分层取水效果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设计和研究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叠梁门分层取水措施后,下泄水温较单层取水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为国内同类水电站分层取水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水库下泄低温水将影响库区下游水生生态系统,而采用叠梁门分层取水则是解决电站引起的下泄水温问题的有效手段。依托实际工程,本研究建立了三维水温-水动力数学模型,对进水口水力特性与下泄水温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论证了不同取水高程条件下叠梁门分层取水运行的可行性及下游取水水温规律,分析了分层取水对下游灌区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叠梁门取水高程是影响分层取水效果的关键因素,而取水高程的确定又与进水口水动力特性密不可分,相比于叠梁门门顶水头,中小型工程进水口结构体型对分层取水进水口系统水动力特性影响更甚;增大叠梁门与门库前置墙间距是改善进水口水力特性的有效措施之一;结合叠梁门分层取水水力特性及取水效果,提出了叠梁门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下泄水温控制考虑的水库分层取水建筑物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联芳 《中国水利》2007,(6):45-46,58
水库分层取水建筑物主要有两大类,即竖井式和斜涵卧管式。斜涵卧管式只能适用于取水深度、流量较小的水库,竖井式可用于取水流量较大的深水水库。通过设置不同高程进水口或竖向流道,由闸门控制实现表层取水,提高下泄水温。结合江坪河水电站工程分层取水建筑物设计实践,对竖向流道型和分层进水口型分层取水建筑物进行了方案比选,对选定的竖向流道型分层取水建筑物,从结构布置、流道设计、金属结构、操作运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江坪河水电站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5.
水电站下泄的低温水可能对下游河道生态环境如农业灌溉、鱼类繁殖等造成较大影响,若在水电站进水口采用分层取水设施,有望解决水电站低温水下泄的问题。亭子口水电站为国内首例将分层取水设施应用于坝式进水口的电站。对分层取水结构布置、叠梁门调度运行方案、水库水温分布及采用分层取水后的下泄水温过程等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详细介绍了设计过程,可为国内同类水电站分层取水设施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水温分层物理模型,针对传统叠梁门、叠梁门+水平帷幕、进水口前置帷幕三种结构的分层取水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研究了分层取水结构型式对取水水温的影响,并分析了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取水结构上游拖曳层的厚度、垂向位置、水温及流速分布,是影响分层取水效果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叠梁门由于受门顶以下拖曳层的影响,底部冷水进入,取水效果相对较低;通过在门顶设置水平帷幕,阻挡下部低温水爬升,有助于提高取水效率;通过在进水口上游库区设置隔水帷幕,该取水断面表层温水拖曳流速增大,底层冷水拖曳流速减小,使取水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上述试验结果为分层取水建筑物结构布置的优化改进提供了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隧洞进水口分层取水金属结构的布置与设计特点.重点对塔式进水口分层取水的设计进行了详细叙述.其结构紧凑、经济适用,进水口流态稳定,水位调度连续且适合全程自动化控制,适用于各类需要分层取水的大中型水库.  相似文献   

8.
进水口分层取水是减免水电站发电下泄低温水体对下游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结合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进水口叠梁门分层取水的工程实例,通过水力学数值分析和水力学模型试验,叠梁闸门激流振动数值分析和模型试验等,叠梁门分层取水有效提高了下泄水体水温。糯扎渡水电站进水口叠梁门分层取水是可行和适用的,使水电站的建设与水生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控制林海水库进水口的取水水温,进水口采用分层取水型式。在进行了方案比选后,采用多层进水口分层取水方式。进水口分为上,中,下共三层,每层采用平面式定轮滑动闸门,三层闸门共用一台双向门机。水库运行时,可根据取水需要开启相应层的闸门。  相似文献   

10.
为减少水库下泄的低温水对鱼类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水电站进水口须采用分层取水结构型式。本文介绍了目前的分层取水技术研究背景、叠梁门分层取水新技术及其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该技术目前已在一些大中型水电站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水电站分层取水式进水口的水力特性,以亭子口水电站工程为例,建立分层取水式进水口三维数学模型,采用六面体结构化网格,精细模拟了叠梁门分层取水式电站进水口的固壁边界,对流速分布、水头损失等水力特性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依据研究结果,可优化进水口体型参数,对保证电站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糯扎渡水电站进水口叠梁门分层取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志芹  赵洪明  董绍尧 《水力发电》2012,38(9):35-37,58
对糯扎渡水电站进水口叠梁门分层取水的水力特性、流激振动、下泄水温等进行了数值分析、模型试验研究,论证了糯扎渡水电站进水口采用叠梁门分层取水是合适的,且叠梁门分层取水能有效提高下泄水体水温,是促进水电开发与水生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塔式进水口具有"平面重合,立面分层"按需分层取水的优点,但其设计参数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以梅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例,对塔式进水口的施工难点进行分析,从围堰导流设计施工,进水塔底板和塔身施工等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该施工方法在梅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泽雅水库斜坡竖井式发层取水口将常规的斜坡式与竖井式取水口组合成一种新型的分层取水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运行检修方便及造价较低等优点,在进水口地形,地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特别适用于中小型水库的分层取水。  相似文献   

15.
统计资料表明,通过设置分层取水设施,控制取水区域,能够有效提高下泄水温。文中通过建立三维水温数学模型,分别针对丰水年、平水年及枯水年典型月份水温垂向分布,进一步研究叠梁门分层取水进水口的取水水温与取水高程之间的关系,论证分层取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电站进水口采用叠梁门型式分层取水方案的可行性,本文通过1:21.05的水工模型对大石峡水电站叠梁门分层取水进水口水力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不同叠梁门高度取水时,进水口的水流流态、叠梁门体的压力分布、叠梁门顶及竖向流道的流速分布、进水口段总的水头损失系数等。试验结果表明:电站进水口设置叠粱门后,叠梁门顶水头大于18.0 m时不产生有害吸气旋涡,门体压力分布接近静水压力分布;进水口段的水头损失在1.17~1.30 m之间;靠近叠梁门门顶部位的水流流速较大,表层水流流速较小;叠梁门后不同高程竖向流道的水流流速接近于梯形分布,主流偏于进水塔靠下游挡墙侧。在进水口设置叠梁门进行分层取水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锦屏一级水电站进水口叠梁门分层取水结构布置,通过水力模型试验和三维有限元结构分析,对其水力特性及结构安全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分层取水结构布置水流流态较稳定,作用在叠梁门上的最大正的冲击压强小于200 kPa,轴向拉应力最大值为5.861MPa,发生在纵撑部位。各部位的应力水平尚在正常范围内,均能通过局部加强配筋等措施解决,能够满足工程正常运行的要求。将叠梁门分层取水技术应用于电站进水口设计中,并提出改善水力特性和优化结构应力状态的措施和方向,使该技术得以在许多大、中型水电站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糯扎渡水电站进水口分层取水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嵘  严铁军 《云南水力发电》2012,28(2):56-60,64
介绍糯扎渡水电站分层取水进水口布置方案、水力设计、结构布置、模型试验取水效果和电站能量指标等,采取叠梁门多层取水的设计方案已经实施,避免了对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保护了下游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19.
KLSK水库是一座不完全多年调节水库,向下游河道放水的任务主要由发电洞实现。为了保证自发电洞下泄水的水温与天然河道尽量一致,发电洞进水口布置采取了分层取水设计。目前,我国已建的高坝大库布置为分层取水的工程实例并不多。本文介绍KLSK水库发电洞分层进水口的布置设计,并借助一年的放水水温监测资料,分析分层取水效果,以供今后同类工程设计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水库下泄水温对下游生态环保的要求,斧子口水利枢纽进水口设计结合工程特点,采用分层取水方式,对进水口结构进行经济合理的布置及设计,从而解决了高坝大库下泄水温低的问题,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