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Planning》2022,(22)
<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且种类繁多。古人特别擅长借物言志,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形象也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其中,竹子更是形成了体系庞大的竹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有句古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由此可知,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不同时代,竹子的寓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从"竹元素"到"竹空间",到"竹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脉络的过程。本文通过竹元素,分析竹子的自然特性、力学特性以及在建筑中的表达方式;进而探讨分析在东西方不同理念下,建筑师如何通过这些竹元素特性来诠释现代竹空间。最后,建筑从竹元素的应用,到竹空间的形成,其核心的影响还是文化。而在当今,一种低碳、生态、绿色的文化观念,是竹建筑回归自然、回归人们生活的真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1)
"墨竹"是中国文人画及传统花鸟画科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因其"高风亮节"、"品格谦虚"、"不屈不俗"等独特寓意,深受画家及大众的喜爱。先贤们颂竹、画竹、写竹,把竹子誉为"寒岁三友",诉说着竹子与国人民族精神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4.
竹子与建筑     
<正>竹子是一种多年生木质化植物,它青翠欲滴,挺拔劲秀,不畏风霜,品格高洁。古往今来,竹子一直被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它与松树、梅花被誉为"岁寒三友",受人们赞颂。清代画家郑板桥曾赞美竹子"未成出土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道出了竹子的虚怀若谷和刚正不阿。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也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对竹子的一片深情。竹子入诗入画,是竹的气节为人们所崇敬。用竹建造房子,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竹子是重要的经济林木,又是著名的庭园观赏植物。中国是竹的起源地之一,境内种质资源丰富,据报道,大约有150种之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竹的记载;东晋·戴凯之写了最早的竹的专著《竹谱》,记述当时竹子的产地与种类。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对种竹法作了简单论述。到了宋代,种竹技术已有极大发展,许多方法流传于民间,至  相似文献   

6.
一、供应市场 竹地板主材供应链追溯到源头,有竹农或国有林场,竹坯板加工厂、竹地板成品制造厂.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竹林面积和蓄积量均居世界之冠,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我国在竹类研究,竹林培育技术和竹产品开发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被称为"竹子强国".能砍伐加工制造成竹地板的竹种是楠竹(俗称毛竹).  相似文献   

7.
梅花盆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凤书 《园林》2008,(1):26-28
梅花,又名春梅,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梅花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国人爱梅,赋予她诸多美好的寓意:梅与松、竹一道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梅花五瓣,象征欢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在我国民间素有"梅开五福"之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1)
<正>新平县具有极其丰富的竹资源,近些年,全县竹产业取得了极其良好的成就,已成为"中国特色竹乡",但其中也存在了众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竹材加工滞后、利用率低、经营成本高等。因此,笔者探析了影响竹产业发展的因素与对应的解决方案,具体如下。一、新平县竹产业的发展现状新平县竹子人工种植历史悠久,培育竹种主要为龙竹和云南甜龙竹。据调查,"八五"末期,全县竹子面积约为3万亩,"九五"开始,新平县委、政府就把竹子列为经济林发  相似文献   

9.
竹子建筑     
《建筑技艺》于2012年第1期组织策划了"竹子建筑"专题,精选刊登了近年来国内主要建成的竹建筑案例,而本期将选登部分国外较为经典的竹建筑作品。两期将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上期国内案例呈现出的是将竹子进行更多人工化或者工业化的处理,使之更契合现代建筑的空间需求和材料特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
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竹也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本文从竹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出发,指出中国人的恋竹情结是建立在千百年来对竹的认识和开发利用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2)
<正>一、引言竹笛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确定了用竹制笛的时代为华夏社会的殷商时期。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  相似文献   

12.
竹影扶疏     
“历历羽林影.疏疏烟露姿”,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在《栽竹》中描写竹子的诗句,寥寥数字勾勒出竹子的清幽雅致以及竹影婆娑的意境。中国的传统习惯历来喜欢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竹子作为一种清雅挺拔的植物,长久以来被人们赋予众多诸如“秉性正直”、“虚怀若谷”、“风雅”等等精神层面的涵义。历代的文人雅客喜竹、养竹、以竹会友,与竹有关的诗词书画更是多不胜数。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讯4月24日,世界首条竹缠绕城市综合管廊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元亨石墨产业园铺设成功,它为我国城市管廊建设的绿色低碳、快捷经济,开辟了新渠道。作为世界首创的新型城市地下管廊,竹缠绕城市综合管廊是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产品,是国家《林业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战略林产项目和城市综合管廊示范工程。区别于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钢管、混凝土等管廊,它是以竹子为主要原  相似文献   

14.
竹材悟语     
正彭礼孝《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主任竹材的发展有多方面的促进因素,在竹的未来发展上,竹材专家、设计师以及竹产业企业等又有怎样的计策与规划呢?张齐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竹产业协会副会长,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对于竹产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我大致有几条思路:第一,总体思路主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对竹子的  相似文献   

15.
<正>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所以人们大多热爱植物,然而不同的人对植物往往又有不同的偏爱。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写到:"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陶潜"心远地自偏"的家中庭院种植的是菊花,周敦颐的花园中种植的应该是香远益清的荷花吧。历史上的花鸟画家一般以梅、兰、荷、菊、牡丹、水仙、茶花、葡萄、蜀葵为题材作画,他们肯定是非常喜爱这些植物的,而郑板桥独爱竹,他在屋前房后应该会种有不少竹子。如果中国名曲"梅花三弄"如史学界普遍所认可的,为东晋名士桓伊所作,想必他家一定会被梅花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33)
韩愈、苏轼同为"唐宋八大家",两人在散文创作上各有建树。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模块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入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下用《偃竹记》简称之)。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文章通过比较阅读,试探究两文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11)
<正>观赏竹是一种具备强大文化内涵的重要植物,长期被广泛运用到园林之中。不管是栽种还是观赏,均能创设出出色的景观。观赏竹之所以能够展示出极大的观赏价值,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其被大量运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之中,而且还具备了独特的人文情怀。本文概述了观赏竹的突出价值,列举了观赏竹的基本类别,论述了观赏竹的主要栽培方法,并探讨了观赏竹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方式。观赏竹是一种极强观赏性的园林用植物,具备了姿态优美、枝叶曼妙之特色,其用途非常广泛,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人的钟爱。我国是竹子大国,竹品种非常多,且不同类别的竹子具备了差异化的特征。虽然我国对材用竹与笋用竹等类型竹子的栽培  相似文献   

18.
徐德嘉 《园林》2011,(4):70-74
梅梅是古来传诵的名花。《宋史·隐逸传》"林逋结庐西湖孤山,不娶无子,植梅畜鹤,因谓妻梅子鹤。"梅遂成了清高之物。《埤雅》称梅是"清艳两绝",范成大的《梅谱后序》称梅是"韵胜""格高",都是对梅的品性作了确切定性。纵览古今咏梅诗篇,赞梅的冲寒斗雪、不畏冰霜精神,首推元·杨维桢"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而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谓千古名句。现集梁·简文帝、李白、张伯  相似文献   

19.
<正>12月11日,由国际竹藤组织和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竹藤中心联合主办的应对气候变化"以竹代塑"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中国角举行。边会旨在探讨竹子在解决全球塑料问题、减少污染排放方面的潜力和前景,宣传竹子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推动国际社会对竹子提供自然解决方案的关注,并鼓励各方将竹资源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中。联合国秘书长南南合作特使兼  相似文献   

20.
日常中的竹     
正传统竹子基本是作为一种临时性材料而被应用。"临时性"也是当代建筑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同时,竹子本身对环境有益,最终能够回归自然。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竹设施,改善环境并引入一些起到净化作用的植物。在我们的设计里,竹子跟自然、生活、文化的关系,被非常有意思地描述出来。海南渔村·竹筏避难我们曾参加过一个以弹性设计为主题的竞赛,主要探索在因环境问题导致的灾难中,我们如何从建筑的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