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Planning》2014,(4)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小说家,他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形象地刻画了叛逆的反英雄少年霍尔顿。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霍尔顿这一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二战后美国青少年在丰富的物质世界和贫乏的精神世界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在霍尔顿身上体现的十分明显。本文从其背景、语言描写、侧面描写等方面对霍尔顿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7)
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和追求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永恒主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性格的分析和探索,反映出霍尔顿成长受挫的原因.这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3)
马克思在笔记本I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的社会历史意义,这意味着"异化劳动"视界不足以支撑起扬弃"私有财产"的现实或逻辑途径。但是,"谋生劳动"视界逻辑框架却仍旧没能超越笔记本I中"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范式。所以,在整个笔记本II和III的"世界历史"视界,马克思则通过对市民社会的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式考察,透视私有财产与人本身矛盾的现实发展历程。因为只有在"世界历史"视界中,私有财产与人的尖锐对立才是可以被逻辑地扬弃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
1951年塞林格发表《麦田里的守望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旨在分析霍尔顿叛逆性格的转变过程,通过他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来分析霍尔顿叛逆性格产生的原因及转变的结果和原因。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6)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守望者》)艺术地再现了二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 Caulfield)身处一个道德堕落的社会,在一系列愤怒焦虑的反抗中完成了自我塑造与自我成长。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基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在文化诗学中的"自我塑造"理论,分析了霍尔顿在与社会对抗中的个人选择及其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5)
霍尔顿追求理想的童真与欢乐,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与人交流困难、孤独与困惑,他的质疑和叛逆使其在社会生存中面临着危机与困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8)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中一个重要转变是马克思的批判研究领域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主要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影响。在西方工业革命的社会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现象日益严重。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批判研究,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他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作出规定:即劳动者和他生产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行为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世界范围内异化理论研究的杰出成果,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魏浩波 《城市建筑》2010,(10):35-36
通过对高层建筑不同时间段发展规律的分析,以及对通天塔、"三段式"、"皮包骨"与"半疯颠"四种高层形态原型的深度解剖,揭示出导致其形态异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存在方式的异化和运转机制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1)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语言的运用上除了从青少年视觉的第一人称直接叙述外,叙述者即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大量使用了松散结构及粗俗言语,通过违背常规语言试图表达他对他眼中的虚假世界的抗争。通过语言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一个叛逆的青少年再成长中所经历的迷茫、挫折和对童真自由的追求,以及接受成长,决定进入成人社会等跌宕起伏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4)
"应试教育"中教育异化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异化,体现在超负荷的学习、无意义的学习、片面的学习;教育方法的异化,体现在灌输式的学习和无序的学习;教育评价的异化。只有通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优化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并努力追求教育评价的多样化,才能还教育本来面目,让教育"美"起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5)
文学作品翻译中,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析存在着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所谓异化就是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原著的"原汁原味"。随着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跨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本国文化对异国文化由过去的排斥到现代的接收,本国读者对异国异域的风情文化渴望得到了解,通过异化策略翻译出的文学作品就越来越符合广大读者的口味。本文通过对《青年近卫军》全面、系统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叶水夫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所采取的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2):76-78
从"丢失—寻找"主题探索凡一平都市小说的叙事结构,发现:其表层结构包括了"丢失—寻找—回归初始"和"丢失—寻找—彻底失去"两种叙事模式;在深层结构中,凡一平则通过小说人物的"寻找"来实现自己的寻找,即他通过人物的选择来演绎都市生存中人的异化,通过人物的人性流失来探索人异化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2,(1)
仙话发展到清代,发生了巨大的蜕变。梅新林曾经说,清代仙话是"过分‘杂化’以致‘异化’实际上是以牺牲仙话固有的独立品格与价值为代价的"。梅新林所谓的‘杂化’和‘异化’是指:"道释仙怪之合流","仙界业已成为一个大杂烩",但梅新林没有指出把儒家的根本理念掺进本来是讲凡人追求长生、通过修炼可以成仙中故事中才是最大的"异化"。笔者认为,这是对仙话作品灵魂的"异化",更确切的说,是对仙话的儒化。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7)
尽管"全球化"是一个相对晚近的社会政治概念,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已通过对"世界历史"概念的讨论分析过这一现象。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马克思形成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以之来理解全球化。历史唯物主义用生产力概念来解释全球化的动力。全球化使人的异化达致巅峰,这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8)
新闻娱乐化让人们乐于接受轻松的浅层娱乐,放弃了理性的思考和对深度问题的追问,但是人们自身却意识不到这种异化状况。媒介一方面"异化"着公众,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经历着"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4)
经验世界中的"我"是一种严重异化了的自我,背离人的本真生存方式,毫无幸福自由可言。而庄子提出"吾丧我"则是要丧去经验世界中的偏狭自我,庄子通过去知,人心最终得以恢复本然之心,也最终寻找到了本真自我"吾"。这一本真自我,得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36)
《变形记》讲述了格里高尔"变形"至死亡的遭遇,荒诞的表面下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性普遍"异化"的现象。面对"异化"的劳动和人类圈子的刺激,格里高尔三次爬出房间作出反应,这三次反应代表着格里高尔人性由"异化"到复苏并一步步走向复归的三个阶段,而格里高尔最终死亡的结局,并不意味其人性复归的失败,而是对"异化"的彻底挣脱,另一种意义来讲则是人性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17)
《饥饿艺术家》中无处不在的"荒诞感",渗透了存在主义对荒诞的探讨和自由选择的思想。作者通过共情手段让读者对悲剧性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揭示了人在荒诞的异己环境下的孤独生存境地。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1):106-108
作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犹太作家之一,伯纳德·马拉默德创造出多部带有犹太文化特色的作品,比如《伙计》、《新生活》、《房客》等,在这些小说中,马拉默德通过塑造多个令人难忘的"精神孤儿"的形象,展现出他在勾勒美国社会底层犹太人的众生画像方面的天赋。本文以长篇小说《伙计》为例,通过对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分析,揭示个体精神世界产生异化的原因以及物欲泛滥的现代社会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浸染,从而娓娓道来马拉默德内心深处的犹太悲悯情怀,传达"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存在主义文学意涵。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8,(2):107-109
哲学和文学的关系历来密不可分。20世纪后半叶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美国"简约"文学大师卡佛的短篇小说系列不约而同关注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世界。通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视角透视卡佛的叙事艺术,剖析现代世界琐碎、乏味的日常生活异化、荒诞、压抑的实质,揭示世俗人生的平庸、陈腐化为神奇的顿悟时刻。卡佛创作是日常生活评判哲学在文学领域的具体呈现,并丰富了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内涵。卡佛作品是对哲学领域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引领的历史性转向的完美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