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5):43-4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然而,自汉代将其尊经之始,在经学视域下,《诗经》逐渐远离诗性特质,而被赋予厚重的经学内涵,推向经学的圣坛,承载着传播经学思想的重任。诗经学发展至明代,伴随着明中叶新思潮和诗学理论的产生,一股《诗经》文学阐释潮流兴起,使《诗经》研究实现了由"经"向诗的本质回归,确立了明代诗经学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0)
古代教育的核心是成人教育,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认为人生教育应从诗教开始。"诗教"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经解篇》,所谓"诗教"即是以《诗经》为教材进行教育,目的在于使人修养生心,使人在情感、思维、文化教养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孔子的诗教思想阐释了诗歌教育的功能,为后世诗歌教学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口淮 《园林》2017,(4):76-77
正三十年前,笔者写了篇题为《自然美与我国文化中的人化植物》的论文,在国内某家颇受读者喜爱的杂志上发表后,《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了摘要转载,表明"人化植物"受到读者的关注。本文,笔者将单说说《诗经》中的人化植物。《诗经》计305篇,是西周和春秋时期流传的歌词,据音乐和作用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地方乐调;"雅"是周王朝所在地的音乐,其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乐,又分周、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
黄庭坚创作的《演雅》全诗四十句,以"以赋为诗"的方式描写了四十多种禽鸟昆虫,几乎每句都出现动物之名;并且用"以物为人"手法结合这些动物特性,对大多数动物都进行了批判。《演雅》在东亚汉文化圈的日本、韩国汉文学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日本中世时期的五山禅林嗜读山谷之诗,产生多部山谷诗的集注本,以万里集九的《帐中香》与月舟寿桂的《山谷幻云抄》最为知名,其中有日本禅师对《演雅》的详细阐释。日本江户时代则产生了数部用假名写成的《演雅》诗注的单行本。综观日本《演雅》的诗学阐释,更注意发挥《演雅》诗中所写动物意象背后的讽寓之意,以至于有的诗句显得阐释过度,甚至有误读之处。不过,这也体现了《演雅》在东亚汉文化圈中的不同接受,展现了《演雅》阐释的开放性,揭示了其意涵解读的多重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3)
《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大部分作品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其中以表达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婚姻与命运的诗篇为多。宋代郑樵说《风》是地方特色的歌谣,为"小夫贱隶妇人女子"所喜唱,朱熹也认为"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所以《风》的这些婚恋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以及对歧视、遗弃妇女的批判。本文将对《风》中的婚恋诗进行简单分类赏析,以便比较清晰的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婚恋生活,并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104-107
通过着重研读《诗经》中关于孝道思想的篇章,具体分析《诗经》中"孝"的对象,发现《诗经》中的"孝"情感体现主要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与奉养之情,听从父母的安排,以及对去世父母的思念。从中也可以看出先民不同的尽孝方式。从分析表现手法的角度来总结《诗经》中"孝"道思想的文学特征,可以发现孝道思想主要是通过直抒胸臆、意象描写、对面落笔三种方式表达出对父母、祖先的孝。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6)
《诗经》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源头,从《诗经》"周颂"入手可以观察到周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包括天命思想、祖先崇拜、相对民主和利益互惠,这些思想在几百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薪火相传,时至今日依然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周颂"中表现出来的三个主要意识形态入手,结合《诗经》文本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有一半的诗歌是反映女性生活的。《诗经·国风》中描述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爱情中的女性形象、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弃妇诗中的女性形象等。《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叙述的女性有对其爱情的独特看法,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周代女性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8)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诗经》中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表现婚姻爱情生活的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这类诗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通过这类诗歌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了解远古男女的爱情生活以及由此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和痛苦。这类诗歌无疑充满了一种真实而又坦诚的情感元素。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3):42-44
刘逢禄在《八代文苑叙录》中系统梳理了发源于《诗经》的12种文体的流变,对于认识《诗经》对后世文章学和文体学的影响大有裨益。刘逢禄对文体的认识深受《诗》教"温柔敦厚"的影响,暗含着复古返本以发掘圣人微言大义、坚守圣人之心的治学宗旨。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3)
悼亡是文学中永恒的话题。死亡对于死者而言,往往还并没有对生者的触痛来得强烈。也正因此,产生了悼亡这一文学题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绿衣》《葛生》开启了我国悼亡诗的先河。本文即从《绿衣》《葛生》说起,来浅论诗经中的悼亡诗。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15)
先秦时代,人与自然联系紧密,《诗经》与《庄子》中均有关于鸟类的大量记述。"鸟"之意象,对《诗经》和《庄子》的艺术表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比较二者艺术风貌,《诗经》与《庄子》中的鸟类意象也大有不同,总体来讲,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内在意蕴上看,《诗经》中的鸟多被寄托情感,《庄子》中的鸟多寓意思想;从创作方法上看,《诗经》中的鸟多为客观描写,《庄子》中的鸟多为主观虚构;从功能作用上看,《诗经》中的鸟多是情感媒介,作比起兴,《庄子》中的鸟多是说理工具,论道明意。  相似文献   

13.
正通常人们将戏班别称"梨园",戏曲演员又称"梨园子弟",纵观中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明朝以前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远古乐音据《世本·下篇》记载:神农削桐为琴,丝结为弦,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此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诗经》把收集到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31)
<正>我国诗歌从源头《诗经》开始,所涉猎的范围就极为广泛。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就是中国诗可抒不平之怨,可达社会之用,可寄山水之情的思想源头。除此之外,占有很大份额的一类便是怀念诗篇,有对远行之人的思念,更有对已故之人的悼念。这类诗值得人称道,无一例外地借用了一种手法——反客为主法,收到了意犹未尽的佳妙效果。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6):141-142
<正>一、《唐声诗》主要解决的问题和"声诗学"的建构任先生的《唐声诗》既是唐代诗歌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唐代音乐文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它揭开了在唐代"声诗"歌唱的真相,也给唐诗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正如任先生在《唐声诗·唐声诗总说》中所说:"‘唐声诗’名称,从未有人提及,所具理论与格调,亦从未有人草创,文学史内对此大都三言两语句而已。"~((1))自先秦时代,《诗经》就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传统,《楚辞》、两汉魏晋时代的乐府、宋元明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12)
《春秋左传》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即大量引用了《诗经》中的诗。该研究主要从引诗的范围与频率、引诗的形式、引诗的场合、赋诗言志等几个方面对《春秋左传》的引诗问题进行了考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2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是儒家的五部经典之一,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和研究。《诗经》又是一部民俗史,反映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周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民生百态,可以说,《诗经》是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周代词典。通过《诗经》,我们可以反观周代社会的民风民俗,并对此作进行考查研究。本文拟从《国风》中的爱情赠答诗入手,对周代社会的礼俗风尚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0,(8):96-97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不仅如此,他的《诗》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以《论语》中对《诗经》的引用为切入点,浅析孔子诗论及其对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3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不少爱情诗。研究《诗经》中爱情诗的男性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容与艺术价值,更好地明白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7)
《诗经》中的"弃妇诗"可谓是一支奇葩,而其中描写女性意识觉醒的也不乏其篇。女性的觉醒,固然有激励人心的作用,但在当时礼乐制度初步建立的情况下,其犹若风中飘摆的烛光,到头来只是一场美丽又辛酸的梦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