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2):144-145
《史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不仅饱读各种文献史料,而且游览过华夏各地。故《史记》的写作来源不仅仅局限于文献,还有很多是太史公在各地考察时所采纳到的传说和当地民众的口述内容。本文对《史记》的口述史部分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建筑工程》2014,(2):144-145
《史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不仅饱读各种文献史料,而且游览过华夏各地。故《史记》的写作来源不仅仅局限于文献,还有很多是太史公在各地考察时所采纳到的传说和当地民众的口述内容。本文对《史记》的口述史部分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9)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思考着天人工参的历史时势下人的本质悲剧,用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成功地展示了《史记》特有的悲剧美,使它成为一部真正的中国人的悲剧力作。因此,《史记》蕴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它彰显了人的悲剧精神,表现了彻悟人生、历史和无法超越的悲剧意识,揭示了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文化根源,宣告了历史的困惑和文化的悲哀。所以,深邃的悲剧意蕴是《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魅力永恒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有八篇人物传记选录了"太史公曰"。在教学中,可从客观深邃的品评、见贤思齐的崇敬、悲切痛惜的哀叹这三个角度,探寻司马迁叠加在传记中的个人精神世界,为学生学习《史记》、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思想内涵和论述风格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8):219-220
元杂剧《秋胡戏妻》是杂剧作家石君宝的代表作。《秋胡戏妻》一直被学界认为是典型的喜剧作品。但是作品本身却透露出个人悲剧、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等多种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2)
《左传》是在史学、经学、文学等诸多领域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它不仅对《春秋》有"备事""足史"之功,更在"史记求真"方面有重要贡献。《春秋》重视"应然"、追求"应然之真",成为求"应然之真"的典型。《左传》则重"本然"、追求"本然之真",成为求"本然之真"的典型,为"史记求真"做出重要贡献,发挥了促进"史记求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作用。研究《左传》在"史记求真"方面的贡献,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对重视修史的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3):76-79
"连文"最早引起学者们的研究是因为它在训诂、校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连文"这一概念也有了新的理解。本文主要结合《史记》,对"连文"这一概念作出梳理,并着重分析《史记》中"反义连文"的性质与特点,以此来揭示"反义连文"在《史记》反义词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8)
<正>作为读书人,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也观看过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如《将相和》《大秦帝国》《赵氏孤儿》《商鞅变法》《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霸王别姬》等等。这些人物故事都出自《史记》,《史记》中记录描述的一大批人物形象为历代小说、戏剧中人物演化而来,故而深入人心,成为传统政治价值和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例,将"人"作为整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6)
元代陶宗仪的笔记体著作《南村辍耕录》,内容涉及广泛,尤其是对元杂剧院本类目、戏曲流变等多有记载,为研究元杂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本文侧重《南村辍耕录》对元杂剧研究的学术与史料等价值进行探讨,从而在阐述的同时,加深对元杂剧与笔记文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6):43-45
元杂剧《救风尘》的结局是一出喜剧,似乎又是一场闹剧。本文以元杂剧《救风尘》的结局为发轫,对媒人在元杂剧中形象和地位做出了一番考量,并通过相关文献简要地追溯了媒人地位和身份的历史沿革,由此阐释了媒人在婚姻关系中颇具重要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9)
<正>《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还是一部文学名著。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许多学生看《史记》时,只注意到它的史学内容而忽视了它的文学价值,这是很可惜的。因此我以《鸿门宴》一文为例,简要分析一下《史记》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细腻之处,以使大家在今后的文言文阅读中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0,(2):113-118
广西"80后"青年女作家徐小雅出身于"新概念作文大赛",职业身份是大学教师,属于典型的"学院派作家"。学院派作家作品总体上的精英化价值取向使其成为小众文化,与时下正热的大众文化形成了对峙又互补的局面。徐小雅的最新小说集《少女与泰坦尼克》是她站在精英知识分子立场上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关照。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28)
<正>唐代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凡善恶必书,谓之良史。"显然,《史记》是对司马迁"良史"身份的鉴定,毋庸置疑。《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羣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可见,司马迁执笔所书《史记》的成就,一方面是文学上的简约蕴藉之美,另一方面是史学上的真实不虚之功,乃至由此而产生的对后世积极深远之影响。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例谈如下: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7)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众多剧作在西方国家广为传播,中国经典元杂剧《赵氏孤儿》,曾在法、英、德、俄等国传播,也在意大利和波兰等国有过改编本问世。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中国孤儿》便是由法国作家伏尔泰改编。《中国孤儿》在选材上模仿《赵氏孤儿》,故事结构大同小异,但情节开展却与其大相径庭。《中国孤儿》在西方世界的流行,反应出了文化传播的规律,分析这一规律,给中国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4)
《史记》与《汉书》是中国史书的两大典范,《史记》成书较早研究却相对滞后,《汉书》晚出但在汉魏六朝广泛流行,并于隋唐之际形成影响深远的"汉书学"。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汉书学"特征渐趋凸显:注音、释义为主;著书、授徒并举;抄撮、抄撰盛行。"汉书学"的繁荣为后起的"文选学"奠定基础,是"文选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8)
<正>一、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课本中的《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根据历史传说,敷演出这一部时代的悲剧,使一桩普通的公案,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因而《窦娥冤》被后人誉为元杂剧中的"悲剧之冠"。《窦娥冤》塑造了一位善良而又孤苦无依的普通妇女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鞭挞了昏庸残暴的封建官吏、猖狂的高利贷者以及为非作歹的泼皮无赖,同时对窦娥这样的普通妇女的反抗精神,寄予了莫大的同情与赞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3)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的巨著,被列为前"四史"之首,作者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品在文学、史学、军事、经济方面均识见超群。本文将结合《史记》相关篇章及其个人资料,从家族传承、个人成长与人生经历的角度去探析司马迁深刻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3):23-26
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公认为是虹影的代表作。通过对女主人公六六的精神成长过程的叙写,作家显露出了女性主义的创作倾向,而这和作家的个人体验,所受政治的影响,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有关。小说中偏见和洞见共存,显示出了一种"虹影式"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20):53-54
<正>《左传》为编年体史书,人物的言行事迹分散在各个年代的记录之中,若想得出伍子胥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有将伍子胥各个年代的言行事迹联合在一起。而《史记》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刻画的人物与事件融合了司马迁自身的生死荣辱观,所以《史记》中人物通常有着生动鲜明的个性。因此与《左传》相对比,《史记》所描写的伍子胥形象则更为贴切细腻,生动传神。一、《左传》和《史记》伍子胥形象的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5)
<正>新闻,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其主体是事实,真实可靠关系着新闻报道存在的根基,是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信仰与目标。司马迁所著《史记》,历经两千多年,依然作为信史被历代学者专家引用沿用,足见"实录"著述原则在真实性保有方面的可靠,透彻理解《史记》"实录"为新闻工作者把握新闻真实性提出了重要课题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